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表达学习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6287323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表达学习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表达学习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表达学习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表达学习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表达学习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表达学习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表达学习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表达学习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少年闰土语文鉴赏点分析及教学设计 启山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典型而传统的课文。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在鲁迅眼中“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之所以加上“鲁迅眼中”这样的一个修饰词,是因为如果在农村,就显得太平常了。鲁迅先生用我和我的朋友做对比,突出了闰土的形象。 本课的语文训练点分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个画面很美,非常有诗意。我们读课文,首先会把兴奋点

2、集中在这段文字上。但很少有人会去关注第8段、第10段、第13段,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这三段文字与第一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个语文点就在这里:第一段文字描写的这个充满诗意的画面是鲁迅先生想象出来的,他并没有亲眼目睹。那么,他凭什么想象出这样一个画面呢?答案就在文章的8、10、13自然段中。 第8段,“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你看,时间是晚上,地点是西瓜地。于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画面就这样想象而成了。 第10段,“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你看,猹出现了,胡叉出现了,“其间有一个十一

3、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画面就这样完成了。 第13段,“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你看,“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样的想象也就有了生活的依据。 大文豪的文字到底不一样。笔笔有交代、字字有落实,行文之缜密、思路之谨严,确非常人所能及啊!你看,就凭这几段文字,鲁迅先生就把它想像成了那么美的一幅画面。文学需要什么?文学需要想像,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关于想象的语文现象。那么,同样是写刺猹的情节,为什么前面第一段和后面三段在写法上会出现这么大的不同呢?因为,前面这一段是画面的描绘,后面三段是对话的叙述。这是由此时此地

4、的语境决定的,而这种意识,就是所谓的语文意识。 第二,可以想一想,文章为什么要以刺猹的画面开头?为什么文中还要详细提及刺猹的事?是不是又重复了?大家知道,闰土曾经告诉过鲁迅很多有趣的事,比如说:雪地捕鸟,到沙滩边去捡贝壳,捉跳跳鱼。但是,为什么这些画面没有成为文章的第一个画面?显然,在鲁迅的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月下刺猹”的画面。为什么?一,它太符合少年的心理特征了,月下刺猹,充满惊险、充满神秘、充满刺激,是不是?这正是那些只能看见高墙内四角天空的少爷们最为渴望的趣事;二,在所有能够回忆起来的关于闰土童年的画面中,没有一个画面显得如此精彩、如此美好、如此诗意了,它实在太完美了。在这里

5、,“月下刺猹”又是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精心选材的语文现象。对此,我们就需要想方设法地去唤醒学生的这种语文意识。 从这个“画面”切入,找到了一个语文训练的点文章写作应该“选择典型材料”;文章写作要通过交代了落实来塑造形象。 目标设计极其依据: 1、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根据上面分析,我们逐步清晰了这篇课文教学时的语文训练目标: 在阅读中,结合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选择典型材料来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体会材料的典型意义”,这是基本的表达方法;“先呈现典型形象,再在文章中通过

6、具体事件叙述和描写一步步交代落实,前后照应联系,使形象丰满起来”,这是基本的表达方法;先总的介绍人物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在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来记叙,这是文章的顺序方法。 教学思路建议: 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联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读文章,思考:这些内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先介绍了一个勇敢少年月下瓜地刺猹的画面,然后,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介绍了闰土来我家的原因、闰土的外貌、闰土向我介绍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看条鱼儿,闰土离去我很想念”。 三、研讨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月下看瓜刺猹”。 1、读课文中“闰土给我和我的朋友介绍稀奇的事儿”一

7、部分,想一想:闰土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作者对闰土的介绍,理解比较难懂的句子,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重点句子:课后给出的两句话。 2、体会文章“都有青蛙是的两只脚”句子中省略号所起的作用。 3、结合省略号作用的体会,思考:文章写了闰土向我介绍的几件事情?那件事情写的比较详细? 理解:都是新鲜的事情,作者为什么将这件事情写的这么详细呢?。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先悬着,转而分析这部分。 作者在写闰土介绍“看瓜刺猹”这件事情的时候,在写法上,与“雪地捕鸟”、“海边看条鱼儿”有什么不同呢? 作者分了三个自然段来写“闰土看瓜刺猹”,每一次分别介绍了这件事情的的哪些内容? 作者听闰土

8、介绍的时候,每次提问,都关注了什么? 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听闰土介绍时候的心情和态度来。 好,现在说一说:结合刚才对三件事情写法不同的分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详细写这件事情? 4、要求学生将这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你就是作者,听了闰土的介绍,你想象出了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下来。 5、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一自然段这是多少年来作者头脑中始终闪烁着的一个画面。读这段文字这个画面是怎么得出来的,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这个画面是怎么得出来的?闰土的话,想象出来的。 听了闰土的话,做这想象出来的画面的哪些部分?画面中的少年外貌,是根

9、据哪里的内容想象出来的?画面中为什么还要有闰土的外貌呢? 结合文章第二自然段的背景介绍、结合作者的实际来思考。 引导学生总结:闰土的外貌与我这样的少爷打扮是不同的,作者写人物,就注意突出了人物的外形特点。 总结:作者头脑中的画面,是作者在与人物接触的时候,将人物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让人永远也不能忘怀的形象。我们读文章,要善于深入体会文章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并将这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头脑中想象出一幅画面来;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善于将生活中任务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有特点的部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然后才写。 6、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对闰土的赞扬

