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阅读资料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5512653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阅读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国论》阅读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国论》阅读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国论》阅读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国论》阅读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阅读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阅读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资源欢迎下载一、作者介绍苏洵(1009 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敢自号), 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信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武、苏辙到洋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二篇、权书十篇、衡论十篇)谒见翰林学上欧阳修。欧阳修 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 诵,文名因而大振。嘉伤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伤 五年,授职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参与修纂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2、书 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排困,雄奇道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 子苏武、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著有嘉信集十五卷。六国论是权书十篇的第八篇,原题为六国, 课文从通行选本标题为六国论。二、背景材料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 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的现 实针范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

3、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 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 守;日,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 国也曾联、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界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 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 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 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

4、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河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路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 针破现实服务的。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解除 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 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 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 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 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来加强中央

5、集权的措施,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来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来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 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 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 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河正 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三、语句出处和有关史料1 .路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语本战国策魏策一:“苏子(秦)为赵合从,说魏王日: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2 .然

6、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说韩宣王曰:“大工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 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3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战国策魏策三载孙臣谓魏安厘王曰:“巨夫好臣固皆欲以地事秦。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史记魏 世家载:“安厘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 三年,秦拔我四城。

7、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 干子请予泰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望,使欲全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己。且夫以他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有名的比喻,苏泰说韩宣王(战国策韩策一)、虞卿说赵孝成王(战国策赵策三) 也用过,在当时是颇为流行的。苏洵这段文字,明显地是师法战国游土之说,但并不是照抄 照搬,而是引申发挥,融为自己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4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四十五年,秦攻赵,围闭与,赵将赵奢大破秦军。赵封奢为马服 君。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赵使赵括代廉颇,秦白起

8、败之于长平,大破赵军,坑 四十五万人。公元前 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兵围邯郸,急,魏公子无忌袭杀晋鄙,夺 军救赵,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秦罢兵。公元前 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将桓龈攻赵平阳, 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同年十月,桓路复攻赵,赵以李牧为大将军,去秦军于直安,大破 秦军;赵封李牧为武安君(赵世家载李牧破秦军事为十四年)。5 .后秦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攻赵,一军抵部,一军自太原投狼孟、番吾,李牧击 却之。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秦大兴兵攻赵,围邯郸,赵大将军李牧去却之。(以上两条见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6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公元前229

9、年,“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算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 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惠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 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以史记廉颇前相如列传)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 九年,秦将王剪去赵,大破之,尽定取赵地,获赵王迁。赵公子嘉自立为代王。秦王如邯郸。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将王贲击代,虏王嘉,赵亡。四、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案国,自己的实 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案国吗?回答说: 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

10、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 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把 泰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泰国最想望的,六国诸 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 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 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 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

11、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 国侵略清候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终于灭亡,是 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 ” 这话对了。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 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 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 效。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何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 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

12、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 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 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 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 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 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 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

13、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 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大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五六国论讲解(隋树森)六国被秦灭掉的原因,从前作史论的人常常根据自己的看法,作种种不同的分析,当然 很难说一定合乎科学。但是作史论的人,往往能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 确立自己的论点,在写作方法上,多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篇六国论就是这 类又早。六国论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第一句(以标句号或问号、叹号的地方为一句)劈头就明确地提出了这篇文章 的中心论点一一“六

14、国破灭,弊在赂案。 ”第二句紧接着就解释为什么“赂案”就会亡国。第 三句是设问,第四句是回答。为什么要设此一问,有此一答呢?这是因为六国里边,真正割 地赂秦的只有韩、魏、楚三国,至于齐、赵、燕三国,并没有直接割地赂案。熟悉历史事实 的人,可以根据这一点提出“六国巨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作者为巩固自己的论点,使论 点无懈可击,就用设问的办法,主动地提出这个可以引起争论的问题,然后用“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接,不能独完”这个理由,来回答那个疑问。这就是说,由于诸侯中出现了赂 案的国家,不赔秦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支持者,那就必然不能单独地保全。对于可能发生 的疑问既然作了回答,作者这就可以有理由用

15、肯定的口气,再一次重申自己的论点:“故日弊在赂案也。”我们看,作者提出的论点非常明确。这一段里边的话,都是从逻辑上确立这个论点的。 句与句之间,意思连接得很有条理,很紧密,作者写文章的时候,考虑得极为周到。第二段,紧接上文,阐明为什么诸侯以土地赂秦必然自取灭亡的道理。开头“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三句,分析秦国的疆域之所以能够大量地扩展,六国诸侯的土地之所 以大量地丢失,主要是由于割让土地,而不是由于战争。这三句话,雄辩地论证了 “非兵不 利,战不善”,有力地证实了 “弊在路秦”“固不在战矣”这一判断,语气说得非常肯定。以下“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四句,述说诸侯想用割地的办法换取和平,而实

16、际上 秦国却并没有片刻停止进攻。以下“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素之欲无厌”数句,根据寻常的 事理,论证六国用割让土地的办法持奉秦国,必然要把土地割让完毕为止。写议论文所用的 证明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事实来证明,就是摆事实,举例子;一种是用逻辑关系来证 明,就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做出有说服力的结论。这一段先用摆事实的方法,证明六国之 亡非亡于战争,证明赂秦并不能阻止秦兵的进攻;然后用科学推理的方法,用“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这个寻常事理,推论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个结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跟第一段的“略奏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相照应。这一段里边,有一些排比句,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