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游褒禅山记》教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58214782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游褒禅山记》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游褒禅山记》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游褒禅山记》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 一、学习字词句 1理解文言词语:阳、谬、咎、极、于是、夷、非常、观、至于、相、焉、穷、尽、其。 2辨析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以及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 二、学习本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 三、认识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教学时数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及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教学内容一、提示: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在其形成的最初阶段,和当时的口语是比较接近的。虽然在其发展历程中,到魏晋南北朝时,和口语有了较大的距离

2、,但到了唐宋的古文运动,成为时尚的新体散文跟当时的口语联系仍然比较紧密。随着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发展,白话和文言的距离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明、清两代,文言和白话彻底分家,几乎成了两个不同的语言系统,这就给阅读文言文带来了很大困难。其实,只要能够充分了解古今汉语的种种差异,就能较容易地掌握文言文的行文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在古今汉语的种种差异中,古今词语的差异最大,因此,搞清古今词语的种种差异,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古今词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构成、意义和用法三个方面。这里,我们只就古今词语用法方面的差异做一个大致的研究。 古今词语用法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上。词类活用的类型及规

3、律主要概括如下。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活用后的意义仍 和 这 个 名 词 的 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左 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为 “杀”的意义。再举数例: (1)凡吏于土者(送薛存义序吏于土:在地方上当官。后带补语。) (2)二月草已芽(采草药芽:发芽。前有副词“已”。) (3)非能水也(劝学水:游泳。前有能愿动词“能”。) (4)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二)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

4、要带上助词“地”,或者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例如: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比喻式,像“猱”“鸷”那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以兄礼,表示动作、行为 对待人或事物 的态度、方式。)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朝廷上,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 ()操军破,必北还(赤壁之战向北方,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三)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

5、 “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的“至”,本来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再举二例: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 (四)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如“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中的“坚”和 “锐”是形容词,这里作“坚韧的盔甲、税利的武器”解,处在宾语的位置。再如: ()义不杀少而杀众。(公输

6、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 ()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长:长处;短:短处。)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 (五)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中的“善”是形容词,这里作“跟交好”解,用作动词。又如: 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多、少:都用作动词。) (六)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词语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

7、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能够具备使动用法的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1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中的“腊之”就是“使它成为干肉”的意思。 2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例如: (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之:使之活。) (2)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之、曹军逃跑。) 3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例如: (1)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绿江南岸:使江南岸变绿。) (2)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汝身:使你荣耀。) (七)意动用法。有“以为”的意思,其特点也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词语同宾语并不构

8、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谓语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谓语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或“认为”)表意动的词。能够活用为意动词的主要有名词和形容词。 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其父:以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看成宾客”。) (2)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之:把他当作我的老师。)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1)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羞之:认为这种情况是一种羞辱。)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我:认为我漂亮。) (八)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

9、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后,并不能按使动用法来理解,但有很强的目的关系,即谓语的动作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这个动词的用法就属为动用法。例如: (1)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咏荆轲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2)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殽之战哀吾丧:为我们的新丧表示哀悼。) (九)数词的活用。在文言文中,数词有时候也能活用。数词活用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数词活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中的“一”作“统一”讲。二是数词活用作形容词,如“(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中的“一”作“专一、专心”讲。三是数词的使动用法,如“二三其德”(诗经氓)中的“二三”就是“使(其德)二三”(不专一,

10、变化多次)的意思。 总之,词类活用是指按照现代汉语中的习惯,某个词不具备某种语法功能,而在古汉语中具备了这种语法功能,这 跟词 的 兼 类有着根本的不同。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它的词类和词性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例 如 “ 恶 ”,在 “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 恶食者”( 训俭示康 )中是 形 容 词,而在“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 赤壁之战)中就是动词。值得注意的是,词类活用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实词的活用,虚词一般不存在活用现象。 二、拓展运用(一) 下列各句中有无词类活用现象,如果有,请指出,并加以解释。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问其深,则其好游

11、者不能穷也。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概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文言虚词“其”字的用法。教学内容 一、提示: (一)代词: 1 、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它(们)”。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的小主语;“其”不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第三人称代词,表领属,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殽之战) 、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我(自

12、己)”。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其一犬坐于前。 (狼)(二)连词: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表选择,可译为“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马说)(三)助词:表语气,无义。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

13、矣!(指南录后序) (四)副词:语气词,表揣测、反问、期望、命令、婉商等。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左传殽之战表反问)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和用法,主要看它在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及充当什么句子成分。一般来说,“其”字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定语时,就应当是代词,而充当状语时,则应当是语气副词。至于是哪种代词或哪种语气副词,则要结合这个词所处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二、拓展运用(二) “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词(有称代、指代等多种用法),有时也可作副词,用来表示各种不同语气。试解释下边各句中“其”字的不同用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本文所体现的杂记类散文因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法。教学内容一、第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 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 者 认 真 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二、第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 略写前洞(不到二十个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