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5824655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范云莉大庆市五十一中学摘要:本文论述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注意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跨文化意识正文一、 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什么?华中师范大学的鲁子问教授说“其一,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二,是培养学生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忽视语言的文化内涵就会导致社交语用失误,造成交际受阻,那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无从说起了

2、。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障碍。”跨文化交际思想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学、艺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知识,不断增进学生对东西方国家国情的对比和了解,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识,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交际,从而加深他们对祖国文化的感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二、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在我们平时的外语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活动以及同外国人交流中往往由于文化差异而产

3、生误解,其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义的歧解在英语中“green-eyed”本来是“眼红的,妒忌的”之意,却被误解为“绿眼的”之意;“black tea”是“红茶”之意,却被误解为“黑茶”。又比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却被译成“每只狗都有自己的日子”;在西方狗是忠诚、可靠、英勇、聪明的象征,是人们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宠物。而以狗为喻体的词在中国多含有贬义,故有“狗腿子”、“狗杂种”、“狗头军师”之说。另外,以龙(dragon)、虎(tiger)等动物为喻体的词、句、短语,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2礼节习惯上的差异我国素称礼仪之

4、邦,其重视礼节程度不亚于欧美任何一国。但是中西方在风俗习惯上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反而觉得很怪,相互关系上似乎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中国的传统文化把自谦看做是一个很重要的美德,可是,与英美人打叫道,如果自谦,可能连饭也吃不饱。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吃饭时,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 ( Would yo

5、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 ),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假如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那他们就真的把东西拿走了。还有问候习惯的不同,例如,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您吃过了吗?或者说:您上哪去?而英美人见面时如果是上午则说:Good morning. 如果是在下午则说:Good afternoon, 在傍晚就说:Good evening. 如果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ow are you? 如果是与较熟的人或朋友打招呼则说:Hello, 或Hi。如果用我们中国人

6、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Have you eaten?”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因为“Have you eaten?”在英语里不是打招呼用语,而是“an invitation”即“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Where are you going?”对英美人来说则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vate”,“即干涉别人的私事。”3习语的不得体受到西方人的赞扬时,按照中国人的习俗去应答“Where, where”或“No, no, not good”或“Just so so”等是极不得体的。商店售货

7、员在向顾客打招呼时如果直接说“What do you want?”或“What do you buy?”等也是很不得体的,常用的语言应该是“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等。英语课本里有这样的一个典型的故事:一个在英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坐在窗前看书,他听见有人喊look out ! (当心) ,他以为人家说“往外看”呢,就把头伸到窗外看,上面掉下一块板子差点砸到他。他又生气又害怕,往上一看,见一个人在修屋顶。那个人说:Didnt you hear me call “look out” ? 他回答说:Yes, and thats what I di

8、d.(听见了,所以我才向外看呢?)另外,英语中的短语和谚语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这些是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倾盆大雨”的英语是“to rain cats and dogs”,“害群之马”为“a black sheep”,“ 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汉译就是“入乡随俗”。4、手势语的差异 手势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手势语言,例如美国人有时将头仰起,一只手的手心向下,四指弯曲,以食指横在喉头前,指自己吃饱了,再吃就吃不消了。而在中国,人人都知道,这一动作表示“杀头”。中国人习惯手臂前伸,手心向下,弯

9、动手指,示意“过来”。然而在英美这一动作是用来招呼动物;他们招呼人的手势是将手掌向上展开,再伸展手指数次。可是这一动作,在中国又被误为招呼幼儿,甚至动物。用手指数数,中国人是从大拇指开始,向小指方向数,而美国人则以从食指开始,向小指方向数,拇指不计在内。中国人跺脚表示生气,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是不耐烦,中国人指着自己的鼻子表示我,而美国人却是指着自己的胸膛表示我。美国的男人在交谈时总保持45-80厘米的距离,男人们之间,除了短暂的握手之外,彼此很少接触,他们从不拉手,也从不互相搂着坐,而我门中国人却从不讲究这个,在中国,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只要是朋友或关系亲密的人都会手拉着手,这在外国人看来是

