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5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64784588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5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记叙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5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叙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阅读复习专题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一、 考点说明河池市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二、什么是关键词语?所谓“关键词语”,主要指:表明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旨的词语;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比喻、反语、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 三、 考查重点:理解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和表达效果【知识链接】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2、(3)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4)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白天的时间很久。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例如: (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2)“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四、常见的题型1、“

3、”这一句中,“”字为什么用得好? 2、请分析选文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3、联系具体语境,请说出你对第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4、第段画线语句中加点的词富有表现力,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五、经典习题讲析,总结方法 请分析下列例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例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答案:句中的“聪明”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属于褒词贬用,其实是笨、愚蠢的意思,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因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的爱而产生的自责和愧疚之情。解析:“聪明”的含义和表达效果是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的,其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目的是增强了感情的表达效果。 例2: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

4、斥。(丰子恺白鹅) 答案:“厉声喝斥”是大声斥责的意思,写出了白鹅的大声叫喊,这是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白鹅傲慢的特点,将白鹅写得富有灵性,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解析:“厉声呵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词语使用了某种修辞,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夸张等。例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答案:“排”在句中是“一字排列”的意思,这一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的样子,表现出他在有了酒资之后的迂腐之气。解析:“排”字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联

5、系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词语表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或品质等。例4: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老舍骆驼祥子)答案: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不知道不晓得只觉得”等等,一连串的动作、神情和矛盾重重的心理描绘,烘托出狂风过后大雨倾盆的情景,更衬托了祥子为了生计而在暴雨中“挣命”的悲惨遭遇。解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联系写作手法,如烘托、对比、反衬等。【解题方法】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时,要先解释词语的含义,即答出本意和语境义,一般侧重语境义。然后可以从以上提供的四个角度入手,要注意的是有时不是单一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角度,但不管何种角度都需要结合语言环境,最后落脚在词语表现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上。【答题思路】(见中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P4)XX词语+抓感情色彩、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人物描写+ 析词语表现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