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插图理解古诗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8396116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借插图理解古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巧借插图理解古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巧借插图理解古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借插图理解古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巧借插图理解古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巧借插图 理解古诗太平小学 申时芳【案例】 人教版第三册回乡偶书,这首古诗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指导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如果光靠想象,对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的真实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在本诗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从图到文,图文结合来理解古诗。【课堂再现】师:出示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生:几个小孩子。师:请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回答。生:儿童。师:还有?生:一个老人。师:一个什么样的老人?生:老了,头发白了,长胡子,背驼了师:请用诗的词语来形容。生:鬓毛衰。(这里稍有难度,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这时,学生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理

2、解也就基本能体会了。师:图上还有什么?生:马,老人牵着马。师:看到老人牵着马,你想到了什么?生1:骑马走了很远的路。生2:作者骑马回家了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回乡偶书,再看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生1:作者很小的时候出去了,白发苍苍了才回来,孩子们都不认识他了,还问他是从哪儿来的客人。生2:作者小时候离开了家乡,老了才回来,都不认识家乡的孩子了,还以为他是远方来的客人。你看,无需教师太多的讲解,孩子们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自己的努力就弄明白了诗句的意思,多么有成就感。这时,借深入古诗的意境,也就水到渠成了。师:同学们很会理解!想想,这时,老人有什么感受?生1:老人本来是这里的人,但是孩子们都不

3、认识他了,他有些伤心。生2:好长时间没有回家了,家乡变了。生3:孩子们很可爱,还是家乡好。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能理解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赶紧对学生鼓励,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本诗的教学便一气呵成了。【反思】分析字词、逐句理解是古诗教学中最普遍、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效果最不好的一种方法。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掘弃了分析、讲解,死记硬背等教师包干的方法,而是巧妙地借助了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朗读,并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会观察,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在本诗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看图表达,图文结合,很容易

4、地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出诗人的情感。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总结】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附上了插图,而这些插图,都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都有辅助理解课文的作用。古诗文的插图更是鲜明的突出了诗的意境。如山行,那火红火红的枫叶,不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吗?如此美丽的景色,谁能不“停车”欣赏一番呢?对于欣赏美景的心情,不用说,学生都能理解。又如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仅靠对文字的理解的,恐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了,然而插图却是明明白白的:太阳已接近地平线了,江面的一半照不到了阳光,呈现了半江的碧绿(半江瑟瑟)。再如江雪,那雪、那屋子,贫寒、伤感赠汪伦那依依惜别的情景,一看图,便映入脑海,这些都是能通过图能看得到、想得到的。古诗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借诗中的插图,挖掘插图的可利用因素,找到教学突的破口,古诗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会迎刃而解。利用插图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方案,切记:那一幅幅精美的插图,绝不是视觉的点缀品,如何用好它们,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必修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