10、不可思议的。以上这些都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问题。其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了解甚少及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其实这些原因与我们传统的外语教学思想和方法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除了完成学科目标,即“学习知识(语音、语法、词汇);掌握技能(听、说、读、写)”外,还应注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技能。三、 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我们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1、 挖掘教材,使跨文化意识渗透于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

11、的传授,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课文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要结合课文教学,进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了解称呼、打电话、道谢、恭维、赞扬、告别、致歉等方面与我们不同的语用规则,让学生知道,由于在家庭、单位和交往中的身份、地位的不同,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也不同,从而学会得体地交际。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渗透的内容可包括以下方面: 从词汇的内涵方面。英语词汇在作为英语语言中最活泼、最具有生命力且最能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正因如此,我们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重视那些蕴涵着丰富内容的词汇(culturally loaded words),着重

12、介绍与这些词义相关的文化意义或联想意义,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西方,人们习惯用蓝色(blue)表示沮丧、消沉,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被用来表示肃穆、严肃。同样,绿色(green)在西方可能被联想为“缺乏经验”;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代表新生、绿色和希望。这些都表明词相同,但其中文化内涵不同。 从常用的习语、谚语和格言方面。成语(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都是取自古老的传统风俗或历史故事或是流传在老百姓间的妙语。这些话语中有很多有关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文化内涵。能否正确使用它们,往往是一个语言习惯良好与否的标志。正因如此,所以这些成语、谚语也是

13、最难学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退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迎难而上,经常性地有意识扩充一些常用的成语、谚语和格言,并且给一点时间,让学生用英语复述或讨论老师讲过的一些习语、成语和典故。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运用水平。如果学生在交际或是写作中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能用上一两句会感到非常满意的。 从语用规则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时交谈双方难于自觉地发现谈话方式上的差异,经常将习惯带入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因而总是会产生理解上的故障、冲突与误解。这些语用错误主要涉及称呼、问候、介绍、寒暄、告别、询问、提议和道歉等言语行为。为此教师在

14、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常做些语用能力测试题,或结合课文对一些普遍存在的文化差异设置一些情境进行讨论。具体的就是教师有意设置一些讨论题,给学生一种情境,先让学生按中国的习俗行事,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和外国朋友在一起,该场合下你该怎样说最恰当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和编演对话情景,以达到使学生深刻了解并记忆中西文化差异的目的。在此列举一二:情境一:当你认识一位中国新朋友时,你通常可以问哪些问题?当你认识一位英国新朋友时,你通常可以问哪些问题?收获:西方人一般都崇尚个人主义,强调自我独立,不过问、不关心别人的私事,也不愿别人过问、关心自己的私事等习惯。了解打听别人隐私,哪怕是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15、、体重也被视为侵害他人隐私,是对西方人不礼貌的行为。情境二:当你去中国某企业应聘时,老板问你能否胜任该工作时,你如何回答?当你去某外资企业应聘时,老板问你能否胜任该工作时,你如何回答?收获:当你赴外资企业应聘时,你应该十分自信地回答:我相信我能胜任该工作,我有实力也有潜力。而不必体现中国人特有的传统美德谦逊:让我试试吧,我会努力学习,这样你将会失去所希望的工作。2、利用多媒体及因特网创设情景,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创设与所学语言文化相一致的情景,将结构、功能与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较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理解和运用语言材料。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突

16、出一些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照扮演的角色和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例如,Christmas Day ( 圣诞节 ),12月25这一天, 可以讲述基督降生的故事,用多媒体播放“Silent night”、“Merry Christmas”、“Jingle Bell”等歌曲。还可以让学生准备好圣诞树、圣诞礼物、装饰圣诞节的彩灯来布置教室,使教室富有浓浓圣诞节的气氛。在这个氛围中给学生们介绍圣诞节的由来,让其中一个扮演圣诞老人。学生置身其中,表演着跟圣诞节有关的节目,使学生们在活动中习得了许多西方文化知识。3丰富的课外活动,多渠道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学习和掌握异国文化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