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沤案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5761038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沤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案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沤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案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沤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案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沤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案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沤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沤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沤案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从 “ 无为 ”到 “ 有为 ”1 汉初的 “ 无为 ”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与民休息的政策。2 汉武帝的 “有为 ”(1)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和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安全。(3)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深度点拨 黄老之学中的“黄 ” 是指黄帝的学说,“ 老” 是指老子的学说。黄老之学的主要思想内容包括治身

2、(养生 )和治国两个方面。它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是一种 “积极无为 ”的哲学观。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提出1 新儒学的形成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2 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3 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

3、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重点精讲 与先秦儒学相比,董仲舒的新儒学有何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 大一统 ” ,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社会正统思想。深化探究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 )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

4、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 董仲舒传思考(1)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思想?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案思想:“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目的: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提出上述观点。材料二董仲舒认为人君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 伤败 ” ,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

5、道,实行仁政。思考(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和目的。(3)材料二反映出董仲舒怎样的心态?分析他产生这种心态的思想根源。答案(2) 思想主张:“天人感应”。目的:神化君权;警诫限制君权,巩固统治。(3)心态:既要维护君主权威,加强集权,又企图限制君主暴政。思想根源: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学说。三、儒学成为正统1 措施(1)重用儒士: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汉武帝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

6、官,称为“博士”。(3)设立太学: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4)设立学校:汉武帝命令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易混易错 汉武帝的作为并非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的根本原因: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

7、因。但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2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知识连线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出现新儒学。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期地位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秦朝遭到“ 焚书坑儒 ”的厄运;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归纳总结 影响儒家思想地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自身思想的变化。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所以才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使儒家思想逐渐成

8、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课堂小结汉初经济凋敝, 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统治者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汉武帝继位后,社会在繁荣的背后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大一统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积极推广儒学,从此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 ()A 墨家思想B 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 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西汉初年, 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统治者为了恢复

9、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 “ 无为而治 ” 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2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儒家法家 道家兵家 阴阳五行家A B CD 答案D解析董仲舒新儒学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成。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A “大一统”理论C“天人感应”B “罢黜百家”D “仁政”思想答案C解析“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 体现了董仲舒 “ 天人合一

10、 ”“ 天人感应 ”的思想,从而为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4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A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答案D解析 A 项是孟子的思想, B 项是荀子的思想, C、D 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 C 项体现的是 “君权神授 ” 思想,故 A 、 B 、C 三项错误。 D 项体现了 “ 天人感应 ” 思想: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

11、,就会出现 “伤败 ” ,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5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B 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答案D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能力。董仲舒建议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适应了汉武帝的 “ 大一统 ” 的需求,故儒家思想被确立为统治思想。学思之窗提示 董仲舒提出 “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 的主张,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它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是,社

12、会是复杂多样的,儒家思想从总体上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但是并不能解决汉武帝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提示 (1) 汉武帝继位后,社会在繁荣的背后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董仲舒提出了 “ 春秋大一统 ”和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等思想,并宣扬 “天人感应 ”“ 君权神授 ” 等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3)汉武帝积极推广儒学。政治上起用很多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上规定儒家经典成为法定教科书,兴办太学,并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从此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二、学习延伸提示两则史料反映了董仲舒“ 君为臣纲 ”“ 夫为妻纲 ”“ 父为子纲 ” 和讲求仁、义、礼、智、信的 “ 三纲五常 ” 思想。这些思想一方面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以服务于封建统治为目的,要求人们遵守封建的伦理道德规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行为标准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规范的形成及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今天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巨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