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6596986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作者:李文菁,兰玲一、正确认识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新特点1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新定位。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指导思想,吸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2用人制度改革新机制。当前由于相关政策和条件的限制,还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部分新人实行人事代理制度,由人才交流中心与聘用人员签订合同。3人才引进新观念和新举措。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多种方式筑巢引凤、开门引才。如以某一学科小组或团队为引进对象的“成组引进”;不转关系兼职工作的“柔性引进”;在国内外两头都保持工作的“哑铃

2、方式”以及学科群横向与国内外单位进行学术科研合作的“球链方式”等。4津贴分配制度改革新趋势。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办法,教职工待遇有所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提高幅度尤为明显。校内分配改革大体三种,一以岗位为载体的津贴模式,即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相应的岗位津贴标准,受聘该岗位即享受相应岗位津贴;二是项目指标管理模式,以完成一定项目指标确定津贴标准;三是国家工资加上差距不大的津、补贴。前两种导向明确,激励效果明显。津贴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突出学科、梯队建设,把确定学科发展方向、组建高水平的学科群和学科梯队作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优秀的中青

3、年学术人进入学科梯队负责人岗位。5工资总额管理意义新变化。工资总额管理既“淡化”,又“强化”。经费管理和财务审计的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缴制度的完善,工资总额长期计划管理的色彩逐渐淡化。而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和推进,工资总额作为缴纳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基数的重要计量指标,又从另一个角度逐渐强化。6系级管理体制改革新动向。学校是宏观管理和决策中心,学院为办学实体,有充分的管理自主权;系(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体制性配套工程,将院系的发展规划、教学科研组织形式、教师队伍建设、分配办法等权力下放,成立教授(专家)委员会,实行集体决策基础上的系主任负责制。7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4、。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前,试行系主任领导下的秘书、文员制度,承担系事务性工作,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二、当前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1津贴分配。(1)经费来源困难,投入不足,学校自身创收能力较差,地方财政支持的力度也比较小。学校面临校区建设,学科建设,分配制度改革压力大;(2)高校之间津贴水平相互攀比,岗位津贴容易演变成高水平的“大锅饭”。通过实施校内岗位津贴制度,高薪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产生了很好效果。但有些高校自身创收能力差,为了稳定人才,津贴水平不能太低,产生一定程度的攀比,有些地方出现无序竞争;(3)考核评价体系不尽科学合理。对教学科研人员岗位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发表在一定

5、知名度刊物上论文的数量,并与津贴挂钩,使人急功近利,不利于产生影响深远、需要较长研究周期的原创性成果。2编制管理。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生师比有明确规定,而高校的编制管理基本上仍在沿用90年代初的编制标准,原编制规格需要补充。3社会保障。保障体系不全面,影响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步伐。高校离退休人员队伍庞大,数额巨大的离退休费使高校财力负担越来越重。另外失业、医疗保险费用高,失业保险政策与实施不尽合理,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学校参保积极性不高。三、深化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1推行和建立教师聘任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聘任关系转变。(1)宏观层面上,现行“教师聘任

6、合同制”带有计划经济色彩,没有调动广大教师的劳动积极性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也没有提高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率,没有达到“教师聘任合同制”应有的作用。实行“教师聘任合同制”的核心,就是要把教师推入师资市场,通过应聘和校长签订“聘任合同”,是平等的多向选择的过程,参与师资市场的竞争。这就打破了原有的铁饭碗式的固定工作制度,实行面向全社会的全员招聘、双向选择、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合理流动、来去自由的新的用人制度。聘任合同书中明确规定双方的义务和权利,规定受聘人的工作岗位、职务、责任、工作量,同时规定受聘人应得到的工资、年薪以及奖金总额。“教师聘任合同制”的有效运作只有校长的努力和教职工的参与是不

7、够的,必须有国家相关法规和政府配套政策的规范和保障。如师资市场的形成,师资市场的运作机制,师资市场的管理,学校编制及岗位的设置,工资金额浮动等。(2)微观层面上,用人制度改革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墙。研究总结出基于中国文化的改革技术,非常必要,校内竞聘上岗是用人制度改革非常有效的改革技术。它包括定岗定编、竞聘上岗、人才测评、文化变革等“领导满意,员工接受”为准则的实用技术。具体操作中,首先在全体员工的沟通、说服上下工夫;其次是重新完成定岗定编;再次采用“全体起立,局部坐下”的竞聘上岗为核心的技术,并辅以人才测评技术,改革过程也将推动文化变革。如果编制和人事制度不改革,工资制度改革碰到的阻力会更大,工

