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实践报告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57703267 上传时间:2024-02-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实践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艺术实践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艺术实践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艺术实践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艺术实践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艺术实践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实践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实践报告2012年2月15日服工112班全体学生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对沈 寿艺术馆,南通博物馆,蓝印花布博物馆,纺织博物馆进行了简单而 又细致的参观,我深深感受到南通市能人辈出带给我们的精神滋养, 更能感受到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接下来就着重介绍沈寿艺术馆。在文化宫旁,濠河北岸有一条林荫小道,柳荫深处,有座面向 濠河的青砖小瓦、红漆门窗的两层楼建筑,这里就是沈寿艺术馆。 早在1914年此处为张謇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刺绣艺术学校女工传 习所(女工,又称“女红”、“女功”,旧指妇女从事的缝纫、 刺绣等技艺)。现在面对濠河的八角形大门上,镌有“绣园”二 字。进门后走进小院,竹丛、盆景,显得十分幽静。门厅

2、内两盆 素洁的兰花,映衬着洁白如玉的沈寿半塑像,面庞清秀,庄严文 静,给人以亲切之感,在胸襟上还塑有一枚奖章,象征她往日的 业绩和辉煌。看到沈寿塑像就想到她平淡而又辉煌的一生,这个 天资聪颖,又爱专研的古董商之女对刺绣有着天生的热爱,她在 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起初,她绣些花草之 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 结婚之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 益彰。沈寿艺术馆收藏了一批刺绣艺术精品,主要有:明清时代的 民间刺绣,沈寿及其嫡传弟子的珍贵刺绣作品。品种繁多:有平 绣、盘片

3、绣、双面绣、打籽绣、彩锦绣、乱针绣。作品题材十分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翎毛、飞禽走兽。当我看到看到她绣的1I八仙上寿图、耶稣像、倍克像、无量寿佛、万年青、花鸟册页、生 肖像、观音像、文蛤图、柳燕图时,无不为之倾 倒,惊叹这位苏绣大师,以其超人的智慧,灵巧的绣手终于把传 统的苏绣工艺提高到了更为绚丽神奇的艺术境界。陈列室中还陈列了不少古今名画的绣品,如韩熙载的夜宴图、张萱的宴 乐图及荷香鸭肥、蛤蜊图,古朴典雅,生机盎然,几 可乱真。其中有一幅沈粹缜女士(当年女工传习的教师,沈寿之 侄女,邹家华之母)绣的张謇手迹,堪称传世精品。”在沈寿艺术馆里,有沈寿亲自设计绣制的两件真品真迹! 一件题为马头,1

4、918年绣制。她把一根根细细的丝线再劈成八丝、九丝, 甚至十二丝来刺绣顺风飘拂的马鬃,使人一眼看去是那么空灵、 飘逸;那马眼则用擞和针法,掺杂深浅不一的黑白丝线,由外眶 往内圏逐渐收拢,从而使瞳孔显得更加炯炯有神。另一幅为蛤 蜊图:粗细不等的黑色丝线,在玉白的绸缎上勾勒出蛤蜊的外 壳及一道道贝纹,活像一幅铅笔素描,简洁、明快而富有立体感, 为沈寿于1916年设计绣制。进入新世纪,沈寿艺术馆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各界人士 的关心,在“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文化城市”思路的指导下,经过沈 绣艺术传承人卜元馆长卓有成效地努力,开拓创新,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2008年,沈寿“仿真绣”被

5、列入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充分证明了沈绣的独特艺术价值和它在国家乃 至世界的艺术地位。2009年5月,沈寿艺术馆成立“中国沈绣艺术 研究中心”,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打造精品,把“中国沈绣”这 一艺术品牌推向国际市场。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瑞士、 挪威、瑞典等国家的艺术家或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等纷纷前来艺术 馆参观交流。不少瑞典、德国、英国的友人,每年都要来沈寿艺术馆 学习中国刺绣,亲自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从中获得乐趣。接着我们又来到南通博物馆,一进大门就被其气势折服。门前一 棵百年大树的沧桑更是衬托出博物馆的文化氛围之浓,历史氛围之 久。南通博物苑是中国地方综合性博

6、物馆。民族实业家张謇于清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5年1月14日)创建。是目前保 存下来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博物馆,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光绪三 十一年十二月九日(公元1906年1月3日),张謇又将兴建中的 公共植物园规划为博物苑,占地 23300平方米,后扩大为71800 平方米,建立了中馆、南馆、北楼和东楼。苑内有 4个陈列馆, 陈列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文物和标本。中馆为三开间 中式平房,上部加盖一间二层尖顶小楼。南馆平面凸字形,为一 座西式二层楼房。北楼为五开间二层中式楼房。东楼为一座中式 楼房。苑内种植树木花草,饲养鸟兽,并有亭榭、假山、荷池等 园林建筑。1912年改称南通博

