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月人民日报社论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64671657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2月人民日报社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12月人民日报社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12月人民日报社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12月人民日报社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12月人民日报社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月人民日报社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月人民日报社论(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倒序排列)再创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社论)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23日 01 版)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精心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全面部署明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继续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为“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再创佳绩的一年。自然灾害极为严重,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外部环境非常复杂,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沉着应对,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农村干部群众吃大苦、出大力,农业农

2、村发展持续向好,在极其困难之年取得了极不寻常的成就: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增”;农民收入年增长再创新高,实现“七连快”;农村民生加速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抗灾救灾有力有效,为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为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十一五”圆满收官做出了重大贡献。过去的年,是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十一五”时期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

3、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毫不动摇地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明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仍面临复杂形势,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连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背后,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大好形势之下,往往潜伏着危机。明年在高起点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挑战空前,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减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导向要明确,措施

4、要过硬,行动要坚决。实践一再证明,越是宏观环境复杂,越是经济发展遇到难处,越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哪一样离得开农业、农村、农民?在我们这样一个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有好收成,农民有好收入,农村有好局面,经济社会发展才有底气、有基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整盘棋才能活起来。做好明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突出重点,瞄准难点,力争在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大兴水利强基础,就是要针对水旱灾害频发、水利建设滞后的瓶颈制约,大幅度增加投入,大规模开展建设,大

5、力度推进改革。当前更要突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着力夯实水利这个最重要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狠抓生产保供给,就是要针对农产品总体供给偏紧、部分品种短缺的紧迫问题,毫不放松粮食生产,落实扶持政策,强化领导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加强科技支撑,搞好高产创建,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努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就是要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的严峻局面,努力开辟就业门路,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动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扶贫开发等取得较大突破,多为农民办好事谋福利。着眼统筹添活力,就是要针对城乡二元体制制约依然明显的突出矛盾,继续深化农村

6、改革,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和文化资源等更多向农村倾斜,不断增添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明年农业农村发展大政方针已定,任务非常艰巨,工作极为繁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担负起领导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确保力量不削弱、工作不放松,舍得真金白银,拿出真招实策,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创“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风雨见证伟大的精神(社论) 人民日报 ( 2010年12月08日 01 版)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灾难不仅带来挑战,也历练国家能力;对于一个坚强的民族,灾难不仅意味风险,也砥砺民族精神。今年以来,面对历史

7、罕见的特大洪水、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旷日持久的特大干旱、频繁发生的台风灾害,特别是在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顽强拼搏,奋力夺取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共同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的壮丽篇章。月日,全国防汛抗旱暨舟曲抢险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全面总结防汛抗旱救灾工作,表彰全国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这必将激励和鼓舞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不断前行。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的斗争,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重大的检验。防汛抗旱抢险救灾,砥砺了中国人民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不屈意志,展现了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见证了万众一心、众志

8、成城的崇高品格,彰显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重科学的执政理念和危难时刻非凡的领导驾驭能力。风雨见证的,是以人为本的国家精神。从“要把维护灾区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到千方百计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从国旗再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的同胞而降,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迅速推进,“人”成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理念历经抗击非典、汶川玉树抗震救灾而不断升华,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原则。风雨见证的,是尊重科学的时代精神。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科学指挥;各级党委政府组织有力、协调有序;广大军民合理应对、科学救援。从完善应急体系,到第一时间救援,再到形成合力应对、灾后恢复重建,科学技术和科学

9、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汛抗旱救灾工作坚强有力又井然有序。只有在这种科学精神的支撑下,大灾之年才能书写大发展的奇迹,机遇面前才能书写无愧于历史的篇章。风雨见证的,是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上下一心、干群一心、党群一心、军民一心、前方后方一心,凝聚起无难不克、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无论是八方驰援的人间大爱,还是舍己为人的坚定从容;无论是忠于职守的高度责任,还是共克时艰的戮力同心,都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只有继续弘扬和发展这样的精神,和衷共济、团结奋战,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兴旺发达,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繁荣富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

10、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未来征程上,我们必然还会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坚信,这种风雨锤炼的伟大精神,不仅在应对灾难时显示出磅礴的力量,同样会在更为漫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凝聚起当代中国发展的合力,释放出更为持久、也更为强大的力量。激情盛会 和谐亚洲(社论)热烈祝贺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开幕 人民日报 ( 2010年11月12日 04 版)今夜,珠江奔流的浪花,将托举起亚洲体坛一场最盛大的庆典。今夜,亿万双关注的目光,将见证第十六届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起,耀亮羊城的夜空,岭南的山水。激情由此迸发,亚洲心手相连。绵延近60载的亚运会,已深深融入亚洲现代史的壮阔波澜之中,不

