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7848481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绵城市建设中涉及的技术问题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 地方。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原因,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使 得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着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市内涝严重,雨洪管理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 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城市缺水严重,水资源供应严重不足。随之也带来了水生态 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 市气象灾害的频发,城市对给排水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保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必须修复城市水生态。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海绵城市的

2、建设,提出在 建设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 然积存、自然渗透和净化的“海绵城市”。无疑,“海绵城市”建设是修复城市水生态的一条 路径,能够解决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面临的水环境日益加重的生态危机。建设海绵城市也是生 态文明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体现,是解决水资源永续利用、寻找雨水出路的必由之路。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1)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近几年,随着快速城镇化,城市不透水的面积迅速增加,导致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增快, 洪峰流量加大,出现时间提前,增加了洪水的灾害性,并常常引起城市排水系统的水力过载, 导致城市内涝的发生。据有关统计,目前

3、全国642 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仍有340 座没有达 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特别是非农业人口150 万人以上的34座特大城市中仅7座达到防 洪标准,一些新兴的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严重滞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 防、排、渗、蓄、滞等措施有机结合,将极大地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有效减少城市洪 涝灾害发生频率和损失。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将防、排、蓄、渗、滞等措施合理地结合起 来,大大减轻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维护城市居民安定的 生活环境.(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城市肌体中既有的园林、绿地、湿地及 景

4、观水体往往与水利调蓄设施结合起来共同构筑城市的防排水体系,减少给排水管道混凝土 的工程量,降低城市市政建设、运营、维护费用。此外,建设海绵城市减少城市水灾,降低 水灾经济损失及治理水环境污染的费用,经济效益显著。(3)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城市生 态环境的改善海绵城市强调增加绿地,降低城市地面的硬化比例。有研究表明,城市地面硬化直接阻 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 绿色空间,收集并处理雨洪水,这些被处理过的水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或者作为景观用水, 补给地下水等,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为构建绿色美好家园 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5、(4)海绵城市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镇化水 平不断提高,许多城市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为解决城市水资源供需矛 盾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自然生态雨水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 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5)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为城市老旧城区“海绵体”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大中型城市老旧城区占地面积比较大,与新城区相比,老旧城区的洪涝灾害、雨水径流 污染、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更为严重,同时改造老旧城区受限于有限的空间条件、繁重的交通 压力等问题。相较于建造大型雨水调蓄设施、大

6、规模改造既有雨水管线等方案,设置、疏通 一些城市“海绵体”是一个较经济合理的措施。二、海绵城市技术的途径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以往城市防洪排涝措施手段单一的状况,从雨水自然循环过程着手, 综合采取防、排、蓄、滞、处理、回用、环保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传统的“尽快排出,避免灾害”的城市防 洪排涝思维,把雨洪资源作为重要的水资源来进行管理,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美 国主要采取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practices, BMPs)和低影响开发模式(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两种策略

7、进行雨洪管理。BMPs的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沉淀池、渗漏坑、多 孔路面、储水池等,非工程措施包括城市环境管理、清扫路面等。 LID 的工程措施包括修建 湿地、生物滞留池、雨水收集槽、植被过滤带、塘、洼地等;非工程措施包括街道和建筑的 合理布局等,如增大植被面积和可透水路面的面积。虽然BMP、LID等雨洪管理策略的理念 不同,但从控制的环节上,可以把雨洪利用技术划分为源头、中途、末端控制三个方面。其 中,源头技术包括屋顶绿化、低势绿地、透水铺装、雨水花园、植被浅沟、雨水桶等;中途 技术包括截污雨水井、初期弃流、渗透沟(管)渠、雨水过滤池等;末端技术包括雨水塘、雨 水湿地、缓冲带、生态堤岸、生物浮岛等

8、。目前我国台湾地区在当局大力倡导下,正在台北 市、新北市等地积极推动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工程,在不影响已有建筑物功能、尽可能恢复城 市原有河道(湖)和水塘等功能条件下,通过建设和改造城市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 广场、公园等设施,提高雨水渗透率,实现城市自然蓄水滞洪.(1)转变理念和方式 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采用单一目标的工程措施很难来解决城市中诸如干旱、雨涝、地下水漏斗下降、水体受到污染、生物栖息地消失及城市绿地减少等问题。而应强调人水共 生的理念,用系统和整合的方法、技术,来解决城市中面临的突出生态问题。建设海绵城市 应采用全面的生态系统价值理念,舍弃功利主义狭隘的价值观;就地解决水

9、生态、水安全问 题,而不是将其迁移给异地;弹性滞蓄,而非刚性排泄。(2)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当前我国各城市的防洪工程还是比较完善,城市的排水网络也有一定的基础,对于一般的降雨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对于超过城市排水设施能力的 大规模降雨则是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对雨水径流的源头实施减控。除了基本的防洪工程建 设之外,还需要建设包括入渗地下、收集回用和调控排放,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渗、蓄、用、 滞、调、排”系统。海绵城市建设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产汇流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建 设用地量大的地方也是雨水产汇流最集中的地方。场地建设、道路是降雨产汇流的主要源头, 需强化源头减

