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历史和文化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3924656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喝茶历史和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喝茶历史和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喝茶历史和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喝茶历史和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喝茶历史和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喝茶历史和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喝茶历史和文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喝茶历史和文化段话:“杭州有着极久远的茶文化史。代代传承,源远流长,据一些茶学研究者认定,早在八千年前,跨湖桥人就有饮茶的习惯。”这段话引起作者极大的诧异,因为作者所知相关跨湖桥遗址的报道里,并没有跨湖桥人已知饮茶的内容。正如序言所说,跨湖桥人有饮茶的习惯,是“一些茶学研究者认定”的,那末这和考古学界无关,应该到茶学研究者的文章里去寻找。在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高级论坛论文集里(2005年)终于找到答案。那是该论文集获得优秀论文奖的作品,题目是“根深流长的杭州茶文化之开发畅想”(以下简称畅想)。这篇论文很长,共五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追溯杭茶源”,是作者自许为“茶史研究上的一个突破”和“开辟

2、出一片原始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是专就畅想第一部分展开讨论,不涉及其余有史以后的茶文化部分。“追溯杭茶源”分两节叙述: 1,世界上最早的茶与茶釜出土于8000 年前的杭州跨湖桥遗址”;2 ,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这两节里展开他的“考古”和“论证”的。关于1,“世界上最早的茶与茶釜出土于8000年前的杭州跨湖桥遗址”说跨湖桥有茶,是根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的跨湖桥发掘报告(2005)附录彩版四五第23。彩版的照片是一颗炭化的植物种子,附有茶的学名 Camelliasinensis 。在附录部分附录表二一( 365 页)地层中出土的部分植

3、物种实遗存和数量统计表中,注明探方 T0510有一颗茶子,与彩版相呼应。此外,跨湖桥发掘报告的文字部分第六章生态与经济的“植被和气候”节,详细叙述了跨湖桥植被的演变内容,分为六部分: 1,阔叶、针叶混交林阶段;2,干旱、较干旱稀疏林草丛阶段;3,阔叶、针叶混交林发展阶段;4,沼泽植被发展阶段;5,干旱阔叶林混交林草丛、沼泽发展阶段;6,落叶、常绿混交林草丛发展阶段。这六节里叙述了大量木本、草本植物,唯独没有提到茶(不论野生或栽培)。这不是遗漏或疏忽,是因这颗唯一的炭化种子,在制作附录彩版说明时,工作人员觉得它象茶子,临时给它一个茶的学名,因并未经专家鉴定,故在文字部分不予叙述,就是说,所谓茶子

4、只供业内人讨论鉴定,不供发表引用的。严格地说,这也是整理报告时不够慎重,准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炭化种子的定名写作 Camellia ?表明没有最后鉴定,便不致引起误会。听说畅想一文的作者曾访问过文物考古所,该所同志一再告诉他这是初步鉴定,不可据为定论引用。但畅想的作者坚持作为茶子引用,所以这事与考古所无关,是畅想作者个人的见解。遗憾的是,畅想作者不去质疑或纠正考古所的鉴定,反而作为肯定依据,并大加发挥,言考古所之不敢言。查浙江现今的茶树资源,除栽培种 Camelliasinensis 外,还有C.japonica , C.cuspidata , C.fraterna , C.lucidissima

5、 ,C.chekiang-oleosa 等(见浙江林业自然资源野生植物卷,浙江省林业厅编,2002)。现在仅凭一颗炭化的种子,怎么就肯定是栽培茶种,不是其他茶种?另一种可能性是,这颗炭化种子根本不是茶属种子,这类差错在其他出土种子的鉴定失误方面,例子也很多(如196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植物种子曾误鉴定为蚕豆、花生、芝麻,后来纠正)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举例介绍。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象良渚出土种子鉴定的失误,是单纯的鉴定水平不够,鉴定人对被鉴定物没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意图。而“畅想”作者显然是抱着追溯茶文化源头,越早越好的想法,刻意定调子发挥的。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大量的陶釜中,发现一个残破的釜,里面有

