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5786870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生物学翟中和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细胞膜与细胞表面1、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以极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的磷脂双分子层是组成生物膜的基本结构成分,蛋白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在脂双分子层中或结合在其表面。生物膜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膜的不对称性和膜的流动性:1)、生物膜结构的不对称性保证了膜功能的方向性,使膜两侧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的功能只发生在膜外侧,有的则在膜内侧,这是生物膜发生作用所必不可少的。如调节细胞内外Na+、K+的Na+K+ATP酶,其运转时所需的ATP是细胞内产生的,该酶的ATP结合点正是处于膜的内侧面;许多激素受体等接受细胞外信号的则处于细胞外侧。2)、膜的流动性

2、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细胞识别、药物对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可以说,一切膜的基本活动均在生物膜的流动状态下进行。2、 何为内在膜蛋白?它以什么方式与膜脂相结合?内在膜蛋白又称整合膜蛋白,这类蛋白部分或全部插入脂双层中,多数为横跨整个膜的跨膜蛋白。它与膜结合的主要方式有:1)、膜蛋白的跨膜结构域与脂双层分子的疏水核心的相互作用。2)、跨膜结构域两端携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如精氨酸、赖氨酸等与磷脂分子带负电的极性头形成离子键,或带负电的氨基酸残基通过Ca+、Mg+等阳离子与带负电的磷脂极性头相互作用。3)、某些膜蛋白通过自身在细胞质基质一侧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共价结合的脂肪酸分子,插到膜双层之间,进一步

3、加强膜蛋白与脂双层的结合力,还有少数蛋白与糖脂共价结合。3、 从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演化,谈谈人们对生物膜的认识过程。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演化是人类认识细胞膜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随着实验技术和方法的改进而不断完善的:1)、1925年:质膜是由双层脂分子构成的;2)、1935年: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明治式的质膜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影响达20年之久;3)、1959年提出单位膜模型,并大胆推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单位膜构成;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运动;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有的镶嵌在膜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脂

4、双层分子。5)、“液态晶模型”和“板块镶嵌模型”等的提出,可看作是对流动镶嵌模型的补充。6)、1988年“脂筏模型”。从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演化过程可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入、逐渐完善的过程。4、 红细胞膜骨架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是什么?膜骨架是细胞质膜与膜内的细胞骨架纤维形成的复合结构。红细胞膜骨架蛋白主要包括:血影蛋白或称红膜肽,锚蛋白,带4、1蛋白和肌动蛋白。血影蛋白和肌动蛋白在维持膜的形状和固定其它膜蛋白的位置方面起重要作用。功能:参与维持细胞的形态,并协助细胞质膜完成多种的生理功能。第五章 、物质的跨膜运输1、 比较载体蛋白与通道蛋白的特点。1) 、膜转运蛋白可以分为两类:载体

5、蛋白和通道蛋白(又称离子通道)。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辨别溶质。2)、载体蛋白是几乎所有类型的生物膜上普遍存在的多次跨膜的蛋白质分子。每种载体蛋白能与特定的溶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改变介导溶质分子的跨膜转运。具有高度选择性;具有类似于酶与底物作用的饱和动力学特征;对PH有依赖性。3)、离子通道有3个显著特征:极高的转运速率没有饱和值非连续性开放而是门控的。离子通道无需与溶质分子结合。它的开或关两种构象的调节,应答于适当的信号。根据应答信号的不同,离子通道又分为电压门通道、配体门通道、压力激活通道。2、 比较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特点:(1)浓度梯度:主动运输

6、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方式;而被动运输是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2)是否需能:主动运输需要代谢能(由ATP水解直接提供能量)或与释放能量的过程相偶联(协同运输);而被动运输不需要提供能量。(3)膜转运蛋白: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介导;被动运输有些需要载体介导(协助扩散、水孔蛋白),有的不需要(简单扩散)。被动运输意义:保证细胞或细胞器从周围环境中或表面摄取必要的营养物质及将分泌物、代谢物以及一些离子排到细胞外。主动运输意义:(1)保证细胞或细胞器从周围环境中或表面摄取必要的营养物质,即使这些营养物质在周围环境中或表面的浓

7、度低;(2)能够将细胞内的各种物质,如分泌物、代谢物以及一些离子排到细胞外,即使这些营养物质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的浓度高得多;(3)能够维持一些无机离子在细胞内恒定和最适的浓度,特别是K+、Ca2+和H+的浓度。3、 比较P型离子泵、V质子泵、F型质子泵和ABC超家族。根据泵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依靠ATP水解供能的ATP驱动泵可分为4类:P型离子泵、V质子泵、F型质子泵和ABC超家族。前3种只转运离子,后一种主要是转运小分子。P型离子泵因在泵周期中利用ATP水解能形成磷酸化中间体而得名;V质子泵和F型质子泵两者彼此相似,但与P型离子泵无关且更为复杂,在功能上都只转运质子,并且在转运H+过程

8、中不形成磷酸化的中间体;V质子泵利用ATP水解供能从细胞质基质中逆H+电化学梯度泵出H+进入细胞器,以维持细胞质基质PH中性和细胞期内的PH酸性;F型质子泵以相反的方式发挥其生理作用,即H+顺浓度梯度运动,将所释放的能量与ATP合成耦联起来,因此称为H+ATP合成酶更贴切。ABC超家族含有更多的成员,也更为多样。4、 说明Na+-K+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物学意义。Na+-K+泵是一种典型的主动运输方式,由ATP直接提供能量。Na+-K+泵存在于细胞膜上,是由和二个亚基组成的跨膜多次的整合膜蛋白,具有ATP酶活性。工作原理:在细胞内侧亚基与Na+相结合促进ATP水解,亚基上的天门冬氨酸残基磷酸化引

