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给人以力量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60776607 上传时间:2024-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书给人以力量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读书给人以力量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读书给人以力量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读书给人以力量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读书给人以力量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书给人以力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给人以力量(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书给人以力量读书给人以力量参军廿余载,几尽所能一事无成,也曾失据迷茫,幸能坚守重生。不为名利所困,此人生之福。传递五四火种“能读书、愿读书、有书读”是人生大幸。能说的是家境,愿说的是天赋,有说的是条件。古人读书为取仕,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羞于言利,当然最终未必无利。今人读书为逐利,追求的是上名校争高薪出人头地,或答应以收益多多,但也不免“穷得剩钱”到头感慨人生如戏。至于以天下为己任,寻求真理、救亡图存似乎非常稀奇,就是嘴上说说也会被认作。读书不等同于上学,没有功利是读书的至高境界,无用者大用。读书是一种高级习惯,养成不易。多数人还是喜欢翻杂志读闲文,能潜心通读大部头的少之又少。

2、在当今自媒体时代,碎片化、快餐式阅读其实根本不是读书。我生长在军营,我的读书启蒙是在文革快完毕的时候。邻居王叔叔是政治处领导,他给我的印象是除了睡觉和走路手里总是端着书。一天我问他:“叔叔你又不用考试,干吗还要读书?”。他半玩笑地说:“读书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道理。”。就是这次对话,让我产生了读书的兴趣,觉得那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并通过了看书到晚八点不睏的测试。从此,王叔叔家的书箱对我完全开放,条件是还一本拿一本。为了适应我的读书才能,他刻意定期将暴风骤雨红岩沸腾的群山等通俗读物放入书箱,那时学业不重读书给了我少年时代最多的快乐。当然,在书箱久未更新的情况下,也不得已啃过聊无兴趣的大部头三国志

3、,在“读不懂没关系,逐字逐句读下去渐渐就懂了”“坚持在无趣中培养习惯”的鼓励下,读书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局部,以致我提干后到成家前工资的一半都变成了枕边书。读书有得有失。其得不多,仅在从事文字工作时未觉其难,知道了“把想说的说简短,把该说的说完好”。其失甚重,多在特立独行下的情商之累,好多事不是不懂,是做不出来。值得庆幸的是唯能守住:仕不谋禄的高贵、不为斗米折腰的底气。“读书何用?”的问与答其实都潜隐着不同的人生智慧。鲁迅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表达了人类个体之间由于境界和层次的不同,在友情上根本不可能感同身受。说直白一点,多读书才会有品味。龙应台说:“读书是为了快乐的生

4、活”。一点都不错,读书可以让读书人找到快乐,但是似乎没有说全,不读书的人并非没有快乐。有寓言:一个小和尚问师傅:“师傅,读书有什么用啊?”师傅不说话,把一只装煤炭的黑漆漆的竹篮交给小和尚,让他每天去河里打水。小和尚去了个把月,忍不住对师傅抱怨说:“师傅,竹篮有空隙,都装不住水,这样每天去打水有什么用啊?”师傅说:“看看你手中的篮子。”是的,竹篮已经被每日的溪水洗干净了,露出本来的温润色泽。读书大抵也是如此。寓言充满禅意,值得细品玩味。教我读书的王叔叔后来当了师副政委、市政协办公厅主任。那年,我借出差之机专门抽时间去看望他,望着面无表情身陷轮椅的老人,虽有光阴蹉跎的感慨,但无力挽沧桑的困惑。非我

5、冷漠,是天道莫违。我也自问“读书何用?”,答:读书能让人有力量。淡看名利,不惧生死。东风浩荡,又是一年春来早。2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将如期而至,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一张张至刚至伟的面孔点亮了观众的目光,一段段至真至柔的故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广袤的神州大地再一次响起“感动”的旋律。这一幕,至今已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开启了10个春天。10年来,100多位“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娑,怦然心动。他们那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辉,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已然成为民族气概的缩影与写照;他们那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更成为中国前进的动力与见证。10年

6、来,感动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年终人物盘点节目,始终以稳固共同思想根底、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深切的人文关心,大胆创新,不断进取,在社会上产生了宏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中央领导同志赞为一部“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被广阔观众称为是“一部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年度精神史诗”,被专家学者看作“一部记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年度开展报告”。一作为今天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公益品牌,感动中国最早的节目雏形诞生于20_2年的金秋十月。一群心怀新闻理想的电视人为了筹划东方时空创办10周年的特别节目,开场了激情碰撞,最终以“梳理一年重大事件,开掘人物精神内

7、涵,定格历史瞬间,放大人性之美”盘点年度人物成为这档新节目的思想内核。有了这个触及心灵的创意火花,最本的情感呼之欲出,“感动”二字瞬间迸发。20_3年2月14日晚,感动中国20_2首度出如今春节期间的观众面前,郑培民、张荣锁、王选等10位中选人物第一次以“感动”的符号走进观众的视野,“舍小家为大家”的三峡百万移民以平民英雄的群体形象第一次登上了国家荣誉的舞台,承受最崇高的致敬。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强烈反响,亿万观众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和泪水。从此,“感动”成了人们最温暖的春天记忆。身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面提速的变革时代,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需要有主流的核心价值观,迈向富裕之路的人民更需要一种精神信

