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65280377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和而不同”的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和而不同”的理解(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和而不同”的理解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 们曾说过广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 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 “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 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 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 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 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 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后来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

2、小人同而不和。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 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 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 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 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 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眉己的意见只能赞成, 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 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 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和而不同也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

3、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 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 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 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 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 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 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 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 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 激荡的局面;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

4、异将成为未来世界 冲突的主要根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 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就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在访问美国 布什图书馆时的讲话中也讲到和而不同,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 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 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 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 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是“求同 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求同存异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之间达 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 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力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合作的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意见、不同主张、不同利益,不求同一、 不求齐一;这是不同力量达到和谐的条件。求同存异既建立起不同力 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保证了不同方面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从而 也就保证了各方面合理的关系,达到了和谐。所以,求同存异正是体 现了和而不同,是和而不同的运用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