10、排的约束要求。无论公园绿地、住区绿地还是单位庭院在新建、改建过程中均 应建设雨洪利用设施即渗透井和渗水边沟等调蓄设施;园路及铺装场地的面积大小要保证有 足够的绿地吸收雨水,尽量使用透水材料及透水施工工艺;采用渗透型雨水积蓄池、水旱两 宜型雨水花园。(3)建立滞流量控制设施的调控排放措施 通过流量控制器和调节空间,将来自不同下垫面的降雨径流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从而减轻外部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如建设屋顶滞蓄排放系统,即在具备足够承载能力及防渗漏 能力较强的大型建筑的屋面,通过建设限流、滞流措施,将降雨暂时滞留在屋面或房顶,或 是通过限流的方式让降水较少地排入城市管道。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南方城市可以较

11、多地使用。 还可以通过建设雨养型的屋顶绿化系统,将降雨就地消化在该绿化系统中。换言之,就是在 屋顶上建设不需要其他水资源灌溉的、完全依靠降雨的屋顶植物生长绿化系统。在满足道路 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行道绿化和道路排水的要求,沿线布局渗、滞、 蓄、净、用、排的雨洪控制与利用设施。(4)健全组织机构,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建设涵盖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具体涉及规划、建设、交通、市政、水务、园 林、财政、国土、发改、环保等多个部门。然而目前城市管理体制碎片化问题非常突出,各 司其政、政出多门,导致政府管理的不协调。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健全组织机构,促进不同 部门之间的协作,明确海绵城

12、市建设的实施策略、原则和重点。在此基础上,共同维护城市 良好的生态环境。雨水是城市建设宝贵的资源而不是负担。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出路应是从 破坏生态向恢复生态转变。湖泊、河流、沟渠、湿地等水生态敏感区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 应受到应有的保护;总规应明确水面率、绿地率以及径流控制率;专项规划中要反映总规的 相关指标,如透水铺装、植被草沟等;控规中规划控制指标应涵盖区域透水面积比例等。通 过建设低影响的开发设施、控制城市径流污染、削减径流量、补充地下水等措施来实现雨水 自然顺畅渗透和可持续循环,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三、给排水理论的作用海绵城市的建设通过多种措施强化城市自身的适应能力。从某种角度上分

13、析,海绵城市 建设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并没有较大的矛盾,城市化建设中的绿化带设计也可以为海绵城市的 建设提供较大的帮助,对于改善城市给排水设计中的现状也非常有利。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的今天,加强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可以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雨 水资源的收集及储存,为人们的正常出行提供便利的环境。同时,在海绵城市给排水的全面 建设下,可以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储存大量的水源,改善城市发展中的用水现状。从本质上来讲,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城市化的发展 过程中,各阶段对于水资源的需求也各具特点,但是从不同国家的建设现状来看,依然有待 加强。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

14、且降雨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必 须立足本城市,甚至于同一城市各区的建设现状及发展需求,不仅仅将改善城市的给水及排 水现状作为研究的目标,将雨水资源的开发及使用融入到具体的建设中,实现治理与开发的 有机结合。明确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的定位,可以以城市自身的给排水建设标准为基础,逐步的完 善相应的制度及要求,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引。并不应一味的从严要求,需因地制 宜,以某市某项目为例,建设前的雨水径流量为380.73m3。按地方标准设置相应的下凹绿 地,渗透地面,调蓄水池后,建设后的雨水径流为-381.57m3,该措施太过严厉,既造成了 建设方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海

15、绵城市建设的初衷。应适当的借鉴他国的经验,将给 排水建设标准、城市水源管理及排水规划结合在一起,参考各地区的建设及管理现状,做好 详细的数据分析,并以此为基础逐步的细化各项指标,将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中的新要求融 入到城市规划中,从而实现全面的提高城市规划的可行性及科学性。将海绵城市建设渗透到城市化的建设中,从整体上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 配合才能实现,如果片面的进行海绵城市的给排水建设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 在执行上难度较大。并且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有效的执行“三同时”原则。虽然 我国目前对于这类研究时限较短,在建设经验上较为匮乏,也没有一支较为专业的建设团队, 但是,

16、可以通过人才的引进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来弥补当前的不足。充分的发挥政府的各项职 能,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及财政支持,全面促进该项工作的实施。以点带面,强化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的实施,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地域差异化较 为严重,因而在进行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中,必须尊重城市自身的客观环境,可以在小范围 内进行尝试,如一些正在大力进行旧城区改造的区域,新建项目等,都可以作为试行点。为 日后的新区规划,新项目建设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全面推动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的实施。在发展节奏日趋加快的前提下,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在实践 中以较高的要求及标准将其落实下去。尊重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调动一切有利条件,全面 提高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基础。四、感受海绵城市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城市 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当今中国仍然没有 完成它的进程,我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