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史笔记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57749486 上传时间:2022-09-1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38.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陶瓷史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陶瓷史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陶瓷史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陶瓷史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陶瓷史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陶瓷史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陶瓷史笔记(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1、 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发现而得名。多数手制。慢轮修整 。彩陶艺术史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上去的。烧成后彩纹固定在陶器的表面不易脱落。烧成温度900-1000.彩绘以黑色为主。有少量红色。亦有陶衣出现以使彩绘出来的花纹更为鲜明。 主要有花卉图案、几何图案、少量动物图案。 分为北首岭类型和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2、 龙山文化:因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制陶业以灰陶为主。都属于竖窑烧制。家族氏烧制。手制。口沿慢轮修整。接底法 。灰陶烧成温度850左右。晚期1000C龙山文化新器型:鬲

2、、鬶、甗和盉等新器。3、 马家窑文化:1924年首次在甘肃临tiao马家窑而得名。约为钱3190年-1715年。马家窑的陶器以彩陶为主。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以泥质红陶为主。彩陶相当发达。有陶刀和纺轮等生产工具。4、 齐家文化:1924年在公诉和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甘肃、青海。宁夏。前1890-1620年。以红陶为主。彩绘以黑色为主。图案很规整。而且将就对称排列,这是齐家文化最显著特点。纺轮和陶垫仍有发现。陶刀已经被淘汰。5、 大汶口文化。1959首次发现。山东江苏北部。公元前4040年-2240年。早期以手制为主。晚期在慢轮修整的基础上开始出现轮制。选用陶土方面,开始用高岭

3、土或瓷土制作白陶。有大量镂孔出现,是大汶口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镂孔主要出现在豆和高柄杯上。彩绘有红白黑三种。有的施与同一器上。最早出现白陶。900.背水壶是大汶口文化所特有的器型。晚期淘汰。高柄杯最能代表大汶口文化当时的制陶水平。陶色比较多样。6、 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的因素发展前来的。前2010年-1530年。在大汶口文化的基础上。轮制普遍应用。以黑陶为主。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有蛋壳黑陶之称。器壁在0.5-1毫米之间。是山东龙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产物。7、 裴李岗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种。都是手制。烧成温度900-960.多为素面。少

4、数有划纹。篦点纹,指甲纹和乳丁纹。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1、 大溪文化:1958年首次在四川大溪镇发现。前3285-2405年以红陶为主。有白陶。手制法。口沿部分慢轮修整。多数素面。2、 屈家岭文化:1954年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发现而得名。代表性器物:高圈足杯、三足盘、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型器。最能当时制陶技术水平的是一种胎壁很薄的彩陶。壁厚1毫米左右,故有蛋壳彩陶之称,主要见于杯和碗,胎色橙黄,表面施加陶衣。3、 河姆渡文化: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前4360-3360年。河姆渡文化是目前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夹炭黑陶是河姆渡文化最显著的特征4、 马家滨文化:1

5、959年在浙江嘉兴马家滨发现。它是继承了河姆渡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前3670-2685年。夹砂红陶为主。手制。部分慢轮修整。晚期灰陶增多。并出现轮制。5、 良渚文化:1936年在浙江杭县良渚发现而得名。前2750-1890年。良渚文化是继承了马家滨文化而发展起来的。陶器以泥质黑陶最富有特征。大部分属于灰胎黑衣陶。陶器的形成普遍采用轮制。特殊器型出现模制。夏商周春秋时期的陶瓷1、夏代文化:二里头文化早期。2、商代文化早期的遗物是从二里头文化晚期开始的。3、夏王朝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历年约五百年。4、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六百年左右。5、西周,其年代约前11世纪到前

6、771年。末年周平王从陕西丰镐东迁河南洛邑,此后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春秋起自前770年到前476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过度的大变革时期。从战国开始。我国进入封建制社会。陶器的发展1、 商代中期创制了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原始瓷器。2、 含铁量更低杂质更少的粘土做原料和器表施釉的新技术。于是就创制除了最早的原始青釉瓷器。3、 文献记载:西周王朝专门设置有司工、陶正、车正、工正等官职,对各种手工业进行管理,甚至把全国各地工艺精巧的各种手工业者集中到国都,专为王室贵族制造精美用品。4、 在扶风、岐山周原遗址中。出土大量的板瓦、筒瓦和瓦当。说明西周时期的制陶

