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实验专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6002347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实验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二物理实验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二物理实验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二物理实验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二物理实验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实验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实验专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 填“大”或“小”)(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 。(填“大”或“小”)(4)斜面底部用金属片挡住,其设置的目的是便于测量 _。(5)按照实验过程,请补全下表数据记录及处理。(提醒: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表格中要填数据哟) 路段 距离(cm)运动时间(s)平均

2、速度(cm/s) AB 40.0 2 BC AC 90.0 3由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 。(选填:越来越快或越来越慢)2、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 (1)该实验的原理公式是 ,实验时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用 测出斜面的长s1=0.90m,又用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达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6s,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2) 把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t2=4s,那么小车在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m/s。(保留两位小数)(3)小车在斜面下半段的路程s3=

3、 m,所用时间t3= s,平均速度v3= m/s。(保留两位小数)(4)根据测量可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 ,小车做 运动。(5)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各物理量时,为了减小误差,斜面的倾斜度应该适当 些,(填“大”或“小”)这样可使小车运动的时间更 。3、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请回答以下问题:(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20Hz到

4、kHz。(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1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m。(3)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原因是 。4、声看不见,摸不着,有的声(如超声和次声)人们甚至无法听到。那么声真的能传递能量吗?为了弄清这一个问题,小宇想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但在实验设计时,小宇遇到两个问题,请你帮助

5、他解决:(1)选取什么作为声源?小宇家里和手边有一个袖珍收音机,一支音叉,一套大功率组合音响,你认为小宇应选用 作为声源,理由是 。(2)如何直观地表现声的能量?小宇想到了两种直观表现声能的方案:第一种,如图甲所示,在声源前放一张轻小的纸条,通过观察纸条是否运动来作出分析与判断;第二种,如图乙所示,在声源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通过观察烛焰是否运动来作出分析与判断。你认为第 种方案较好,理由是 。(3)为了更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你认为小宇在实验时,还要注意哪些技巧性的问题?(说出一种) 。5、现有“-80至50”的A号酒精温度计和“-10至110”的B号水银温度计两种。某小组同学在做“探究水的沸

6、腾”实验时:(1)应选择 号温度计。在实验中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由此可知,水沸腾前水温不断 ;水在沸腾过程中要 热量,但温度 ,水的沸点是 。(2)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15中画出水沸腾的图象。时间(分)012345678温度(0C)8591961001001001006、为比较水、空气对牛奶的冷却效果,探究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装有等质量牛奶的两个瓶子,甲瓶放在水中,乙瓶放在空气中,其它条件均相同。实验时,他们每隔一定时间记录一次甲、乙瓶内温度计的示数,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两瓶牛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26所示。(1)通过本次实验中,你发现 的冷却效果更好;(2)通过分析,还可发现,甲瓶中

7、牛奶冷却快慢前后不一致,是越来越 ;(3)物理学中我们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若请你用“冷却速度”来表示物体冷却快慢,“冷却速度”可以定义为:1千克物体, 叫做冷却速度。 7、小明在厨房中发现:(1)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_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2)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_,仍然保持_状态.(3)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水蒸气_ 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白气”。 (4)“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 发生_现象,我

8、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防冻液含量/%30405060708090混合液的凝固点/-17-28-37-49-48-46-28混合液的沸点/103104107111117124141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

9、到混合液的其它因素的变化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A.30% B.40% C.60% D.90%(3)如图是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9、俗语说“响水不开,

10、开水不响”,开水真的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进行烧水试验,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分别测量水的温度、声音的强弱,如下图所示装置(1)该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 ;改正装置错误后的测量结果如下表:时间/min02468101214161820水温/2l4060708085909599( )( )响度/dB37.538.040.543.446.852.954.455.252.852.852.8(2)水加热到18min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请将表格中括号内的数据补充完整(3)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温度为 时,响度最大现在你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 答:_ _ _(

11、4)请在下面坐标图中通过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5)实验中小明实际测得水的沸点不是100,可能的原因是: _。_。10、(1)某同学按图5甲所示的方法测量液体温度,其错误是 。纠正错误后,温度计示数如图5乙所示,则液体温度为 。(2)为了研究水的沸腾,某实验小组三位同学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有关数据如下表:时间/min0123456789温度/90929496989999999999图6是三位同学分别作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沸腾是从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现象。他们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应该是图7中的 图。从实验可得出,液体在沸腾过程中

12、要 热,但温度 。实验测出水的沸点为 ,说明当时的气压 1标准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1、小红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放在桌面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取一支没有点燃且与A等长的蜡烛B在玻璃板的后面移动,直到B和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16所示。在此实验中:(1)小红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3)实验时,小红应在 (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4)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取一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出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5)小红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6)实验中,小红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