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汇报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5797191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汇报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汇报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汇报(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苏轼婉约词开题汇报 篇一: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论苏轼婉约词论文论苏轼的婉约词王在灵摘要 :苏词能豪能婉、刚柔相济,词风不拘一格。笔者认为,苏轼刷新了晚唐五代以来的绮丽词风,于剪红刻绿之外别开“新”面,将词由应歌转向抒情。词人摧毁艳情词的樊篱,歌唱伉俪真情,寄寓人生哲思,咏吟田园风光,拓宽词境词意,“新天下耳目”,开一代心境传写。词人将自己的身世之感、人生理想、生活遭迹、政治感遇、品格情操等注入词风,使穷途末路的婉约词取得了新生,给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天地,对后世词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 苏轼 婉约词风格 贡献引言提起苏东坡的美名,大家就会想起她“大江东去”的万丈豪情,这位“西

2、北望,射天狼”的“微霜”英雄,却有着“我欲乘风归去”的浪漫情怀,她的豪放词很被世人看好,以至代代传诵,拍案叫绝。也正是这些笔力雄健,气魄宏大的豪放词使苏轼赢得豪放派宗师的千古美名。殊不知正是这豪情万丈的光芒掩盖了苏轼婉约词在中国词史上的独特成就。世人多知苏轼豪放词 “新天下耳目”,却极少注意其婉约词也“新天下耳目”。 现今词学界研究苏词有两种倾向:一是褒豪贬婉,一是褒婉贬豪,而多数人倾向于前者。笔者认为,研究苏词不能走两种极端,不能厚此薄彼,而要公平地对待,苏轼豪放词的成就当然值得肯定,但其婉约词的成就也绝不容忽略,基于此,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苏轼的婉约词。一、豪放婉约,“刚健含婀娜”的融合苏轼

3、之前,基础上是婉约词一统天下,作词“以清切婉丽为宗” (见四库全书提要)1,南宋词坛还是以“婉约”为主流的,而豪放词则廖若星辰。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文学也是一样的,因此苏轼的豪放词倍受历代词论家的推崇,即使她的婉约词取得宋词的最高成就,在大家看来还是逊色于其豪放词,就像宋诗写得并不比唐诗差,为何大家总是认为唐诗胜于宋诗呢?除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外,我想是因为唐诗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中国文坛的,因此才倍受大家关注。因为文学本身就有“求新”、“求变”的客观规律,加之宋代文学整体呈内敛的趋势,因此词这种文学样式更有利于文人抒写内心的感受。苏轼初涉文坛,柳永就已经红极天下,以“奉纸填词柳三变”的文名风靡

4、全国,而且把婉约词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似乎后人已经无路可走了。摆在词人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革新。假如不对词进行革新,词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衰亡,于是豪放词应运而生,光芒万丈。苏轼不但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利用到豪放词的创作,也把革新精神融入到其婉约词的创作。因为苏轼才大气粗,为诗为文皆“满心而发,肆口而成”(张耒东山词序)2,当豪则豪,当婉则婉,往往任性而发,风格自然不一,甚至出现“刚健含婀娜”(苏轼和子由论书)同1 的风格。然而改变传统词风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词的革新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正如庞会香说:“苏轼乍握词笔,不可能一下子就将传统的词风踩在脚下唱出大江东去,而是有一个学习前代词作,继承前

5、代词风的过程。”3翻阅东坡乐府中的三百四十五首词作就会发觉,其中婉约词占78%,豪放词也不过就三四十首而已,较多的还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这充足说明苏轼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求变”的,列宁在她的评经济浪漫主义中也说:“判定一个人的功绩,应依据她们比她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4我认为,苏轼的超凡脱俗之处于于她“出淤泥而不染”,其婉约词之因此“新”出晚唐五代,就在于她将个人身世之感,品格情操、政治理想等注入婉约词风,从而使穷途末路的婉约词取得了新生,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它“直造古人不四处,真可使人一唱三叹”,张炎词源说它“清丽舒徐,出人意表,不求新而自新。”王灼碧鸡漫志说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6、。”元好问新轩乐府引云:“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等等(同1)。就连苏轼自己也得意的说“虽无柳七风味,亦自是一家”。不论是豪放词还是婉约词,苏轼全部将“情”这种真挚的东西融入词中,因此苏轼的婉约词和其诗文一样,含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二、洗尽铅华,“新天下耳目”的展现学术界通常公认将词分为“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最早提出有“婉约”和“豪放”之分的是明人张綖,她认为“婉约者词情蕴藉,豪放者气象恢弘;少游之词作多尚婉约,子瞻之词作多从豪放。”(张綖诗余图谱)5,而真正将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的则是清人王士祯,她提出婉约词以李易安为宗,豪放词则以辛弃疾称首。总而言之,婉约词由来已久,它是指一

7、个配合音乐歌唱的新型格律诗体,含有民歌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诗言志词言情”、“诗庄词媚”、“诗严词卑”、“词为艳科、小道”,似乎“艳情”成了作词的金科玉律。很多文人全部不满于晚唐五代以来的绮靡词风,一旦豪放词“横放杰出”,重豪轻婉也是自然的事。因为豪放词以保家爱国、民族大气为重,内容健康向上,充满阳刚之美,而婉约词则以纵情酒色和男女欢爱为主,只要词藻华丽能寄相思闺情即可,思想内容能够被忽略。如晚唐五代温庭筠之类多香软浓艳之风,内容空虚且华而不实。婉约词发展到苏轼就有了新的生命力,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8、 网:)辛稼轩词序)6就苏词内容来说,言情、咏物、悼亡、怀古、寄旅行役、酬赠予别、谈禅说理等等,几乎达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7的地步,凡可入诗的一律可入词,大大拓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就苏词风格而言,除豪放外,或清旷空灵,或秀丽妩媚,或“刚健含婀娜”同1,其实苏词的两种风格不是断然分开的,而是豪中有婉,婉中有豪,如著名的怀古之作念奴娇中现有“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也有“小乔初嫁”的姣美柔情,在水调歌头中现有“我欲乘风归去”的潇洒浪漫,又有“千里共婵娟”的优美心境。由此可知,苏词几乎包含了全部婉约词家的艺术风格。我认为,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风格上,苏轼对婉约词全部进行了创新,现分