7、手工业开创了我国建筑史上房顶盖瓦的新纪元。5、 在浙江地区发现有春秋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同在一个窑炉内烧制的事实 。 6、 二里头文化早期出现了腹部满饰附加堆纹的高足陶鼎;饮器中陶鬶已经不见,却出现了陶爵和陶盉等器 。食器中出现了陶簋和三足盘。7、 商代陶器以圆底、圈足和袋状足为主要特征。以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数量增多。泥质黑陶、泥质黑皮陶很少见。8、 商代中期。陶鼎已经还少见。9、 商代中期各种灰陶器的口部,折沿者基本不见,而多为卷沿,底部主要是圆底和袋状足,圈足器也比早前显著增多,平底器则大为减少。10、 商代晚期陶器纹饰中以三组饕餮纹构成一个带条为当时各种图案纹饰中最为精美的一种。饕餮

8、纹在陶器上的大量拍印,仅在商代中期最为盛行,其中有些施用饕餮纹的陶器和同时期施有饕餮纹的青铜器形制完全相同。 11、 箅孔加大有利于升高窑室内的温度,提高陶器的烧成的质量。12、 晚期,陶斝很少见。新出现了陶卣。13、 春秋时期的中原地区的豆盘内多刻划有文字与记号。白陶:1、 化学成份接近瓷土。(河南巩县瓷土、高岭土)。2、 瓷土铁含量1.59%。高岭土铁含量1.72%.3、 白陶烧成温度1000度左右。 不会超过1150度。4、 现今发现最早的白陶器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5、 商代后期是我国白陶器高度发展时期。是仿制同时期青铜礼器。发展到了顶峰时期。6、 到了西周,白陶很少发现。印纹硬陶和原始

9、瓷器1、 印纹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也比一般陶器高,印纹硬陶所用的原料含铁量较高,其中以紫褐色印纹硬陶的烧成温度最高。2、 商周原始瓷器的釉色呈黄绿色或者青灰色。当时的釉多是石灰釉。3、 原始瓷器的外壁和内壁都涂釉,有的则是外壁和内壁上部涂釉,内壁下部没有涂釉,釉的厚薄不均匀,并有流釉现象。4、 春秋时期的原始瓷器改为轮制成型。器型规整,胎壁减薄,薄厚均匀。胎质灰白。釉色有黄白、紫褐色、青绿色、黄绿色、灰绿色。建筑用陶1、 我国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是属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代早期。西周初期又创制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战国秦汉时期的陶器(公元前475年-公元22

10、0年)1、 战国制陶业出现私营作坊。2、 战国出现用木佣和陶俑做随葬品。3、 原始瓷都施青釉。都以碗盘出现。4、 窑厂生产规模最大的是浙江萧山县进化区和绍兴富盛两地。5、 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有圆窑和龙窑两种。 6、 龙窑装烧面积大,而且钵碗等已经采用叠烧的方法,装得多,产量高。龙窑自然抽力大,升温快,可以烧高温。秦汉陶瓷产品1、 仓:最早出现在秦墓中。2、 汉代陶瓷成就。发明低温铅釉陶。在陕西关中地区首先出现。以氧化钙为主要溶剂,以氧化铁作为着色剂的青釉不同,他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在700度左右开始熔融。主要着色剂是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铜使釉呈现出美丽的翠绿色。铁使釉呈黄褐

11、色和棕红色。3、 铅釉的折射指数比较高,高温粘度比较小,流动性比较大,熔融温度范围比较宽,溶蚀性比较强,因此可以避免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中比较常见的“桔皮”。“针孔”等缺陷,同时釉层中无气泡和大量残余晶体的存在,使釉层清澈透明,表面平整光滑,富于装饰感。4、 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5、 浙江的瓷窑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小仙坛窑址中的瓷片和该窑址附近的瓷土矿的化学成分十分接近,表明这个窑厂就是采用附近的瓷石作为自己的制瓷原料。器表通体施釉,其釉层比原始瓷显著增厚,而且有着较强的光泽度,胎釉的结合紧密牢固。釉料中含氧化钙15%以上,并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所以釉层透明,表面有光泽,釉面淡雅清澈。6、 越窑瓷器