8、资改革会成为“冤大头”。2完善以岗位津贴为主的高校津贴分配制度,从普遍提高教师待遇,向更加强调激励、拓宽精神境界、营造符合人才成长特点的人文环境和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方向发展。(1)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薪酬分配的依据主要包括岗位价值、技术能力和业绩,其实这是基本的内部结构分配依据。中国现阶段国有单位的工资总量依靠财政拨款,这是改革难以逾越的约束条件。工资改革会碰到工资总额的控制及如何突破;教师的价值如何评价;不同工作的薪酬如何确立等难点。此外,还要打破原来按照级差很小的等级工资制“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实行主要按岗位职责和工作量计酬的结构工资制度,贯彻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工

9、资金额浮动、合理拉开差距等原则和方法,把教职工个人收入与本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调动教职工劳动积极性。(2)薪酬方案设计操作中,要完成岗位设计、人岗匹配等任务。一要在现有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基础上,确立岗位划分标准,重点设计岗位数量和台阶级别以及在各部门的分布;二是岗位职业技术标准,如知识标准、技能标准、经验标准、重点行为规范和行为标准等;三是个人任职等级评价与确立,需要采用不同方式评价认证人员历史既有的技术价值、技能和能力,这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非常高的环节,可模仿企业采用一些工具简单、易操作、成本低的测评方式,包括书面考试、答辩面试、多纬度评价、人才测评问卷、情景模拟测试、

10、技术比赛等方法;四是个人套入和薪酬测算,根据个人的技术等级和相应的薪酬级别,结合前面设计的薪酬结构,完成个人具体的薪酬数据测算,包括模拟不同的单位整体业绩、部门业绩和个人考核结果,测算个人实际工资数据,同时看全体员工与改革前相比,升降变化的人员比例,估测工资总额是否突破,估测员工的心理接受程度和可能的调整方向。(3)动态调整薪酬标准和程序设计,保证工资改革的相对公平性。一般认为业绩考核结果是影响薪酬等级调整的主要因素,但实际上要区别对待不同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可定期进行岗位等级评审,比如半年一次;对于教师、实验员、会计、图书馆员、医生等,尽管都是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他们的薪酬结构和水平应当有差异。

11、对于职能管理人员,可设计“薪酬累加器”,即在影响岗位工资动态调整的因素中选择几种刚性的因素,建成薪酬“蓄水池”,在业绩考核结果之外,还包括重大奖惩、后续学历、新增职称和工龄等不易产生异议的刚性因素。实践中有两种操作办法,一种是分别给予一定的工资金额,作为附加工资,单独核算;一种是给所有的刚性薪酬因素赋予分值,等分值累计到一定程度,薪酬等级自动调整。这种方法对于解决晋级单通道、一岗一薪多年不变的顽疾非常有效。3提出符合高校扩招形势的编制标准和管理办法,为高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提供政策保障。教职工编制是我国事业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编制一直影响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如工作量、岗位聘

12、任、业绩考核等新要求,解决这一问题,核心因素是人,人受编制的影响,教师编制设置必须与以校为本的现代学校发展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完全“自上而下”,也不能完全“自下而下”,尤其是当前机构能力还不足以实现完全的自主管理,政府要宏观调控,保证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确保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应,但是也必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保证学校发展的需要,确保与优质教育相匹配的教师队伍。教师编制设置不同于一般性的事业部门,更不同于行政机关,编制的核定必须有利于教育发展和教师的发展。4、大力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引导和规范人才流动,形成合理的流动梯次。 (1)留住教师,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当前教师流动越来越频繁

13、,成为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流动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必须树立两种意识。一是校长要有立足本校培养名师的意识;二是教师要有立足本职争做名师的意识。只挖不养,优秀教师就成了无水之源,引进优秀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固然重要,能起到引领作用,形成竞争局面,但重点应放在本校教师的培养上,应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多投入、多关怀、多鼓励,这样才能逐步改善教学状况,形成自己的特点,培养出自己学校的名师。如果学校能给与教师们安全感,给予教师们充分发展的机会,老师们自然会非常敬业。(2)构建教师职业生涯,支持鼓励教师潜心于学术研究,对于现阶段学风浮躁的转变也有必要。现在学校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和人才开发上,基

14、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要注意在组织、人事任免、权限分配、薪酬、考核和培训等方面切实为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基础管理工作。可通过职业辅导师计划、培训、绩效管理、工作轮岗实践以及开发性人际关系建立、管理人员接替计划等机制保障他们的技术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解决好职业生涯与培训体系规划、工资调级、福利保障、职级升迁转换变化及职务选拔任免淘汰等方面的关系。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

15、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

16、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