9、述以下:(1) 清秀雅丽,真挚深婉言情词在北宋词坛,柳永是言情的高手,苏轼常把柳永视为“比肩的对手”8即使她对柳永的放荡和淫靡词风表示藐视和不满,但对于柳永的那些意象高运之作却是倍加推崇的。宋人俞问豹对二人的词风比较可谓入木三分: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9 不过,大家只看到苏轼以豪放之功远远超越柳词,却极少注意其婉约词也胜柳词一筹。譬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10、明月夜,短松冈。 10这首词被誉为“心思之曲”(杨振纲诗品解释“委曲”)同2,是苏轼为爱妻所作,感情深沉真挚,比潘岳的悼亡诗和元稹的谴悲怀更轻易打感人,让人在思索的过程中不觉泪流。单“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一句就能胜柳词,此句如镜头特写,无泪有声,慢慢推进男女主人公深情的眼神,说是“无言”,实是千言万语,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多少沧桑和风雨,全化作又惊又喜又忧又痛的泪水,流个不尽。自古“男儿有泪不轻弹”,词人满腔凄苦之情无由向亲人倾诉,一想到亡妻生前在政治斗争中一直和自己共同患难,而现实世界使她四处碰壁无故遭贬,只有颗颗泪珠在诠释着她的苦闷和不幸,她的流泪让人感觉不到词人丝毫

11、的软弱,反而以为字字真情,句句震撼人心。如此真挚的感情,是柳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远比不了的。柳词较为直白外放,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13的放荡,缺乏苏词的含蓄情浓,更是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碟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所不能及的。王若虚滹南诗话引晁无咎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同10这种见解有失片面,苏轼之因此胜过前人,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在词中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苏轼不但以雄文大写豪迈之情,还善于以柔婉的笔调写友谊、弟兄之情、夫妻之情,这些词均以真挚感人见长,不是那些“伶工之词”所能同日而语的。苏轼虽为豪放派宗师,但其婉约词抛开了香

12、草美人手法,将感情写得纯洁而又真挚,大大提升了婉约词的格调。另一首言情名作也有同工异曲之妙,词云: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同10苏轼这首伤春词充满了“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伤,同时注入了作者郁郁不平的苦闷心境。全词在贵在三个字:绕、笑、恼。在画面中,“曲线比直线美”(荷加斯美的分析),一个“绕”字画出了无以伦比的优美的曲线,也暗含了词人曲折的人生之路;一个“笑”字给读者留有足够的空间去想象,想象笑声之外的无限余音,声欲断而音不止,充满了浪漫神奇的色彩;一个 “恼”字道出了“

13、行人”的烦闷,秋千美人因玩的快乐而开怀大笑,原来就不干她人的事,何来“无情”?看来词人天生是一个多情的种子,是个热爱国家的失意才子,尽管自己不被人理会,甚至四处碰壁,她仍然能够泰然处之,有着“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旷达胸怀,即使被贬岭南,也能够做到“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超然物外。词人曾问自己“何时收拾偶耕身”,她想学陶渊明一样弃官归隐,不过她越想弃官归隐就越证实她忘不掉国家,忘不掉自己的政治理想,忘不掉天下的百姓,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献身精神注定苏轼一生全部将在仕途上苦苦挣扎,这才正式词人发出“多情却被无情恼”的真正原因,表现出词人出仕入仕的复杂心态,格调清新而又沉郁,展现出经典的婉约风格。(

14、2) 似花非花,托物言志咏物词“诗难于咏物,词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11,苏轼不仅善写咏物词,而且写的相当好,追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的交融,努力争取达成“庄周梦蝶”般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苏词咏物广及“梅、榴、杨、墨竹、瑞香、海棠、凌霄、橘、荔枝、查梨、胡琴、桥梁、楼阁”等12,这类词“新”于不沾沾于咏物,而重在“寄托”两个字,以抒情言志的诗法入词,使她的词像诗一样“左旋右抽,无不如志”(赵冀瓯北诗话),这些全部表现在词人的咏物名篇之中,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

15、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同13此词写得扑朔迷离,如金圣叹所说:“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来。” 14因为有花的外貌才叫花,虽叫花但确实不是花,谓之“似花还似非花”。人是花,花也是人。全词句句写杨花,实字字描思妇,到底花是思妇?还是思妇是花?全然浑融在一起,达成花人神貌合一的艺术境界,同时给予了词人漂泊不定的身世之感。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四海为家,莫非不是漂泊的杨花吗?纵有绝世才华,即便不顾一切地去“寻郎”,也免不了“被莺呼起”的命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到底泪是杨花,还是杨花是泪?是咏杨花之飘落,还是叹自己人生不得志?只寄颗颗杨花,来喻滴滴泪水,方泻点点愁思。唐圭璋先生称此词“浮涌想象,伴之以形,入之以神,以貌取神,压倒古今。”15王国维也很欣赏苏轼的这首词,她在人间词话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最工”16。另外一首咏鸿之作一向为大家称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愿栖,寂寞沙洲冷。同10此词以孤鸿自比,寄寓自己贬官的苦闷心境。面对无故打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