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与活动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6522133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苗族文化与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苗族文化与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苗族文化与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苗族文化与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苗族文化与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苗族文化与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族文化与活动(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苗 族文 化一、苗族历史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和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荆蛮”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一脉相承的渊源源关系,他们各自都包含有苗旅的先民。苗族与“九黎” 苗族的族属渊源,与距今5000多年前的“九黎根据我国汉文史籍记载,“九黎”是远古时代生活在中国这:地上的一个较早的部落联盟. “九黎”的首领叫“蚩尤”。尤”统领的百姓就是“苗民”. 苗族与“三苗” 在“九黎”以后,也就是尧、舜、禹时期,“九黎”的后裔通过发展,又逐渐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史称“三苗,又称“有苗”或“苗民”。 苗族与“荆蛮”“三苗”之后,有关“苗”的记载曾中断过一段时间。到夏、商、周时期,古籍记载中又出

2、现了一个庞大的部落集团,史称“荆蛮或“蛮荆”,有时又称“荆楚”或“荆”,因其位居南方,又有“南蛮之说。一般认为, “荆蛮”即“三苗”或“有苗的遗裔,而“荆蛮包含有相当多的“苗族”成分。这样说的理由,一是“蛮与“苗”读音相近,二者可以音转; 关于“蛮荆或“荆蛮”的含义,毛诗正义说:“蛮荆,州之蛮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蛮荆”即居住在荆州的瞳而所谓“荆州”,尚书正义说:“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看来是一块广大的地区。在这里,“”字虽不能与今天的苗族相等同,但多少还是包含有苗族的先民在内。所以说:苗族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九黎”、尧舜禹时代的“三苗”,而商周时期的“荆蛮”则是“三苗的遗裔。苗族是贵

3、州省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旅,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所以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贵州苗族集中了全国苗族主要的文化特征,如较多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等. 二、 苗族音乐舞蹈()歌曲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飞歌是苗族音乐中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

4、一般要唱飞歌。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2)乐器 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塞。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直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反豉、大锣、包包锣、大镲、小镲、木叶等.根据功能,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后者则多为独奏。(3)舞蹈在苗族中,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除铜仁仁地区外,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以集体舞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也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

5、作。集舞蹈,杂技、体育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尤其以松桃一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则有单面鼓、双面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的动作热情奔放,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丹寨的“锦鸡舞”也很有特点.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芦笙做引导,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腰膝自然摆动,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衬托下,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

6、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三、苗族服饰苗族平时着便装,以自种、家纺、自制的麻布衣裙为主,极简朴。节庆日着盛装,习称花衣”,五彩斑斓,精工制作,美仑美奂,极富民族特色。花衣面料多用白色麻布或棉布,面料要先经过蜡染、刺绣等工艺加工,再裁制成衣裙. 蜡染,古代称蜡缬”。苗族妇女多习此艺。用竹制的蜡刀,蘸上溶解的蜡汁,在底料上描画图案。描画好图案的底料投入染缸中浸染后,置于清水中煮沸,蜡汁溶化脱落,图案显示.蜡染的图案以流水、花草、虫、鱼、飞禽及几何图纹为主,描画时不打底样,也不借助规、尺等工具,心到、意到、笔到,抽象与具象,写实与夸张,规整与变化,全由作者的审美情

7、趣与技巧决定,艺术个性鲜明,灵性自如.刺绣是苗族渊源久远的工艺美术。刺绣的技法有平绣、破绣、打籽绣、盘绣、丝绣等几十种针法,图案造型多以花鸟虫鱼以及自然崇拜中的神物为表现对象,诸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玉洁冰清的玉兰花,傲霜斗雪的腊梅花,高格逸品的秋菊,仙风道骨的白鹤,轻盈翱翔的飞燕,以及龙凤呈样、凤穿牡丹、双凤朝阳、二龙戏珠、岁寒三友等组合图案,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经蜡染、刺绣加工后的面料,在缝制为衣裙时,还要镶嵌色彩艳丽、极富民族特色的压条、缀饰.苗族古歌逐鹿之战对花衣上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有深情的表达:我可爱的江普,绣上花衣裙永远叫子孙怀念.那块披领代表京城,花衣上的方块代表田地,花点代表谷

8、穗,花纹就是罗浪周底,围裙波浪式的线条,就是奔腾的江河,围边的尖形蓝色图案,是那永久不变的山谷。显然,花衣不仅是美的表达,也寄寓着深沉的对先民、对祖居地的拳拳不已的怀念.四、苗族节日活动(一)“四月八”节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一些地区苗族群众的传统节日。其中,以贵阳市最为隆重。相传,古代苗族英雄亚努,率领苗族同胞与统治阶级作斗争,不幸于农历四月初八壮烈牺牲,葬于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之后每年这天,当地民众都要汇集于喷水池旁,着盛装,献歌舞,以示纪念。 贵阳“四月八发展至今,内容逐渐增多,它已不仅是苗族的传统节日,而且有其他民族的共同参与,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扶持的各民族大团结的狂欢盛会。节日当天

