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单元练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7921349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单元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单元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单元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单元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单元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单元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单元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文科优班 历史单元练一、选择题1. 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兴建孔子学院。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文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B人类社会的文化逐渐走向一致C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2 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2、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4 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是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5.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君主的专制权

3、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6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7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8“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思想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9 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

4、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10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较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11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12人性是

5、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善习远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质是善13. 宋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源”。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A.提出“天人感应”学说 B.首倡“格物致知”C.提出“理”为万物本源 D.充实了伦理纲常14. 我国佛教强调“直指本心”的修炼方法。与之类似的观点是A“温故而知新”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经世致用”15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

6、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16“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C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 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17 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A存天理,灭人欲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18. 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中这样评价

7、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19.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乃知不善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20. 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

8、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21.1241年正月,南宋皇帝下诏,规定朱熹与孔子在孔庙中一同受祭祀。这主要由于朱熹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22. 根据朱熹与他的弟子们的问答录朱子语类中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朱熹认为秦朝建

9、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C朱熹与黄宗羲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23.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24. 王守仁主张“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

10、国犹一人”,这是进一步发挥了儒家A“仁”的思想 B“礼”的学说 C德政思想 D民本思想25.袁伟时教授认为:“五常的道德规范应是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假若仁、义、礼、智、信不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这些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应该是世界各国都可以接受,而且能够跟中国传统结合起来的。”作者强调五常道德规范A.是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B.优于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C.应该批判地继承 D.包含了平等和民主、法治的观念26.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A限制

11、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废除三省六部制27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28.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朱熹强调:“修齐治平”。其反映的共同主张是A. 人本主义 B. 经世致用 C. 重道轻器 D. 逍

12、遥无为29. 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反对理学家只谈义理不谈功利的虚无说教。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异端”思想家李贽A提倡拜金主义,发展工商实业 B主张以“法治”代替“人治”C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D倡导“经世致用”思想30.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A. 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 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C. 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 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31.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A. 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B. 认识到改朝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