10、、对这样生活的向往! 四、拓展练习: 让学生选择一个给谁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在头脑里面画一幅类似“闰土看瓜刺猹”这样的画面,用文字在纸上“画”下来。 围绕要表现的“特点”选择材料 教学背景: 到了六年级,需要指导学生从课文学习中学习构思在写文章之前,先要认真地想好“这篇文章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要写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等等。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怎么样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安排材料”。 文本细读: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这篇文章是表现了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高尚品质,说明鲁迅先生受到很多人的爱戴。为了表

11、现这个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写了以下内容:好多人来殡仪馆吊唁伯父的场景、伯父跟我谈水浒传、伯父谈碰壁、伯父救治车夫、女佣谈“伯父关心女佣”。这些内容都是与要表现的中心有密切关系的。 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写了“好多人到万国殡仪馆来吊唁伯父的场景”。从文章的介绍中,我们知道,来吊唁的有工人,有学生,有各色各样的人。有这么多的人来吊唁,说明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借此说明“伯父为别人想的多”中的“别人”是好多人。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接下来,作者具体作了介绍。 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写了鲁迅先生“跟我谈水浒”。通过写伯父跟“我”的谈话,送我两本书,表现了伯父对“我”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伯父对我的关心

12、使我对伯父由衷的爱戴。 文章的第三部分写伯父跟我们一家“谈碰壁”。伯父所说的“碰壁”指的是“与黑暗社会作斗争,到处受敌人的迫害”。鲁迅先生是一位勇敢的战士,为了解救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劳动人民,他不怕敌人的威胁与迫害,用笔作刀枪,与反动的统治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鲁迅先生想的是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因此受到了他认识和不认识的劳动人民的爱戴。文中的工人就是劳动人民的代表。 文章的第四部分写伯父救治一位拉黄包车的车夫。车夫受伤了,伯父亲自为他敷药、包扎,不但把剩下的药和绷带给了他,还给了他一些钱。这是鲁迅先生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劳动人民无比关心的直接体现。在这部分中对伯父神情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劳动

13、人民的苦难生活的忧虑。这样的一位老人怎么能不受到人民的爱戴? 文章的第五部分写女佣谈“先生关心女佣”,虽然写得比较简单,但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对任何“别人”都非常地关心,而唯独没有想到他自己。 文章所写的这几部分内容,都是围绕“伯父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受到了人们的爱戴”来选择的。几部分内容所介绍的伯父关心的人,有他身边的亲人,有佣人,有他不认识的车夫,更有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所有材料,从各个角度来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非常有说服力。 应该说,作为鲁迅先生的侄女,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绝不仅仅是这几件事。但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表现鲁迅先生“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说

14、明鲁迅先生受到了“那么多人的爱戴”。文章的中心决定了作者选择这样的材料,因为这些材料能够表现中心。而能够说明鲁迅先生关心别人的事情也绝不会仅仅是这几件,作者围绕中心进行选择时,又注意到了“那么多人”中的各个侧面。这样,文章的几部分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教学过程: 在指导学生读懂本文内容,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体会到鲁迅先生心中装着他人唯独没有自己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环节的教学: 一、回顾文章主题: 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回忆文章内容:这里的“别人”都是哪些人? 学生交流讨论。 给这些人归类:关心我;关心女佣阿三;关心黄包车夫;关心青年。 二、读

15、懂关心他人与“碰壁、写文章”的关系 女佣阿三说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半夜三更写文章”,结合对鲁迅的了解,鲁迅先生“写文章”是在干什么?,这与“碰壁”有什么关系?与这么多青年来吊唁有什么关系?鲁迅写文章,与关心“黄包车夫有什么关系” 归纳:回执思维导图为了表现鲁迅先生的内心特点关心他人唯独没有他自己,作者选取了很多人来吊唁、关系我、碰壁、帮助黄包车夫、关系女佣阿三;用“半夜三更写文章碰壁”来衬托表现他的关心别人的“不关心自己”,表达了“关系天下人”的特点。作者选取的这些材料都是能够“从不同角度来表现鲁迅先生内心特点,而且能够互相说明、互相紧密联系”的。 三、归纳总结: 我们写文章,先要想好文章要

16、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要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什么品质,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把中心确定以后再思考我们了解的哪些材料能表现中心?把能够表现中心的材料选出来,写进文章,而那些与文章中心无关的材料绝不能写进文章当中,就像我们要盖房去买建筑材料,我们绝不能把与盖房无关的彩电冰箱也买回来一样。 此外,把能够表现中心的材料选出来以后,还要进一步进行选择哪些材料是都是从一个角度说明问题的,哪些材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问题,把可以从不同角度说明问题的材料选择下来;对那些相同的材料再选择一次,筛掉多余的。这样,为写这篇文章所选择出来的的材料才是充实的。以盖房为例,我们买的建筑材料应该有水泥、钢筋、砖瓦、木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