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57748492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案例1】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 (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下列问题,让他站起来。)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 (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

2、,假如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生:这叫杀一儆百。生:这叫杀鸡儆猴。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师:说说你的理由。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仅仅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假如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假如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个局部内容就是多余的了。【案例2】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田忌和齐威王实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

3、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能够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们要赞赏的是孙膑擅长观察,认真思考,而不是对他实行批判。【分析】案例2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所以,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实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4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所以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实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