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理某某河保护环境的建议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814927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治理某某河保护环境的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治理某某河保护环境的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治理某某河保护环境的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治理某某河保护环境的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治理某某河保护环境的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治理某某河保护环境的建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对治理某某河保护环境的建议 目 录一、 素材及要求正文素材及要求素材五:D市的领导,为了加强实现D市的经济发展,特邀请省内七名社会科学工作者在该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这七位专家学者对该市的地理环境、人文素质和特点、经济发展情况、政治因素等进行了多学科的实地调查研究。调查完毕均写成论文并将论文交给该市领导,在论文中对于D市的经济发展均提出了建议和看法,供D市领导在今后对于该地区进行经济发展规划时作为参考。现将七位专家学者的论文摘要如下:王对治理河、保护环境的建议。有一条河贯穿该市,该市在历史上是森林茂密、气候宜人的地方,但由于农民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已严重破坏了河流上游的生态平衡,造成

2、河流污染,气候干燥:风沙增加,加上河流上游有国家大型企业化工厂,该厂将一些有毒废物排人河中,使河水变质。现应有计划、下决心对该化工厂进行根本治理,同时在上游加强植树造林、严格管理。请根据以上素材,安排一次情况汇报会,并以调查组的名义写出D市综合情况调查报告,写好开幕词,此会应有省市两级新闻单位参加。对治理某某河、保护环境的建议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总工程师认为,“淮河污染反弹”的说法并不准确,淮河实际上从未达到过“2000年底变清”的水质标准。他指出,2000年3月安徽省环保局在环境公报中说:淮河流域支流有机污染严重,有75的目标断面水质为五类或劣五类。而在一个月后,这一数字上升到了85,已经超

3、过了1999年1月1日“零点行动”前淮河流域五类水面约80的比例。这一严重的排污反弹现象表明,2000年年底水体基本变清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目标无法实现。一、客观评价淮河污染状况 1、河南省环保局一位副局长认为河南治理淮河10年成效是显著的。19962003年,河南省淮河流域GDP由2046亿元增长至3849亿元,增长88,人口由5500万增至5700万,生活污水排放量由3.2亿吨增加到7.8亿吨,而全流域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却由1996年的77.8万吨降至2003年的18.47万吨,削减率76.2,主要河流COD平均浓度由955mgL下降为48mgL,降幅达95。可以说河南基本实现了

4、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双赢”。 2、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淮河的治理是最先起步的污染严重地区的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之大,社会参与之广,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所取得的成效也是相当脆弱的。淮河的现状虽不尽如人意,但是如果没有这10年不懈的努力,就很难想象淮河现在是什么样子。 淮河污染表明“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同时存在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淮河污染是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淮河对污染物的容纳和净化能力是一种资源。把这种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因为加快发展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从这个角度讲,淮河流域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发展经济上的努力是应该肯定的。有时候人们把污染归罪于发展,埋怨发展,

5、这就走到了另一端。 但是,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在环境上存在两个重大的问题:一是从总量上讲,经济发展过度地使用了环境容量,造成了环境与经济的严重失调,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兼顾的要求。二是从结构上看,淮河流域经济发展没有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而是让少数人从牺牲环境的代价中获得了好处,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要求。这两种结果在环境经济学上称为“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它是市场机制难以自动避免的,称为市场失效。 面对市场失效的局面,国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治理淮河污染,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各地关闭了一大批“十五小”企业,对污染进行达标控制,投入数百亿资金进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环境监督,工作是

6、非常艰苦的,在较短的时期内就见到了效果。但即使采取了这些行动,淮河流域的污染仍然出现了现在的状况。从报道的信息看,地方政府在它所应承担的两个重要职责(投资和监督)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一是政府承诺或规划的污水处理厂投资不落实, 二是地方政府对违法排污企业采取放任态度。 根据基层调研所了解的情况,确实存在着一种现象,即关闭的是不存在的企业,达标也是未达标。这是一种政府失效。政府失效反映出我们过去采取的单纯依托地方政府来治理流域污染的思路受到了挑战。市场失效和政府失效使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需要政策创新。 二、反思“淮河模式” 从1994年开始的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具有比较明显的特色,后来被称为“淮河

7、模式”,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在没有改变地区竞争格局的情况下,要求地方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采取统一、强硬的命令方式从上至下进行贯彻,地方只能服从。二是在没有改变原有的税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没有核算企业独立承担污染治理成本可能性的情况下,要求企业承担污染治理成本,企业只能被动地接受。三是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实施各种治理计划,而作为污染受害者的公众并没有多少实际的、过硬的法定权利可以使用,除了申诉、抱怨,难以监督,更难以索赔,也难以得到补偿。四是采取集中动员方式,要求在某一特定时刻实现目标,重视舆论造势,力图通过尽快取得成效来鼓舞。上述这些特点反映了“淮河模式”总体上是一种以行政命令方式加以贯彻的单边

8、主义做法。 由于淮河污染出现了反复,现在对淮河模式也应进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淮河污染治理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良性互动关系。地方虽然服从,但有其自身利益考虑。越到基层,政府越与当地企业的利益相一致。地方上缴的国税,其中包含了一部分地方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但治理污染的全部成本都放在企业身上。企业对此有看法,但又无处可表达,所以把大量排污视为有理。 第二,现行体制是鼓励地方经济竞争的,这就迫使地方采取激烈的经济政策。古语云:“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这种既要求地方进行经济竞争,又要求对环境质量负责,就具有“疑令”性质,地方只能有所取舍。 第三,淮河模式没有使环境权利人格化。为什么淮河

9、流经的四省之间不能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协作和相互制衡来实现淮河污染控制?这是因为淮河作为一种容纳和净化污染物的资源,一直缺乏清晰的权利界定,上游、下游都把淮河当作可以自由使用的“开放资源”而任意排放,从而出现“开放资源悲剧”。 三、淮河污染治理的关键环节是重建政府信用 十年治理淮河出现的反弹和失效,最不利的后果是政府信用受到严重损害。在淮河污染治理上,谁是可信赖的人?这已经不仅是个污染,而且是问题。 1999年零点行动之前,某省领导多次表示:必须以对沿淮一亿五千万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把污染防治工作做好;要丢掉幻想,痛下决心,根治污染,造福人民。该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将污染治理、达标排放作为企

10、业的“生命工程”,抓紧抓好;并实行倒计时,在报纸上张榜公布了308家企业负责人名单,接受社会监督,斩断一切退路,表达了不达标排放决不罢休的决心和态度。另一省反复强调,治污工作要心慈而手不软,对治污无望的污染企业坚决关停并转,这就是对沿淮人民的心慈。另外某省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治污达标作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作为保证政令畅通的一项政治任务对待,下死决心抓,不留退路;要求企业认真履行法定职责,顾全大局,背水一战,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总之,淮河污染治理提出了在区域层次上实践发展观的重大问题。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在有关淮河污染的文件上批示:“淮河治污要有创新”,这说明高层决策者也意识到了过去所习惯的流域治理方式有不适用的地方,需要改革和完善。我认为,淮河污染治理的政策方向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重构一个有效的治理结构。全球治理委员会1995年发表的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报告对“治理”的定义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诸多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淮河污染治理需要重新调整中央、地方的责任,并建立一种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行动的框架,这并非单纯的增加投入的问题,而是要进行较大幅度的制度创新。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