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7592112 上传时间:2023-1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血液流变学改变【关键词】 缺血缺氧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是由围生期的脑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新生儿脑损伤,是新生儿死亡和神经系统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脑血流减少是引发窒息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为了探讨引发脑血流减少的主要因素,作者观察了2006年月至2007年6月的40例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并设立3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4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为患病组,按杭州会议标准诊断,并全部由头颅CT证实。本组40例患儿均为出生24h内, 男26例,女14例;体重2.53.9kg。40例患儿

2、分成轻度14例,有过度兴奋,激惹表现;中度16例,其中6例有抽搐;重度10例,肌张力松软,拥抱反射及吸吮反射消失,持续抽搐。对照组为本院产科出生正常足月新生儿,男18例,女12例;出生重2.63.7kg。1.2 方法 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E)患儿发病或正常新生儿出生24h内,采集静脉血3ml,肝素抗凝,4h内检测完毕。血液粘稠度采用北京中勤世帝科学仪器厂生产的LG-R-80F型,血细胞比容采用SH120型微量血液离心机。1.3 统计学处理 各项检测数据均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2 结果 两组血流变学综合指标见表1。表1 患病组与对照血液流变学的综合指标(略)与正常对照组比P>

3、0.05,P0.05 ,P<0.01;与前轻度疾病组比较P>0.0,P<0.05,P<0.01 HE患儿检测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等6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同日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1)轻度窒息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6项指标平均值均正常对照组,但P>0.05,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中度、重度HE患儿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且其差异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重度>中度>轻度。(3)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沉降率比较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3 讨论

4、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很多,包括由血液组成特点决定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两个方面。内在因素包括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及血浆特点。外在条件包括pH值,渗透压,温度等。正常人红细胞体积占血细胞总体积的95%,是影响血液粘度的最主要因素。血液粘度主要与红细胞的数量有密切关系,红细胞数量越多,血液粘度越高。本研究检测患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静脉红细胞压积()均60%,且结果对比差异无显著性,表明患儿血液粘度影响的内在因素,在于红细胞多变性及聚集性的改变,以及血浆粘度的改变,而不在于红细胞的数量。在外部条件中,血液pH值的改变尤为重要。因为患儿发生在围生期窒息时乳酸堆积,新生儿脑代谢旺盛,对缺氧敏感。脑组

5、织缺氧酸中毒时, 乳酸堆积,细胞内酸中毒进展快且严重。脑组织的缺氧缺血状态,内环境的失衡,造成机体发生应激性反应,导致交感-肾上腺髓质的持续兴奋,进一步造成机体损害,使外周小血管持续收缩,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及刚性改变,血粘度增高。同时应激时,血液中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补体、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粘附聚集能力增强,导致血液粘度进一步升高。 本研究显示,缺氧缺血患儿,血液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特别是中重度患儿组,差异有显著性,其异常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重度>中度>轻度。通过本研究,作者观察到新生儿HIE患儿血液存在高粘滞性,所以检

6、测血液流变学,对新生儿的诊断有辅助作用,并可以判断预后。另外,在今后对新生儿的诊疗中,除了包括纠正低氧血症及酸中毒,对症处理和保护脑细胞治疗外,应注意改善血液粘滞状态,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同时避免引起血液粘度升高的外界不利因素,如血浆渗透压的异常和电解质紊乱,以及体温的异常。【参考文献】 1 韩玉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 陈文杰.血液流变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43. 沈惟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理的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1):69.坦法思澳. 血液流变学在诊断和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廖福龙,翁维良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1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