8、仰的指引。面对社会上一些物欲膨胀、思想迷茫的现象,人们呼唤这种主流的价值导向能给予前行的力量,期待这种精神信仰的引领能满足多元的需求。感动中国准确抓住了时代精神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适时顺应了人们崇尚美妙构建和谐的心愿。它从诞生之日起就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的伟大理论,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获取灵感,铸造了一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在团结鼓劲的主旋律之中,感动中国唱响了中华民族英雄楷模的精神赞歌。我们的时代并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样的偶像与英雄。感动中国借助国家电视台的传播主渠道,给社会树立了一个良好而明晰的示范。从创办初始,感动中国就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开展进步的主

9、体力量,成功评选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伟大、朴实而真诚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坚守正义和良知的弱小女子刘姝威,还是扫恶打黑、除暴安良的铮铮女杰任长霞;无论是创造卓越成就的科学巨擘钱学森,还是20年跋涉传心的普通邮递员王顺友;无论是收养多民族孤儿的阿妈阿里帕,还是自费奔赴汶川救援的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群体在人们眼里,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得意的人”。在和谐社会的新理念之下,感动中国实现了全民践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发动。每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评选都历时数月,经过推委委员推选、组委会推荐、公众投票等多个环节,这本身就是发现先进、表扬先进、学习先进、效仿先进的宣传过程,更是先进人物感动公众、传承精神、延伸理

10、想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推出自己所在地的感动人物,形成了一股全国性的教育热潮。庞大而广泛的参与者是感动中国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群众根底。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存在的“感动”远远不能用数字来衡量与表达。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越来越多的“感动”,越来越多的“感动”已然说明社会核心价值观念深化人心,昭示着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茁壮成长。二10年之中,感动中国常常会碰到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什么是感动?什么样的感动能让整个中国为之动容?对此,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感觉。也许它是对大美生命的憧憬向往,是对纯洁灵魂的怦然心跳,是对刹那间永久的仁慈寄托,等等。时至今日我们也仍然无法为“感动”

11、做一个明晰而准确的定义。但是,我们知道,这份感动绝不是作家画师笔下个体而细微的感觉,它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份感动更不是坊间的空穴来风,它一定于传统美德的召唤,于生死抉择的震撼,于社会责任的担当。10年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的每一次播出都是举国上下难以平静的时刻。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名字,代表着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热度的生命扑面而来。他们或因舍生而忘死,崇高得让人感动;或因信诺而忠义,真诚得让人感动;或因朴素而高贵,纯粹得让人感动;或因仁慈而坚强,执着得让人感动;或因大爱而无疆,无私得让人感动100多位“感动人物与群体”,跨过了年

12、龄与性别的范畴,打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深地烙刻在中国人的心灵丰碑上。这也许就是我们寻找的感动吧。中国,只有社会中国,才能把“感动”这个博大恢弘的命题书写得这样动人。人民,也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最精准地把握住这个概念的真谛与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感动中国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志。它所倡导的感动,它所追逐的梦想,就存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三回首10年走过的道路,感动中国由一个普通的年度人物评选电视节目,成长为今天堪称弘扬民族精神、推进和谐文化建立的经典力作,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之一,其探究精神令人欣慰,其创作经历值得回味

13、。从第一次播出感动中国开场,中央领导同志就立即给予亲密关注,称赞“感动中国节目办得好,看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弘扬了主旋律”,并要求节目创作人员再接再厉,精益求精,让这个“精神品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这使我们备受鼓舞,深感使命荣耀。感动中国10年历程启示我们,树立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意识,是打造这个精神品牌并使之具有强大公信力、引导力的根本保障。感动中国的创作人员始终把坚持正确言论导向作为节目的生存之基,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节目的思想之魂,把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节目的立足之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缜密构思节目主题,紧扣时代特色精心提炼节目内容,根据群众意愿严格评选年度人物,从而在

14、党和各级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打了一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宣传主动仗。感动中国的理论再次证明,电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虚话、套话,它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化的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感动中国10年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新闻原那么,这是一部优秀电视作品具有鲜明时代性、艺术性的重要法宝。感动中国之所以可以成为中央电视台第一公益品牌,就在于它强烈的时代特色、浓重的人文照顾和真实的思想意境。这种风格与特色的形成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着脑袋凭空琢磨出来的,而是创作者们自觉地遵循

15、新闻宣传规律,深化群众,深化生活,深化实际,脚踏实地干出来的。感动中国10年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创作方式,这是一部优秀电视作品具有长久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10年来,感动中国从没有停顿探究的脚步,年年出新意,届届有亮点,为广阔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道极具震撼的心灵盛宴。以“感动”作为切入点弘扬民族精神,本身就是主旋律宣传的一个创新之举。今天,它所独创的节目样态被媒介同行广为借鉴,并形象地称为“感动体”;它所推出的人物颁奖词和形象歌曲为人们诵读传唱,甚至成为社会流行的热词与金曲;它所建立的“全国感动联盟”成为跨媒体合作的成功典范,“央视主办、媒体联动、群众参与”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感动中国的理论再次证明,创新是一个电视品牌节目永葆活力的生命泉,更是一个主流媒体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不竭动力。“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我们有信心期待感动中国可以继续感动你我,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电视新闻工作者可以不断总结,坚持“三贴近”,推出更多更好的名牌栏目,打造更多中国的“精神品牌”。作者为中央电视台台长第 页 共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