12、素以青釉制品文明于世。7、 汉代黑釉瓷器,导源于酱色釉原始瓷,是对酱色釉原始瓷的提高和发展。8、 龙窑的窑温1300左右。9、 Fe3+红色 Fe2+绿色三国两晋南北朝1、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主要产地上虞、余姚、绍兴等。越窑瓷器胎质坚硬,外施光滑发亮的釉层,在视线容易接触到的口、肩、腹部又装饰各种花纹。2、 均山窑、江苏宜兴县3、 瓯窑:浙南温州一带。笙赋“倾缥瓷以酌”的“缥瓷”即瓯窑。4、 婺州窑:在今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三国开始创烧。5、 婺州窑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往往有奶黄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6、 德清窑: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德清窑是黑瓷和青瓷兼

13、烧的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黑瓷的胎多呈砖红,紫色或者浅褐色。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 经历1百多年历史。7、 山东省淄博寨里窑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的产地。可以证明在北朝时期北方已经出现了青瓷。 北朝。北齐。多数认为是隋朝出现。南方东汉出现。8、 北朝的北齐最早出现白瓷。为五彩粉彩青花等瓷器的出现奠定基础。9、 化妆土,最早在瓷器上使用出现在三国时期10、 釉下彩最早出现在三国或者晋初。11、 北朝最常用的纹饰为莲瓣纹。隋唐五代的陶瓷1、 河北磁县贾壁村窑:一类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胎面施一层透明的青绿色釉,流釉现象不甚明显:另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有黑色斑点,瓷化较差,胎面施一

14、层透明的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现象。胎体厚重,件大而不变形,器里外施釉,器里均留有三个支钉痕迹。器物以光素无纹为主。仅在钵形器里划有花瓣纹和波浪纹。2、 河南安阳窑、河北磁县窑、湖南湘阴窑、安徽淮南窑、江西丰城窑、四川成都窑、3、 隋代壶分两种:一,有流的鸡头壶。无流的盘口壶。4、 白瓷:北朝出现。隋代烧制成熟。5、 隋代出现瓷枕。唐代得到发展。唐代瓷器。1、 唐代瓷器的发展形成了以浙江越窑青瓷和河北邢窑白瓷为代表的两大瓷系。一般以“南青北白”2、 河北邢窑。1、 唐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窑址应在内丘。唐末诗人徐夤(yin)将茶和盛茶的茶具比为“内化涵露

15、”邢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尤以祁村窑烧制的白瓷具有邢窑白瓷的典型特征。釉色有白、黑和褐黄3种。2、 邢窑粗碗均敷化妆土,大碗多为平底,小碗多为玉璧形底。外部施釉不到底,用叠烧法,碗心多残留有支具烧痕。大碗底多有白色三角形支具痕,支具以外为火红色。3、 河北定窑: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纯白或者白中闪青,是唐代定窑的重要特征。凡带有“官”、“新官”款白瓷均属于模仿当时盛行的金银器而又融合了瓷器的特点创造而成的。一般胎体较薄,制作精细,造型优美,胎质洁白细腻,瓷化程度极高,具有一定程度的透明性。4、 河南巩县窑:均以烧白瓷为主,兼烧三彩陶器。巩县窑是河南首先发现烧白瓷的窑址。小黄冶村兼烧三彩陶器。5、 唐三彩始于唐高宗时期,窑址主要集中在大、小小黄冶村附近。用氧化铜烧成绿色、氧化铁烧成黄色,氧化钴烧成蓝色,并用铅作釉的溶剂。他的烧造工艺是两次烧成,先是在1100C左右的高温下烧出素坏,然后在已烧过的胎体上施釉,再经900C低温烧成。6、 陕西铜川窑、又称耀州窑。创烧于唐,盛于宋而终于元。7、 浙江越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上来。主要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的越窑。8、 唐代越窑原料经过很好的粉碎、淘炼,瓷胎胎质细腻致密,不见分层现象,气孔也少,胎色呈灰淡紫等色。瓷器的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