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演练基本规律与原理 自然地理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64456989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演练基本规律与原理 自然地理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导与练】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演练基本规律与原理 自然地理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导与练】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演练基本规律与原理 自然地理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导与练】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演练基本规律与原理 自然地理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导与练】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演练基本规律与原理 自然地理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与练】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演练基本规律与原理 自然地理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综合演练基本规律与原理 自然地理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考点题号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2、3、1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4、5、6、7、8、9、10、11、1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3题: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断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可能()A.流水作用增强B.冰川作用增强C.风力作用增强D.变质作用增强2.根据图中信息分析,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气候的大陆性变强植被覆盖率增大河湖及其水量增加太阳能资源更丰富A.B.C.D.3.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

2、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复杂性D.稳定性解析:1.C2.A3.A第1题,由图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我国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变大,说明西北地区变干旱,风力作用增强。第2题,青藏高原隆起,使海洋水汽难以深入西北地区,大陆性变强,晴天多,太阳能资源更丰富。第3题,地形的变化引起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4日照二模)下图表示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情况。读图,回答45题:4.X、Y自然带向北延伸的原因可能是()A.寒流影响B.暖流影响C.西风控制D.季风活动5.沿XYZ景观变化及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A.雨林稀树草原荒漠B.落叶阔叶林森

3、林草原荒漠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4.A5.D第4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分析,该地位于澳大利亚西海岸。图中X、Y自然带由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向北延伸。第5题,沿XYZ景观分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这体现了以热量为基础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014潍坊二模)如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读图,回答67题:6.南半球缺失的植被类型序号及其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A.海陆位置B.海陆分布C.海陆分布D.地形7.关于北半球的植被类型所在地区的叙述正

4、确的是()A.农业类型主要为畜牧业B.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C.流水侵蚀作用强烈D.植被具有叶大、根深的特点解析:6.B7.A第6题,根据图中信息(干燥度、纬度、温度带)分析,为温带、亚热带阔叶林,为亚寒带针叶林。由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全部为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分布。第7题,植被类型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的温带草原和荒漠,该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风力作用强烈,流水作用微弱,植被具有叶小、根深的特点。(2014日照一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地形和降水分布,当地居民随季节转场放牧。降水量大于400mm为森林景观,200400mm为草原,小于200mm为荒漠。读图,回答89题:

5、8.森林景观出现在()A.甲B.乙C.丙D.丁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夏季草场生长好,宜扩大载畜量B.夏季到乙地放牧,可保护低地草场C.冬季在丙地放牧,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D.丁地大量掘井,可增加牧场扩大耕地解析:8.C9.B第8题,根据题干分析,森林景观出现在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地区。图中四地只有丙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第9题,图中甲地降水稀少,在100 mm以下,不适宜扩大载畜量;乙地降水量为200400 mm,夏季可以放牧;丙地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以森林景观为主,不适宜放牧;丁地降水量为200400 mm,主要分布有草原,草原地区大量掘井会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利于可持续

6、发展,同时草原地区也不适宜发展耕作业。(2013绍兴二模)下图为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图中甲坡坡向及图例代表的景观类型分别是()A.东坡常绿阔叶林B.西坡常绿硬叶林C.东坡亚热带草原D.西坡落叶阔叶林11.导致20S附近甲乙两坡垂直景观复杂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光照C.水分D.高差 解析:10.B11.C第10题,图中山地基带在5S30S之间为荒漠带,说明该地位于南半球大陆西岸;甲坡5S附近已有大面积的荒漠分布,说明该坡位于西坡,主要是在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下形成的。景观位于30S40S大陆西岸,属地中海气候区,分布有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7、。故正确选项为B。第11题,20S附近,山地西侧以荒漠为主,自然带比较简单,山地东侧分布有雨林等多种自然带,说明两者的水分条件差别较大,故主导因素是水分。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2014宁波二模)根据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26分)材料一图1为我国某区域略图。图2为青海省2001年至2009年三大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图。图3为青海省2001年至2009年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结构变化图。材料二C湖中的湟鱼是我国唯一高寒咸水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夏之交,湟鱼开始在环湖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地逆流而上产卵。近年来由于该流域地区人类活动,加上气候变化,入湖河水大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湟

8、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1)比较说明A、B两地农业发展限制性自然条件的差异。(8分)(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C湖湟鱼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10分)(3)分析青海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的原因,并简述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状况的影响。(8分)解析:第(1)题,图中A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源不足成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条件;B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热量不足,热量不足成为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条件。第(2)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C湖湟鱼数量逐年减少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利用联系的观

9、点回答。第(3)题,根据青海省经济发展特点分析其产业特点。答案:(1)A地:水源不足;A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4分)B地:热量不足;B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不足。(4分)(2)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多年过度捕捞,鱼类数量减少;受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河流水量不足,湟鱼无法顺利洄游产卵;水量减少,盐度不断上升,鱼类生存环境变差。(10分)(3)原因: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对劳动力需求量大;经济落后,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就业岗位有限。(4分)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较快,但是对就业影响较小;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但是对就业带动较为明显

10、。(4分)13.(2013江西联考)读“局部河流和植被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1)简析L和S沿线植被变化的差异及原因。(12分)(2)简述东北部和西南部河流流向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流向差异的原因。(9分)(3)概括该地城市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自然原因。(9分)解析: 第(1)题,L沿线地处青藏高原内部,S沿线地处雅鲁藏布江谷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只有明确两地不同的地形特点及植被特征才能准确作答。第(2)题,该图西南部为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东北部为横断山区,不同的山脉走向决定了不同的河流流向。第(3)题,高原山地因受地形与高寒气候的影响,城市往往布局在地势平坦、温度较高的河谷地区。

11、答案:(1)L沿线以高寒草原为主,植被单一;S沿线植被由谷地地区的温带草原逐渐过渡至高原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变化复杂。原因:L沿线地处高原内陆,地形平坦,气候高寒,植被变化少;S沿线地处湿热河谷向高原过渡地区,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东南部热量充沛,植被变化复杂。(12分)(2)西南部河流以东西流向为主,东北部以西北-东南流向为主。原因:西南部山脉呈东西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东北部受板块挤压影响,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河流沿山麓河谷发育成西北-东南流向。(9分)(3)沿河分布;谷地集中,高原(山地)稀少;密度较小。原因:河谷地区地势低平,气温较高,土壤肥沃,具有较好的农业发展条件,有利于人口和城市分布;但该地区山区面积广大,地形起伏较大、气候高寒,总体不利于人口和城市大量分布。(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