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娟课堂教学设计表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65510986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牛晓娟课堂教学设计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牛晓娟课堂教学设计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牛晓娟课堂教学设计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牛晓娟课堂教学设计表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牛晓娟课堂教学设计表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牛晓娟课堂教学设计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牛晓娟课堂教学设计表(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设计表课程名称天气与气候 设计者牛晓娟 单位(学校)水冶镇一中 授课班级 1班 章节名称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学时1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知识和能力: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过程和方法:能通过天气图和卫星云图,粗略地判断天气的基本状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收看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学会比较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初步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识。学生特征初一学生由于生性活泼,所以课堂形式不宜单调。本节课以竞赛为主的教学活动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

2、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做好组织教学,利于他们的协作与探究。鉴于他们的知识基础,在竞赛活动的每一步展开前,要对他们作一定的知识铺垫,帮他们扫清障碍。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具 体 描 述 语 句4-14-24-3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技能。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学会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养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自然现象,初步建立起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正确认

3、识。项 目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识别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借助多媒体设备,使学生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识别天气图及其应用。通过组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了解天气预报,认识卫星云图,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 得 结 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4-14-24-3激趣探究总结图片课件课件创设情境图文结合实践能力BGJCEG创设情境,进一步的构建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学生认真看图和联系生活,形成学习的良好方法与习惯课堂总结知识重点,课外延伸,让学生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510

4、5自制自制自制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板书设计教师边讲边板区1、天气概念2、天气符号3、风向、风力:F风杆和风尾 学生演示区天气符号风

5、向、风力符号等小组记分区ABCDEFG打“正”字,累计分数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PPT开始学生讨论并展示成果展示天气与气候概念,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每天要收看天气预报?学生分组完成描述天气、气候的成语比赛完成? 否 视频:天气预报PPT展示天气符号动手画天气符号完成?完成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 是 否 是 展示大气污染图片PPT展示城市污染指数PPT角色扮演,谈环保完成练习结束形成性练习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练 习 题 目 内 容 4-14-24-3回顾巩固评价判断四句词语中描述的天气和气候分类。风和日丽天气 暴风骤雨天气 四季如春气候 阴转多云天气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现象的综合,它一般变化不

6、大。了解一个地方的气候的特征,对于生产生活有着明显的指导意义。1.卫星云图是由( )拍摄的地球大气运动状况图像。在此图上,蓝色代表( ),( )代表陆地,白色代表( )。蓝色、绿色代表的天气状况是( )。2.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 )约( )时,最低气温出现在( ).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均温最高出现在( )月,最低出现在( )月。南半球海洋月均温最高出现在( )月陆地月均温最高出现在( )月。3.无论一月还是七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是受( )因素影响造成的。形成性评价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

7、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六个转向”的思想理念。我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教学反思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本节课的目标,教师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

8、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处理应用也较为成功,除了上课课件本身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这节课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 2 页 课堂教学设计表课堂教学设计表由4张基本表格组成,在填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章节名称 按照教科书

9、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幺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2计划学时 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

10、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3教学目标 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般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内容。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

11、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4学生特征填写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的学习准备情况,作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如果在课程教学设计时,已经对教学对象做过分析,没有新的内容,此栏可以不填。5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的内容分三个部分:(1)知识点编号 指该知识点的代号,它在本课程中具有惟一性。知识点编号由两部分组成:前边为章、节(或课)的代号,后边为该知识点在本节(课)中的顺序号,中间用短横线相连。如:2.61 代表第二章第六

12、节的第一个知识点;3.23 代表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三个知识点;2 84 代表第28课的第四个知识点;1.3.42 代表第一编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二个知识点。(2)学习目标 指每个知识点所具有的学习目标层次。(3)具体描述语句 指对学习目标各个层次的具体描述。在课堂教学的条件下,教学对象特指授课班级的学生,因此在目标描述中可以省略而不致引起误解;教学条件一般都在教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进行,如非必要也可以省略;评价标准除了特指以外,都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本知识点的学习目标层次为依据,因此也不必再重复说明。对于学习目标的具体描述,只要用动宾短语来说明与学习目标相对应的学习行为就可以了。如:知道电路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基本作用。画出常见电路组件的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了解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6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构成本课程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