7、物苑。 苑内文物、标本来源于各 地人士和寺院捐赠、售予。1914年编印的南通博物苑品目, 共收录文物、标本2973号,1933年增至3605号,每号一件至数 件不等。南通博物苑的藏品以历史文物和自然标本并重,总数近 5万件。 历史文物以见证地方历史的文物为主,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期直 至当代;自然标本既有反映南通地区动物、植物等自然资源的藏 品,同时也广集国内外珍贵的岩矿石、化石及珍稀动植物标本。 馆中最主要的就是动植物标本。有些动物虽然已经绝迹了,但是我 们依然可以从标本中一窥其真面目。有些化石标本虽然已经看不出原 始形状,但是为我们研究那些动植物提供了有效的来源。南通博物苑继承张謇“设为庠序

8、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办馆理念,尤其注重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活动,积极进行 文化传播,除利用自身阵地,还将展览办向社区或学校。形式多 样的教育工作,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近年来南通博物苑先后被 定为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 教育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成 为人们了解南通、亲近科学、接受文化熏陶以及旅游休闲的理想 场所。创办人张謇咏叹的“濠南苑囿郁璘彬, 风物骈骈和岁新”, 正得到真实的体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从日本丰田进口的纺纱 机,因为日本已经没有那种机器了,日本政府试图高价收购回,但是 没能够得逞。南通博物馆的精华就是张謇故居,那

9、是一座西式洋房,门前有座 张謇的雕像,可惜我们没法进入,就不介绍了。下午我们参观了蓝印花布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是由中国 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于1997年创建的,是我国第一家集收藏、展示、 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专业博物馆。蓝印花布馆竭尽全力弘扬和传承民间传统蓝印花布,整理收藏明清以来实物及图片资料一万多件,保存着大量优秀的民间制品。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努力保存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开发新产品。坚 持以商养文,以文促商,一条集收藏、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私 营艺术馆的生存之道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建馆十年来在传承创新上 做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在全国旅游产品博览会上,馆内设计的蓝 艺系列“连年

10、有余”荣获全国首届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设计的 “蓝艺系列”在全国民俗艺术节上再获金奖。南通蓝印花布已成为江 苏连接海内外的一张城市名片。鉴于蓝印花布馆长期以来在保护、抢救、挖掘、继承、开发蓝印 花布传统艺术上的贡献,2005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 予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2006年,由 蓝印花布博物馆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国务院批准、文 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第二届文化遗产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观看了国家级文化遗产南通蓝印花布技艺展演,关 心南通蓝印花布技艺传承和发展。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已经走出了南 通,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

11、经走在全国同行业之首,南通蓝印花布 艺术正在走向世界。江海大地上的这朵民间艺术之花,必将越开越灿烂。最后大家一起参观了南通纺织博物馆,这个被誉为“中国纺织 第一馆”的江苏南通纺织博物馆成为参加二OO二年南通港口 经济洽谈会中外客商和老记们关注的“窗口” ,是中国民族纺 织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南通港口经济的起跑点。走进南通纺织博物馆,宛如走进一座五彩缤纷的纺织大观 园,这里占地二万平方米,陈列面积三千平方米,集城墙、园林、 古街、田园、厂房、校舍为一体,一部华夏民族工业史和多姿多 彩的纺织文化尽收眼底。南通博物馆分主馆和辅馆两大部分。主馆由 6个展厅、藏品 库、办公楼等组成。建筑采用中国民族厅堂形

12、式。主馆陈列由六 个展厅组成廊庑相连的庭院,各厅之间以庭院分隔、廊庑相连。 内有雕塑、壁画、水池、喷泉、假山、花木点缀。可以从丰富的 文物史料中看到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史。建筑采用中国民族厅堂形 式,使参观者兼得游园的情趣。辅馆通过典型复原再现清末民初 南通植棉、土布生产、商业行庄及近代纺织工场的历史风貌。 辅 馆是系列的南通本地区本世纪初城乡关联的纺织经贸教育活 动。辅馆通过典型复原再现清末民初南通植棉、土布生产、商 业行庄及近代纺织工场的历史风貌。该馆藏品中的文物、史料大部分是南通本地的,比较珍贵的 有海安青墩出土的陶纺轮、张謇1894年中状 元的捷报、大生纺 织厂早期的股票、账本、商标及产品

13、等。当代纺织品的标本是全国各厂获得金、 银质奖的产品。基本陈列有“中国纺织撷英”、“南通纺织史”、“当代优秀纺织品标本”等。馆内的基本陈列展现中国和南通纺织的悠久历史,还有过去 手工纺织染生产的演示、参和项目。花木掩映的琵琶湖,复建的 农舍、路亭、城门、古街、牌坊、钟楼是该馆的主要景观。展品 除历代纺织机具、产品、文献外,还有 19世纪末引进的系列纺 织机械。到此漫游,可增进对纺织历史发展的认识,并得到回归 自然的美好享受。我们来到大生纱厂的车间看到那饱经历史沧桑的 机器我想到了近代实业家张謇为创建大生纱厂挽救民族危机付出的 心血,被他深深的爱国情怀所感染,试想如果没有张謇,中国近代企 业将会何去何从,中国现代的发展又怎么会这么迅速。通过这一天的参观,我虽然感觉很累,但是我认为值得,我 相信我国的文化会不断的流传下去,更相信屹立于世界文化之 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