6、一块焦黑的残留物,彩版三二很慎重地用有引号的“药”釜和“药”材表示,文字部分(152153页)说明这份标本曾送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检测,定为茎叶类,没有进一步肯定是什么植物的茎叶。但“畅想”作者根据茶、药同源的理论,认为“药”釜应即茶釜(见中国文物报( 2002, 2, 1)于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浙江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都没有肯定的“药”釜,一变而成肯定的茶釜,这样的“考古”能有说服力吗?跨湖桥遗址出土的陶釜,种类繁多,有大口的,小口的,平口的,圈 口的,文字部分将它们归纳为 9 型、 18 亚型、 28 式( 218 页),畅 想对这些都不过问,只认定那个破釜是“茶釜”做文章。无独有偶,

7、畅想在另一段文字中还指出“从分布于杭嘉湖地区距今约6000年的威泽文化中出土了最早的擂茶林来看,吾中华饮茶是诞 生及成就于杭州湾一带的。”陶釜出土了,就定性为茶釜,陶林出土 了,又定性为擂茶林。文物考古所的研究人员研究来研究去,没有肯 定的陶器用途,到了畅想作者手中,马上定性为茶釜和擂茶林! 多么干脆俐落。关于2,“杭州是世界上唯一有较完整发展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畅想作者说他是“通过以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综合考证法”才理解到:“茶是诞生于森林中的,所谓茶(古越语读若 zo ),最初其实是指对森林的利用,杂字还残留其含意。所以,起初不但很多食物与草药作茶,就连房屋等也称为茶,如舍

8、(古音so )等,即茶之遗呼。同样,船在古时又称槎,也是茶之遗呼。”这真是一段绝妙的语言学和文字考证结合的论证,下面单就所谓古越语茶“ zo”和“杂”的妙解提出质疑(舍 和船的错误类似,从略)。先要问作者怎样知道古越语的“茶”发 zo 音?是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还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如是引用他人的研究,应注明研究者和文献的出处;若是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为什么不说明这zo 的音是怎么得出来的?否则,读者怎么能轻易就相信?所谓古越语当然指2500 年前春秋时的吴越国人说的语言(吴语和越语相通)。古越语与中原夏语根本不同,要经过翻译才能沟通。楚灭吴和秦灭楚越以后,秦及西汉,曾数次强迫越人大规模北迁

9、至黄淮海一带,不愿迁徙的越人往东逃到沿海岛屿,(小部分更渡海去了日本)被称为外越;留下来的越人逃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深山密林里,被称为山越。北迁的越人最早和汉族融合,山越和外越经过与汉族的持续斗争(从略),最后与汉族完全融合(唐宋文献不再有山越的记载了)。古越语汉化后,变成流行至今的吴方言。(吴方言通行于苏南、上海、浙江、江西东北、皖南和闽西北,约有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 7000万左右。)所以古越语是已经消失的语言,谁也没有听过古越语。著名的古越女子所唱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是古汉语对古越语的翻译,越人歌的原音已无法听到。因壮语含有古越语的成分,故

10、只有今天的壮族知识分子能破解越人歌的绝大多数内容。现在的苏州话和温州话称茶为zo,这个“zo”音,在普通话里没有, 在字典里也没有收。所以,作者怀疑“畅想”作者所说的古越语称茶为 zo ,是误以吴方言为古越语。古越语有极个别词的音,还保留在现在的日语里,那是古越人东渡日本带去的,典型的如日语称稻为“彳本”,即是古越语的稻词。而现在的吴方言称稻为dao,同普通话差不多,和古越语完全是两码事。古越语保留在汉语里、用汉字标音的也很多,但都是人名和地名的发语词,如人名“勾践”、“勾吴”之勾,及地名“姑苏”、“无锡”、“芜湖”、余姚”之姑、无、芜、余等,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有音无义。同样,“彳本”之“彳

