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不是惟一制胜法宝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7849471 上传时间:2023-1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心技术不是惟一制胜法宝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核心技术不是惟一制胜法宝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核心技术不是惟一制胜法宝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核心技术不是惟一制胜法宝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核心技术不是惟一制胜法宝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心技术不是惟一制胜法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技术不是惟一制胜法宝(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心技术不是惟一制胜法宝众所周知,核心技术是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广大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表明,笼统要求中小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实施赶超和创新不太现实。那么,是不是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就只能坐以待毙?如何促使还不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多数企业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应用核心性的技术,或者有效地运用并创新发展与这种核心技术相关联的非核心性的先进适用技术?中小企业如何进一步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创新?日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产业与企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史永铭向记者谈了他的看法。问: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及我国加入的新形势下,广大企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的非对称性竞争,而且这种竞争在很大程

2、度上将通过知识产权的方式来进行。然而广大中小企业难以自我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在这种严峻的竞争态势下,如何尽快提升广大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竞争能力?答:从当前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市场竞争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看,关键性技术及其创新能力的确是企业抢占行业制高点及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法宝。但是,现实中企业不搞技术创新是在“等死”,而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去搞创新又是“找死”的事例却也不计其数。这种理论与实际上的矛盾现象向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情况不尽相同,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与非科技型企业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战略来指导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具体分析

3、。从技术角度而言,尽管我国企业在一些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上仍有很大差距,我们的许多产品并不具备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很少,从产业技术链看目前总体上仍居于下游。loCALhOST特别是就核心技术而言,它一般具有着某些特性,比如说难以模仿性某些核心技能本身就是由企业独有的稀缺资源以及对这种资源的运作能力所构成的,有的甚至是无形的或者具有环境匹配性、整体组合性以及专利保护等,其他企业很难有效地模仿;还有难以替代性核心技术往往是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既包括先进技术本身,也包括保护、激活、使用和发展这种先进技术的能力。这种领先技术的有机整合及其对市场已形成的导向和控制等,往往使其他企

4、业,特别是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超越,或者在一定时期内根本无法实施超越。因此,简单、笼统地倡导所有企业必须一概地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上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赶超和创新战略,是既不太现实,也很难都有所作为的。问:那么,没有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呢?答: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区域分工等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每个企业一般都只能将自己定位在生产链的某个环节上,处于这个产业链的源头或拥有这个环节核心技术的企业往往只是极少数的,而对于处在这一产业链环节上的所有企业来说,这整个环节生产发展的最关键性的技术有可能并不是产品的核心性技术,而往往可能是其他与此相关的比较先进适用

5、的技术,甚至可能只是一种产品功能曲线与市场需求价值曲线的有效对接方案因为客户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产品或技术本身,而更为关注的是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否恰当有效。由此看来,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无疑很重要,但从一定意义上讲,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和应用这种核心性技术以及如何有效地运用并发展创新与这种核心技术相关联的相对非核心性的先进适用技术。如果仔细考察国内外企业的诸多成功事例,比较一下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优势所在,就不难发现:我们的劳动力成本普遍较低,市场容量大,制造能力和组装能力并不逊于国外企业,特别是在产业链下游的一些环节上,我们的企业还较具优势,比如许多产品如彩电、冰箱、计算机等

6、,虽然核心技术或其知识产权基本上都在外国企业手中,但我国仍有不少企业如联想、长虹、海尔等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即使是许多相对欠发达的内陆省区,也都有一些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这就说明,当一个企业没能拥有核心技术,或者很难在核心技术上有效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情况下,其战略模式的定位应当是适应性创新,也就是说,要争取在核心技术的下游或者产业链中的非核心技术领域实施创新。问: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答:对于我国广大企业来说,在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上,总体而言无疑应当倡导、鼓励和支持其在核心技术领域里实施创新,开发并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关方面除了要重视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提

7、高科技创新的自主开发能力外,还要大力组织企业开发和推广对传统产业升级起关键作用、有共性的高新技术,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机构的设立,要给予相应的组织支持和资助。但与此同时,当前更要注意引导广大企业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地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优惠地取得核心技术的使用权。在此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进行非核心技术的创新,包括产品的规格、品种、功能、款式等个性化设计及新品的开发创新。虽然这类非核心技术方面创新的技术含量相对要低一些,市场进入的门槛也相对较低,容易被竞争对手追随模仿,但只要企业把它作为其经营理念及战略的重

8、点时时抓紧抓好,还是可能不断地在竞争中保持相对领先优势的。此外,在强化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特别提倡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创新。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就曾说过:创新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其道理很深刻,即企业创新并不仅仅表现为技术、工艺等物质方面,还可以表现在诸如经营观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等许多方面。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多并不完全是其技术方面如何世界领先,而是在这后一方面内容的不断创新发展,有其独到之处。而且这些非物质、非技术方面的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企业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往往是其他企业所难以完全克隆的,因为它的产生往往具有形成的累积性、

9、环境的匹配性和整体组合性,离开了企业的特定历史因素和环境条件,往往产生不出其特有的效果。问: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呈加速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加入了的背景下,广大中小企业如何把握它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答:当前世界的国际分工正呈现出由垂直转向水平方向的新特点。即出于效率和成本的考虑,一个国家或地区已不再一味地追求完整地占领一个产业,而是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尽力抢占一个产业的高技术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同时把相对低一些的技术和低一些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给或主动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整个生产过程及其技术链被分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形成了这种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即水平型的国际分工。随着经济全球

10、化的进一步拓展,我国加入后的进一步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劳动力、土地等诸多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供应,已经促使大量的国际产业资本、生产能力和先进适用技术转移聚集到了中国,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世界性的加工制造业集群区,并且随着这种国际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科技含量很高的高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机构直接放在中国,使中国这个“世界工厂”逐步呈现向高科技中心转变的趋势。与此相联系,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特别是随着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也在不断上升,由此客观上也就产生了某些产业、产

11、业环节及其相应技术向内地省份转移的要求。此外,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甚至全球营销与研发网络等,也都将可能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跨国公司的不断涌入而为内地所用,从而为欠发达内陆省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即在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比以往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逐步发展成为国内次级的国际产业生产与技术研发基地。同时,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国家发展战略目前也正进行重大的调整。在这种全新发展形势下,我国多数地区特别是内陆省区的中小企业,必须从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运作的角度来审视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企业创新发展问题。要敢于承认自己在经济、技术和经营等各方面实力上的既有差距

12、,在注重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我国及许多内陆省份加工制造业基础较好和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有利条件,走开放型国际化的创新发展道路。通过开放引进先进技术无疑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现实捷径,但同时也必须注重技术的创新,提高科技自主开发能力,把独立研究、技术引进和不断创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广大内陆省区的中小企业要果断地实行与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捆绑”在一起发展的“打工”战略,争取成为它们产业和技术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通过为其“打工”而实现与它们“同行”,与此同时大力加强自己在核心技术、非核心技术和非技术三方面的创新,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国际、国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技术层次和市场竞争能力。对于我国特别是内陆省区的多数产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这样的创新抉择和定位或许更为现实和恰当一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