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5798997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摘 要: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消渴的论述加以总结,并从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的描述,消渴病的传变,治疗及预后进行归类。 为后世医家对于消渴病的研究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祖国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其理论基础渊源于黄帝内经。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方治始自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消渴的辨治论述宏富。 内经集上古医学之大成,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预后转归及防治调护多有论述,成为后世防治消渴病的理论渊源。1 内经中有关消渴病名的记载消渴之名首见于中,云:“脾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

2、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内经不同的篇章中有“消瘅”、“消渴”、“肺消”、“鬲消”、 “脾瘅”、 “肾热病”、 “漏风”、 “风消”、 “消中”、“食亦”等10 个名称,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消瘅”。“消”按素问?阴阳别论的解释是:“二阳结,谓之消”。消有3 个含义:一指善消水谷而善饥多饮,二指消灼津液而致津液失养,阴不胜阳,火热内生,三指肌肤消瘦。究“消渴”之含义,包括“病”、“症”与病理机制等 3 个方面,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其中,“病”指具有典型症状的消渴病,如消中、消瘅、肺消、风消、 食亦等病名; “症”指渴饮、 善食易饥的症状, 即消渴症候,病理机制指胃肠结热、津液消耗,即以火烹烧之意。

3、2 病因3 1 外感六淫灵枢?五变云:“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媵理,或为消瘴”,指出了消渴的产生可因风雨寒暑所致。 素问 ?气交变大论也谓:“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上应辰星。甚则腹大胫肿,喘咳上应镇星。上临太阳,则雨冰雪,霜不时降渴而妄冒”。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其热也则消肌肉”,又谓:“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素问?皮部论:“邪之始入于皮也热多则筋弛骨消”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从上述

4、经文可知,外感六淫,寒热失调,可致消渴。4 2 七情失和灵枢?五变:“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肤,血脉不行,转丽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 情志失调,气血上逆,胸中蓄瘀,内热结滞,伤津耗液,可形成消渴病。郁和怒均可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运化不利,精微不布,故发为消渴;肝郁化火,下汲肾水,肾虚失固则尿多而甜;肝郁气滞血瘀,还与消渴病多种并发症有关。七情失词,不仅是诱发消渴病的重要因素,也是加重消渴病的重要条件。2 3 饮食失调,恣食肥甘及成味素问?奇病论曰:“脾澹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

5、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瘴仆击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 素问 ?腹中论日:“夫热中消中者,皆福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说明肥甘厚味可致脾胃积热内蕴、气机壅滞不通、谷消液耗而发消渴病。灵枢?五味“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认为“成人予胃,其气上走中焦, 注于脉, 则血气走之, 血与咸相得则凝, 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故威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随脾气散精之功,上注脉道,血亦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 而咸乃寒水之味, 故咸与血相得则寒热不相得而凝。凝则燥结,转输失常,不能布散律液上承,脏腑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致咽路焦枯,舌本干涸而善渴,发为消渴。素问 ?

6、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二阳结指胃及大肠俱热结也。胃肠热结多因饮食所伤,气结化热,烁耗阴液,遂发消渴。可见饮食不节与消渴发病关系之密切, 同时控制饮食对改善患者病情意义重大。2 4 气血衰少,五脏柔弱内经认为气血衰少亏虚,导致五脏失养,亦可引发消渴。灵枢?五变指出:“五脏皆柔 弱者,善病消瘅”。因五脏虚弱,精衰液夺,实为消渴病之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心脉微小 为消瘴,滑甚为善渴”,“肺脉微小为消瘴”,“肝脉 小甚为多饮, 微小为消瘅”, 肝有疏泄和藏血等功用, 主升主动, 是诃畅人体气机, 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 肝失养 疏泄失常,或致相火妄动,内烁津

7、液。郑钦安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谓“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脾脉微小为消澹”,脾为后天之本, 有运化水谷并转输精微、 化生气血津液等功用, 使脏腑、经络、 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得到充分营养。 脾失养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肾脉微小为消瘴”。肾失养而精血亏少,封藏失 职,一不能蒸腾津液上承,二不能蒸腾卫气上运温肺固表,而使饮入于胃后不经布散而直趋于下, 流失于外。 外台秘要 谓“三消者,本起于肾虚”。仁斋直指方?消渴“肾水不竭,安有所谓渴哉”, 都揭示了肾脏柔弱与消渴发病的病机特征。 故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肾气丸治疗消渴病。赵献可医贯?消渴论云“治消之法

8、,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惟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随证而服, 降其心火, 滋其肾水, 则渴自止矣”。 在灵 枢?本脏中有:“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 “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 “肾 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的提法,进一步指明了五脏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而衰弱时,可导致消渴病的产生。3 病机4 1 热蕴于内津消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之夏,大热将至,火气内发隘络焦稿,渴引水浆”。 素问 ?刺热认为:“肾热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说明了内热炽盛是消渴病的原因之一。 此外, 热蕴于内, 五脏有热,传其所胜, _脏热相移, 亦可发为消渴。 素问 ?

9、气厥论 有: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说明了脏热相移发为消渴。素问 ?阴阳别论说:“二阳结,谓之消”。王冰注目:“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并认为“胃病深久,传人于脾,故为风热以消削”。此风为内之肝风,喻相火妄动,消烁津液而发为消渴之谓也。素问?气厥论亦说:“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燥热内盛是病之标,脾肾虚弱,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流失,致阴津不足, 而化燥生热, 故有“消谷善饥, 溺色黄”( 灵枢?经脉) ,“苦渴数饮身热” ( 索问?刺热) ,“善食而瘦” ( 素问?气厥论 ) 等燥热内盛之象。燥热与阴虚往往互为因果,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10、,阴愈虚则燥热愈盛,进一步发展可因热郁或阴伤气耗而致血行不畅的血瘀证。5 2 心移寒于肺肺失宣肃素问 ?气厥论云:“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寒主收引,肺为寒柬,失宣肃之功, 与肺痿不用同理, 不能布化宣散气血津液于四脏及全身百骸,而使水津直趋于下,发为肺消,张景岳所谓:“金寒水冷,水不化气,而气悉化水者也。”太素注:“心将寒气于肺,肺得寒发热,肺焦为渴,名日肺消”。6 临床症状的描述内经对消渴临床证状的的描述较丰富。 素问?气厥论认为:“肺消者,饮一溲二”,“心移热于肺,传为鬲腹消”。素问?剌热对“肾热病”的证状描述为“先腰痛,酸,苦渴,数饮,身热。”在素问?风论中,“漏风”之证是“多汗,常不可单衣, 食则汗出, 甚则身汗, 喘息, 恶风, 衣常濡, 口干,善渴,不能劳事。”素问?奇病论中对“脾瘅”的主证描述是“口甘,消渴”。灵枢?五味认为:“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咽路焦,舌本干而善渴”。素问?痹论日:“肝 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饮如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