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演讲稿模板集合五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8252014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演讲稿模板集合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语演讲稿模板集合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语演讲稿模板集合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语演讲稿模板集合五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语演讲稿模板集合五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演讲稿模板集合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演讲稿模板集合五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演讲稿模板集合五篇 论语演讲稿篇1(1115字)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孔夫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所有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最后著成了中国的一本瑰宝论语读论语,本来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却发现,“仁”,这个字贯穿了全文,“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

2、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论语中的许多的词句都是发人深思的。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个句子常挂在我的嘴边,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了“仁”。孝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但现在也慢慢开始退色

3、了,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把中国人内心有唤醒了,明白了“孝”的意义。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我们不难发现,在饱经过几千年的风霜后,是它,唤醒了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是它,唤醒了中华人民的精神!可是光说不实干这样是不行的,我们要学习

4、孔子,用“仁”却面对世间的万物,用谦虚对待人生,永礼来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还要用勤奋来充实人生。论语也是我们犯错时的教育书,指引我们正确得道路。总之,它就是教你人生之道。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论语演讲稿篇2(816字)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于丹写的论语心得是一本非常好的,值得一看的书,因为她给了我太多的感触,让我在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中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次圣人。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

5、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

6、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论语演讲稿篇3(681字)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7、:论语作为圣人孔子精华的浓缩,从早时的科举,到如今的考试,都会有所涉及,由此可以看出论语的珍贵,与古往今来的人对它的重视。论语被许多人所注释过,而其中较为认可的,是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精髓之所在,我们逐渐开始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开始不断审查自己,开始以义作为准则,凡事则需尽仁。孔子的中心思想与最高的道德原则是”仁,“仁包括着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而孔子尤为喜爱的弟子颜回,也是因为:”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在”仁“中费了许多笔墨,如:”当仁,不让于师。“等,仁,为人之本。是最适合

8、当作标准,审视自己的。在论语中,我对君子感受颇深,所谓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典范,是最能体现儒家风范的代表。论语中曾多次阐述、并用详细的比喻告诉我们君子的标准,如”君子不器。“并以小人为最低等次来进行对比,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由此看来,想要达到君子的境界,还有待努力。不过,这并不能使我们的理想降低层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之作,论语拨开人生的层层迷雾,指明了方向,剩下的需要我们去实践。它给予给我们的淳淳教导,是我们一生所要谨记的,是一生所要学习的,是一生所要领悟的。我们应按照论语,去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获得更大的提升。论语演讲稿篇4(13

9、32字)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刚刚学习了论语六则,其中有这样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这一句话,不长,却涵盖了我们的人生。年幼时便要立志于学,稍长些就要学有所成,立家立业。但学成不是理想的结束,它开启着闪烁智慧光芒的四十岁。五十岁,我们已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仍要努力作为,即使已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拼命追求最终的结果。六十岁,我们已经可以虚怀若谷,淡然面对他人的批评与斥责。等到了七十岁,人生的境界已变的自由而又合理,专属于自己的最高境界,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磨练,去追求。而孔子伟大的品格,也便可以由这句话得

10、知。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更加完美的人生。他为之奋斗不止的,就是这样一种云淡风轻,就是这样一种循序渐进,就是这样一种圣人的品格而不是事业。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一种不可逾越的时光界限,对于我们,也是如此。即使下一秒有再多繁花盛开,我们也得先将这一秒的小草采摘;即使下一秒是无边黑暗,我们也不可能跨越它去寻找光明彼岸。人生,自然不能违背了发展轨迹。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才能按照客观规律,一步一步走下去。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是否功成名就,不在于你是否为社会作出了惊天动地的贡献;更不在于你的经历是否轰轰烈烈;而在于你是否在应该做某件事的时候,用尽了全力去做好它;在于你是否遵循着规律,没有让不该发

11、生的事情发生在最美的岁月里,在于你是否做到了对于自己做的事情无愧于心,因为他们被安放在时间的模子里是那样的恰到好处。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年轻时不学习,不努力,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更大的失败。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时不进步,难道要等到四五十岁了才拾起理想,期待奇迹发生么?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说:“生活的目标是使生活合乎于自然规律。”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什么是自然规律?孔子已给了我们答案。遵循规律生活,并不是不求创新,只知道一味的按照既定的程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走;也不是看破红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听天由命,而是启发着我们在某段特定的时间内,除了做特定的事去推动人生的车轮向前走以外,别无选择。你还是要

12、锐意进取,还是要不懈努力。命运为每个人安排好了相同的轨迹,但绝没有两个人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走法,上天拓的路很宽,走着走着,人和人就有了差别,但只要你遵守了生命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每一种活法尽头都是一个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世界。但如果你在某一时间,做了这段路上不该出现的事,等待你的,只能是深渊。这,才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如何坚定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中,让每一步都踏实且井然有序。人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它更是一个美到极致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必须是一个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想要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我们就要注重脚下踏上的每一步。这,求不得别人,

13、更急不得自己,语言无法描述的境界,还得要等到时间的洗礼,那么,就让我们,从志于学做起。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论语演讲稿篇5(1001字)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在这个长达3个星期之久的寒假里,我读了一夲国学经典论语。正像它的题目一样,古代大文学家孔子用自己独当一面的方式论述了“语”这个字。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们昂首走来。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论及了孝道、治学、立德、为政,他的思想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14、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相吻合,但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刚开始读之品之之时,我觉得那些满是“之乎者也”的句子和段落乏味之极,就像老和尚那样念着无聊的经,但逐渐逐渐我被孔子的儒术渲染了。孔子注重的是孝、学、德,而那些金钱与名义,在他的眼中只不过是粪土罢了。他的地位在文学界上很高,却不是官场上的追猎者,他只不过是一个老师、先生,不断以实践教导堂下的众弟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

15、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就是孔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论语是文化经典之一。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今天我们读论语,要做到继承吸取其精华,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才是学习、研究论语的现代价值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