9、起亚基构象发生变化,将Na+泵出细胞,同时细胞外的K+与亚基的另一位点结合,使其去磷酸化,亚基构象再度发生变化将K+泵进细胞,完成整个循环。Na+依赖的磷酸化和K+依赖的去磷酸化引起构象变化有序交替进行。每个循环消耗一个ATP分子,泵出3个Na+和泵进2个K+。生物学意义:动物细胞借助Na+-K+泵维持细胞内低Na+高K+的离子环境,这种特殊的离子环境对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对神经冲动的传播以及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平衡,恒定细胞的体积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利用胞外高浓度的Na+所储存的能量,主动从细胞外摄取营养。还可以协助其它物质运输。5、 比较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原生动物细胞应付低渗膨胀的机制。

10、不同细胞用不同的机制应付低渗膨胀:1)、动物细胞借助Na+-K+泵维持渗透平衡;2)、植物细胞以其坚韧的细胞壁防止膨胀和破裂,于是能耐受较大的跨膜渗透差异,并具有相应的生理功能,如保持植物茎坚挺,调节通过气孔的气体交换等;3)、生活在水中的一些原生生物(如草履虫),通过收缩泡收集和排除过量的水。4)、但对大多说细胞而言,Na+-K+泵对保持渗透平衡是十分关键的。6、 比较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的异同。1)、根据形成的胞吞泡的大小和胞吞物质,胞吞作用分为两种类型:胞吞物若为溶液,形成的囊泡较小,则称为胞饮作用:若胞吞物为大的颗粒性物质(如微生物和细胞碎片),形成的囊泡较大,则称为吞噬作用。2)、同:

11、是胞吞作用的两种类型。3)、异:胞吞泡的大小不同:胞饮泡直径一般小于150nm,而吞噬泡直径往往大于250nm;胞饮作用是一个连续发生的过程,所有真核细胞都能通过胞饮作用连续摄入溶质和分子;吞噬作用首先需要被吞噬物与细胞表面结合并激活细胞表面受体,是一个信号触发过程;胞饮泡的形成多为受体介导的过程,需要网格蛋白、结合素蛋白和结合蛋白等的帮助;吞噬泡的形成则需要微丝及其结合蛋白的帮助,在多细胞动物体内,只有某些特化细胞具有吞噬功能。7、 比较组成型胞吐途径和调节型胞吐途径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特点:组成型的外排途径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而调节型外排途径仅存在于特化的分泌细胞;前者是连续分泌过程而

12、后者需要胞外信号刺激;前者的蛋白质转运过程除某些有特殊标志的驻留蛋白和调节型分泌泡外,其余蛋白的转运途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泡细胞表面;后者产生的分泌物(如激素、粘液或消化酶)具有共同的分选机制,分选信号存在于蛋白本身,分选主要由高尔基体TGN上的受体类蛋白来决定。生物学意义:用于质膜的更新(囊泡内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成为膜脂、膜蛋白、胞外基质组分、营养或信号分子)和维持细胞的生长和生存。第六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1、为什么说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的两种能量转换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高效的产生ATP的精密装置。尽管它们最初的能量来源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基本结构,而且以类似的方式

13、合成ATP。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中。线粒体是一种高效地将有机物转化为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的细胞器,是糖类、脂肪和氨基酸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者,也是细胞内能量的获得、转换、储存和利用等环节的联系纽带。2、试比较线粒体与叶绿体在基本结构方面的异同。1)基本结构的相同点:两者均具有封闭的两层单位膜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并演化为极大扩增的内膜特化结构系统,内外膜之间有膜间隙。2)不同点: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成嵴,内膜及嵴上内含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酶(基粒);叶绿体内膜并不向内折叠成嵴;在内膜包裹的基质中漂浮着

14、类囊体结构,捕光系统、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酶都位于类囊体膜上。3、 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真核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糖脂蛋白质在分解代谢过程都要先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结合进行三竣酸循环才能彻底氧化。即三梭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的共同代谢途径。三梭酸循环为糖、脂肪酸、某些氨基酸等物质的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如三羧酸循环中产生的-酮戊二酸是谷氨酸的前体) 也就是说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酸和某些氨基酸相互转变的代谢枢纽。总的来说,三羧酸循环中产生的中间体,既能为分解代懈提供来源又能为合成代谢提供物质来源。4、 电子传递链与氧化磷酸化之间有何关系?电子传递链(呼吸链概念);氧化磷酸化是指在呼

15、吸链上与电子传递相偶联的由ADP被磷酸化形成ATP的酶促过程。可把线粒体内膜中的呼吸链看做是质子泵,在电子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的过程中,可把基质中的H+泵至膜间隙。对NADH呼吸链来说,每传递一对电子,即电子穿过复合物I,II, 时都伴随质子从基质转移到膜间隙;而对FADH2呼吸链来说,电子不经过复合物I而是穿过复合物II,没有质子的转移,不合成ATP,所以呼吸链上的复合物I,II, 是呼吸链中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偶联的3个位点。化学渗透假说认为线粒体内膜对质子具有不可自由透过的性质,质子流流过 进入线粒体基质时,释放的自由能推动ATP合成。5、试比较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与叶绿体的光合磷酸化的异同点。氧化磷酸化光合磷酸化传递电子对1对机制化学渗透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定位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膜电子传递系统呼吸链PSI、PSII两个光合系统电子供体NADH或FADH水的光解电子终受体1/2O2NADP+造成的H+质子浓度差膜间隙(高)/基质(低)类囊体腔(高)/基质(低)电子跨膜次数3次2次偶联因子F1-F0-ATP酶CF1-CF0-ATP酶偶联因子定位取向向内朝向基质向外朝向基质H+质子流向向外流向膜间隙向内流向类囊体腔产生ATP所需的H+2个H+3个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