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经济规则认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930104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经济规则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础经济规则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础经济规则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础经济规则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础经济规则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经济规则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经济规则认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经济规则认识 基础经济规则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部制改革不停深化,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个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经济制度。实践证实,这一基础经济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适合基础国情。然而,对于为何要实施这么的基础经济制度,现在还有部分人存在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处理这一问题,必需自觉划清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个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结合新的实践深化对基础经济制度的认识。正确定识判定全部制优劣的标准。判定一个全部制优劣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长久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不

2、少人甚至陷入了用全部制判定全部制的错误逻辑中。于是,就有些人得出了公比私好的结论,主张搞单一公有制;也有些人得出了私比公好的结论,主张搞私有化。实际上,全部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围,一个生产关系是优秀还是落后,关键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能够看出,奴隶社会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而伴随时代的演进,奴隶社会私有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被封建社会的私有制所替代,这也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伴随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其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最终又被资本主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所替代,这还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伴随社会生产

3、力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最终必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所替代。所以,判定一个全部制优劣的标准就是生产力,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全部制就是好的,不适应尤其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全部制就是不好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含有本身的显著特征:一是总体水平比较低;二是含有层次性,现有当代化、高科技生产方法,也有传统手工半手工劳动。不一样的生产力发展情况要求有不一样的全部制关系和其相适应,从而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经济制度必定是公有制为主体、多个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替代私有制是历史发展的必定结果,但这种替代是历史的自然过程,而不是人为过

4、程。深入厘清公有制为主体和单一公有制、多个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私有化的界限。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要搞单一公有制,而是指在全社会的总资产中公有资产要占优势。公有制经济既包含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含混合全部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假如不顾生产力水平一味强调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必定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在全部制上搞“一大二公”,结果带来很多问题,其教训应该记取。所谓多个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就是要使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全部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充足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应形而上学地在多种全部制之间划分出固定的数量界限。伴随全

5、部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一样全部制之间将展现不停融合的趋势,混合全部的态势将更为突出。实施多个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也并不意味着要搞私有化。所谓私有化,就是将国有和其它公有资产全部化为个人资产。这是不符合国情的,也是和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其结果只能造成生产力的倒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降低。苏联和东欧的部分国家全盘私有化以后经济陷入长久停滞,其教训也应该记取。中国在过去一个时期的改革中确实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但这关键是改革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而不是改革方向问题。在以后的改革中,需要深入完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预防国有资产流失。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国情决定了中国既不能实施单一

6、公有制,也不能搞私有化,而必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个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不能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有机统一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必需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当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能够在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一,不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全部应作为也必需作为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参加竞争。竞争的结果,首先是多种全部制经济竞相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和服务,并不停改善技术和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其次是促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

7、经济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有的还会融合、合作,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共同发展。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能够看出,不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全部得到了极大发展,没有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减弱公有制经济。即使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降低了,但总量越来越大、优质资产越来越多,尤其是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同时,也没有因为公有制经济的深入强大而减弱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旺盛的发展活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从发展趋势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融合会越来越显著,混合全部制经济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同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个体、私营和外资

8、经济容纳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分流的数千万劳动力,为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第二,不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全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全部为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和人民生活改进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三,不论是公有制经济还是非公有制经济,全部必需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框架内活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全部需要继续改革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多个全部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全部制格局是改革的产物,同时,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全部需要在深化改革中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经济制度需要在改革和发展中深入完善。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的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不停增强,但依然存在部分

9、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国有企业要继续根据产权清楚、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健全当代企业制度,不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紧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企业经营者薪酬分配机制,继续推进战略重组,培育一批在我国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公有制经济并不意味着国家全部、国家经营,或集体全部、集体经营,而是能够实施国家全部或集体全部、社会经营,其前提条件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30多年来,中国的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停发展壮大,在市场竞争中显示了旺盛活力。但不少非公有制企业也存在部分不利于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依据实

10、际情况和企业特点深化改革。比如,引导条件成熟的家族制企业向当代企业制度转变,逐步实施股权多元化和全部权和经营权分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等等。可见,伴随企业不停壮大、科学技术不停进步、海内外市场不停拓展,不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全部面临着深化改革的问题,需要在改革中继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打破行政垄断的关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不意味着要保持行政垄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规模大小是其本身经营的结果。市场竞争必定带来优胜劣汰,有的企业会越做越大,直至在某一行业或领域拥有控制地位,形成垄断;有的企业则被淘汰,同时新的企业不停涌现。企业一旦拥有垄断地位

11、,就会牟取高额垄断利润,从而既损害消费者利益,又阻碍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所以,很多国家制订了反垄断的法律制度,以维护市场竞争,保持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利益。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现在还没有经过市场竞争产生的垄断企业,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少数企业形成了行政垄断。当然,对于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或含有自然垄断性的生产经营步骤,能够在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条件下由少数大企业垄断经营。现在的问题是,有些行业和业务既不关系国家安全,又不含有自然垄断性,但部分企业却依靠行政权力形成了垄断地位。这就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引进更多的投资者和竞争者,经过竞争促进相关行业健康发展。有些人担心打破垄断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其实这种担心是多出的。竞争才有活力,竞争才有进步,竞争才能让消费者受益。愈是打破垄断、加强竞争,愈是能够增强相关行业的活力,愈是能够促进相关企业发展壮大,从而深入提升国有经济的素质和控制力。而垄断的存在,从静态和表面看是少数甚至一个企业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有利于相关企业保持强大地位,但实际上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侵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终也将造成相关企业失去生机和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