9、,参与集会的各少数民族群众,穿金戴银,盛装打扮,从贵阳郊区,从龙里、惠水等近邻县乡,奔赴贵阳街头,或歌舞、或奏乐、或购物、或游玩、或观看文艺演出,到处欢歌笑语,喜气洋洋。其时,各家商店电竞相推出民族商品,使“四月八”俨然成了民族服饰展示会和民族商贸交易会。 黄平飞云崖附近每年也过“四月八”,当地的苗族同胞聚集起,以跳芦笙、对山歌等形式欢庆“四月八。 (二)姊妹节 姊蛛节,又称“姊妹饭节,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苗族的传统节日。有的地区自农历三月士五开始过( 秉县一些地区),有的地区自三月十五开始(如台江县一些地区),历时二至三天。 相传,古时清水江边苗寨有一群聪明、美丽的姑娘,因居住偏僻,虽已成

10、年却还未出嫁成婚。于是,其父母们商定,让姑娘们捕鱼虾做菜,蒸花糯米做饭,吸引外地小伙子前来讨花米饭吃。由此,男女双方建立感情,不久都找到了心爱的人.时间一久,相沿成习,便演变为节日。节日期问,每户都要做姊妹饭,姊妹饭是一种经过染色、分甑蒸后再捏合在一起的彩色糯米饭团。红色象征爱情,黄色表示富裕_白色表明纯洁,绿色祈盼长寿,蓝色表示友谊紫黑色则显示坚贞不屈。饭团晶莹透亮,香软可口,除自己食用外,还用以选择佳偶和招待亲友。姑娘们都会在饭团里面埋藏“小秘密”:藏着小竹钩的,意味着可与小伙子交朋友;藏着一双筷子或两朵花瓣,表示愿结连理;藏着辣椒、姜蒜的,则表示姑娘不愿与小伙子再交往下去 节日期间,青年

11、男女谈情说爱、行歌互答,并有许多文体活动。外地朋友和远方游客至此,主人也会敬酒献歌,赠送彩色糯米饭团。因此外国朋友说:姊妹节,是一个藏在五彩饭团中的“东方情人节 (三)苗族祭鼓节 祭鼓节又称为吃牯脏“。是苗旌同胞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常在秋收后举行。苗族祭鼓活动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不定期的规模较小,程序也较简单。定期的有三年、五年、七年、九年和卜三年举行一次,其中十三年一次的最为隆重.祭鼓节到来之前,首先由群众选出本届“鼓头”数人,主持祭鼓事务。 祭鼓仪式的重要庆祝活动有斗牛和盛装歌舞.每个苗族村寨都喂养一条专用于比赛的大水牯牛。斗牛经过精心打扮,威武雄壮。斗牛时,铁炮震天,锣鼓齐鸣。获胜一方的

12、村民要给水牛披红挂彩,以示庆贺。斗牛以后,即行祭鼓各寨将早已备好的作为祭奠的牛当场宰杀,由主持人诵念祭祀祖先恩德的唱词,然后礼邀亲朋和过路行人、观光客人一同享用酒肉。盛装歌舞的场面热闹壮观,延续好几天,是祭鼓节的高潮。 (四)苗族龙船节 每年农所五月下旬。清水江流域曲苗乡都要举办龙船节台江施洞一带的龙船节最为壮观。 相传,苗族英雄久保斩杀清水江上的恶龙,为民除害,后人为纪念这位英雄,制成龙船巡江游弋,以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龙船由独术雕制的一只母船和两只子船捆扎而成,名为“子母船”,龙头长约2米,用水柳雕刻,除龙角外,还有一对巨大的牛角。参加龙船竞赛的人由鼓头、鼓手和水手组成。竞赛前,龙船

13、会沿江接受鼓头亲朋好友赠送的鸭、鹅等礼品,并挂置在龙船颈脖,以显示其亲友众多和富有。竞赛时,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五)吃新节 每年农历七八月问,新谷成熟,贵州各地的苗族、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过“吃新节”的传统。具体时间虽不统一,但节日内容却大同小异. 吃新节一般是一至三天。届时,家家户户要以新米饭祭祀祖先.并祝来年丰收。斗牛、跳芦笙、对歌等文体活动,也同时进行. (六)苗年 苗年是苗族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的节日,无统一固定日期,一般是在农历十月的第一或第二个卯日,也有的地区在寅日、丑日或亥日过. 苗年包括“小年”、“大年”和“尾巴年”三个时段。小年一般不走亲访友,过得较为简单。大年持续三至五天,有的地区持续十多天。其活动内容包括:家家户户持大红公鸡到村边路口迎祖先“魂灵”回家,然后祭祖,全家欢聚洒宴。人夜守岁时,众人围在火塘边,吟唱古歌、酒歌,谈新论旧。从第二日起,老人们轮流宴请宾朋,青年们收拾打扮,参加跳芦笙、斗牛、赛马、“游方”(谈恋爱)等聚会. 苗族的迎亲嫁女,建房造屋等活动,也喜欢选择在苗年期间进 行,因而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许多地区还在苗年期间举行民间文艺会演或体育运动会。文中如有不足,请您见谅!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