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6618935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群和群落(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种群和群落(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种群和群落(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种群和群落(必修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种群和群落(必修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种群和群落(必修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群和群落(必修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竞争2某同学在对一块5 000 m2的野生草坪进行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每个样点4 m2,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可估算出这块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 )A15 000 B16 250 C17 500 D70 0003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

2、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5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关于其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B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6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

3、多于雌性C种群死亡率超过10%D种群结构太复杂7下图A、B为两个国家的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 )8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条最不可能发生( )A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B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C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生物物种的总量下降D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9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10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4、、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11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下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12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

5、的是(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3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年数物种数量植物类别14152540草本282726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14.下列属于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

6、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二、非选择题120世纪50年代,有人将水葫芦带到非洲的刚果盆地,三年后,水葫芦征服了所有水生植物,反客为主,在刚果河上游1 500公里的河道上蔓延,阻塞了航道。为了消灭水葫芦,当地政府花费巨资,沿河喷洒除草剂,但不到半个月,水葫芦又迅速生长起来。最后是请来了海牛,一条海牛每天能吃掉40多平方米的水葫芦,于是河道畅通了,刚果河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请回答:(1)水葫芦与其他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2)水葫芦在刚果之所以能战胜所有对手,并在河道上蔓延是因为 。(

7、3)通过上述例子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4)请运用生态学原理对分别用除草剂和海牛消除水葫芦的效果及其影响作出评价 _。2请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利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74年为18.7,1981年仅为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事例二: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20世纪80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13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事例三:目前云南昆明滇池中水葫芦(又名凤眼莲,为水生直立和漂浮草本,繁

8、殖迅速)疯狂扩散,覆盖水面,遮住阳光,耗去水中氧,使许多鱼类死亡。加之蓝藻大量繁殖,导致滇池部分水域水质黏稠,发黑发臭。事例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1)从以上事例中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_。(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的角度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_。(3)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4)水葫芦与其它水生植物的关系是_。生活在滇池中的所有生物构成 ,其中全部的水葫

9、芦构成一个 。(5)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竞争。2C解析:野外调查时,选取了5个样点,发现5个样点中某种草药的株数依次为12、15、14、17、12,则平均数是(1215141712)514。每个样点4 m2,一块5 000 m2的野生草坪中这种草药株数为4145 000x,解得x145 00

10、0417 500。 3B解析: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有关。4C 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理想状况才有“J”型种群增长曲线。5A 解析: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6A解析: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

11、,最可能的原因是种群处于衰退期。7B解析: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动态变化主要依据种群的年龄组成。B图中幼年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远远大于成年和老年的人口所占比例,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8C解析:在群落演替中,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开始时物种数目增多,然后趋于稳定,无生命的有机物总量增多。在初始阶段之后,群落中生物物种的总量不下降。 9D解析: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10A解析: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生物演替。从岩石表面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原生演替。陆地植物的原生演替过程大致经过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

12、本植物群落和木本植物群落阶段。地衣、苔藓两个阶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土壤的形成和积累方面,对小气候的影响还很不显著。草本植物群落阶段土壤继续增加,小气候也开始形成。同时土壤微生物和小型土壤动物的活力增强,植物的根系可深入到岩石缝隙,因此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一些木本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到了森林群落阶段,演替速度又开始减慢。11A解析: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甲是增长型(幼年600老年200),乙是稳定型(幼年400老年400),丙是衰退型(幼年200老年600)。12C解析: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调查方案最可行的是:随机设置1 m

13、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13B解析: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该地群落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该地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14D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花蜜)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是捕食。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是寄生。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是竞争。二、非选择题1(1)竞争 (2)当地养料、空间充裕,气候适宜,且没有天敌(或环境条件理想) (3)生物既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4)用除草剂消灭水葫芦,费用大,有污染,且水葫芦很快适应,效果不佳。海牛以水葫芦为食,能有效控制水葫芦,成本低且无污染2(1)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等(2)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