11、断上演新的传奇。如今,秀美的南国花城广州,将在亚运会的华章中,为世人再度奏响“中国旋律”,热忱欢迎来自亚洲各国各地区的运动健儿,踏上追逐梦想的全新舞台。此刻,我们回望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中国的自豪与精彩鼓舞人心、激荡五洲。广州亚运将为这“中国故事”写下新的华章。对于亚运,中国人民怀有一份特殊感情。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中国代表团首度亮相,为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打下坚实基础。1990年,北京亚运会成功举办,不仅展示出中华民族开放进取的面貌,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也收获宝贵精神财富,更使这个东方古国的奥运梦想变得真切。北京亚运已熔铸为全民族的共同记忆,20年过去,中国成就世所瞩目,广州亚运正召唤起

12、中国人民的热切期待。体育是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和民众人文风貌的窗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广州筹办亚运的底气;文明程度的持续进步,彰显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底蕴。从赛场金牌变化到城市建设的提升,从国家发展理念到民众理性心态,在时代的变化中,人们对亚运的关注趋于多元。北京到广州,跨越20年的两届亚运会,透射着中国在不同发展时期的鲜明印记,也见证着中国一步一个脚印的改革发展之路。每个亚运东道主,都曾留下自己的独特姿彩。6年前,当亚运会的接力棒交到广州手中,这座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就以不同凡响的思路和扎实的工作,将筹办亚运的过程与城市发展脉络深度对接,使筹办亚运的眼界更宽,格局更新。

13、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切实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市民生活质量,亚运会的举办有力推进了广州的现代化建设。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理念,体现在亚运各个场馆建设始终,体现在志愿者的热情奉献,体现在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的方方面面。“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如今,珠江清波,花城锦簇。在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分享中,广州定将驶上新一轮发展快车道。曾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广州,将再度扬帆起航,借助亚运东风,加速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大气包容,兼收并蓄,广州历久弥新的城市气质,与亚运会走过的发展之路相互印证。亚洲千山万水,山水相连,亚运会是独一无二的纽带,超越赛场与竞技,让

14、数十亿亚洲人民共享奥林匹克精神,共享体育的光荣与理想。广州亚运会既有奥运项目的激烈拼争,也有众多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精彩展示,如同一本翻不尽的大书,气象万千而又和谐自然,蕴含了多元多彩的亚洲之美。亚运会由此焕发的勃勃生机,接续起亚洲追求“和平、友谊、进步”的不息梦想。激情盛会,和谐亚洲。广州与亚运密切相连。我们期待广州为亚运绽放新的精彩;我们祝福亚运,预祝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圆满成功。永不落幕的上海世博(社论)热烈祝贺中国上海世博会闭幕 人民日报 ( 2010年11月01日 01 版)刚刚过去的个月,东道主中国邀约四海宾朋,在上海浦江两岸主办了一场人类文明的盛大聚会,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博览

15、会,即将载入史册。多万人次的中外参观者,在中国上海世博会联手托举了一个冉冉升起的环球梦想。智慧而包容的世博大家庭,将全世界的奇思妙想集中于上海黄浦江两岸.平方公里的世博园。个月来,上海世博会书写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交流互鉴的新篇章,书写了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惜别这个持续了天的节日,惜别这个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旗帜下、人类大家庭“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节日,我们依依难舍。自第一届世博会以来的一个半世纪里,工业化的累累果实,让人们享受祖先无法企及的舒适、快捷、沟通无限的现代生活。然而,工业文明如同一柄双刃剑,也使人类社会不得不共同面对随之而来的环境危机、汹涌的城市化带来的诸多窘境。上海世博会再一次在人类遭遇共同困境之际,给我们一个停下来思考的时刻。当人类在欢聚中沟通,在理解中合作,和平与发展的梦想才会不断延续,城市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走过天,上海世博会把一座意义深远的里程碑,矗立在漫长的世博史上。新的历史纪录诞生在渴望开放的中国,诞生在凭海临风的上海: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多万人次参观者走入世博园。四海宾朋携手出席,展示精彩创意、共同思考未来。亿中国人拥抱世界、拥抱世博的激情如此动人。10余年前,联合国人居组织曾经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