11、”也是发语词,“本”才是稻。如果古越语称茶为“ zo”,试问发语词在那里?总来说之,畅想以吴方言之zo ,冒充古越语,是张冠李戴,以假乱真,但这种“论证”对于没有历史语言常识的人,有很大的权威性和欺骗性。更为好笑的是,畅想作者说茶“最初是对森林的利用,杂字还残留其遗意”,这种文字游戏论证,只能骗骗识简化字、不识繁体字的读者。“杂”字是解放后新创的简化字,原来的繁体字作 臻隹”, 也可作臻隹”,简化字“杂”是取球隹”的左半为“杂”,仍保留杂隹的音和义,以前的古籍和字典里根本没有这个“杂”字。作者拿1950年代新造的简化字,同几千年前的“茶”字沟通论证,这种“贯通古今”的论证,真是象作者自己所标榜

12、的“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如果作者辩解说,他文中的“杂”即指繁体字的蹂隹”。蹂隹”的本义是色彩驳杂,其右半的“隹”是静止的鸟,指它的羽毛色彩驳杂,发“杂”的音,如此而已。杂隹的驳杂义,如杂志、杂家、杂文、杂乱、杂交等,至今仍然广泛使用,唯独没有“对森林的利用”的义,这是作者的“独创。作者在另一段中说“茶之音为古越语,则杭为越人。”所谓茶之音为古越语,已经驳正如上,接着这“杭为越人”更犯有常识性错误。“杭为越人”当然指杭州人是古越人后裔的意思。作者似乎对杭州的地理历史毫无所知。杭州的诞生与西湖密切相关,西湖在距今约万年前还是一个海湾,经历着持续的潮沼化和陆化,现代西湖形成的年龄,约在距今1860

13、-1850年,即东汉年间(公元25220年)(周峰主编南北朝前古杭州, 233-237 页,1997,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的前身是东汉时的钱塘县。那时的钱塘县,在现今西湖之西、北至岳坟、西去灵隐一带,三面为山,一面滨湖,湖外尽是沙滩,不过是个山中的小县。杭州脱离山中小县的地位,始于隋开皇九年( 589 年),改钱塘郡为杭州,移治余杭,后 20 年,到隋炀帝开通江南运河,以杭州为大运河的起点,地位才逐步显要起来。杭州的繁荣开始于唐,与本文无关,就不说了。“杭”与“航”同音同义,指过渡的地方,古代人是在这里渡航到南岸肖山的。 2500 年前的吴越国时期,吴国都在苏州,越国都在会稽(绍兴),吴越两

14、国以钱塘江为界,在杭州一带渡航钱塘江,故杭州的吴山不称越山。现在的杭州那时还是水面下的滩涂,那儿来的“杭为越人”?作者能够辩解说,所谓杭为越人是指广义的杭州,包括今富阳、肖山、余杭在内,问题依然存有,因为上面已说过,秦灭越后,古越人经历各种斗争变故,业已完全与汉族融合,不管是狭义的或广义的杭州,称“杭为越人”都不能成立。即令杭为越人能够成立,那末,“苏为越人”、“绍为越人”、“姚为越人”、“宁为越人”都可成立,“杭为越人”并没有专利权。新晨范文网因为“畅想”一文的论证特点是东拉西扯,譬如说什么“从茶诞生于森林来说,杭州自古流傅着龙井茶祖与十八颗茶祖树传说,是茶祖崇 拜的信仰解释部分 实即茶图腾

15、原始宗教圣经遗存。这些都充 分证明了杭州的确曾有原始的茶图腾崇拜存有,从茶图腾、原始茶 到最早的茶与茶釜、擂茶林与擂茶等,杭州已经卓然成为世界上唯一 有较完整环节证据的茶文化起源圣地!”看了这些奇谈怪论,从心所欲的“考古”和“论证”,作者实在不想、也没有水平跟着它一一质疑,只好到此为止。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高级论坛论文集是今年出版的新 书,作者有幸先睹。现代的信息流通很快,相信这书将传遍全国,并向韩国、日本和港、台、澳等地流传,读者面越广泛,反映也将越多。作者担心,不知道广大的读者、尤其是茶学界、文史学界的专家如果看过畅想这篇宏文有何感想?不过畅想作者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已经对自己的学术成就作了自我肯定,说:“ 1990 年提出了饮茶文化创始于中国古越人,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新论,引起史学界与茶学界的极大重视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观点,一个颠复性的论点。 是依据大量资料跨学科研究探寻所得出的扎实结论。”接着说:“这个结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