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应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人应处于材与不材之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应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摘要:先秦之际,庄子提出人应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观点。在庄 子看来,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而无才之人也会处于不利的境地。在 现实社会中,无论是材与不材都是十分危险的,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 能达到养生、达生的目的。庄子的观点是一种人生哲学,这种观点对 于在纷繁社会中生存的我们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我们更加自由、坦 然地生活,但其消极遁世的一面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词:材不材养生消极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 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 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 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
2、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 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 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就 这样,庄子提出了人应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思考。一、此观点对于现实的积极意义及合理之处我认为庄子这一观点是具有人生智慧的。社会本来就是纷繁复杂 并且有其阴暗面,人若太过“有才”,锋芒毕露,必遭排挤与非议, 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人若太过“无用”则会遭到嘲讽与压榨,将自 己置于不利境地。因而,“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不得不说,自有其合 理之处,甚至达到清静无为之境地。一个人若太有才能并毫无保留地显现出来总会找人嫉恨或猜疑
3、。 就如勾践手下的两大贤臣范蠡与文种。他们才智过人,一路协助勾践 灭吴。然而大业完成后,勾践却对这两个忠诚之人起了戒心,范蠡看 到这一点,清楚地知道君王的猜忌之心、,因而离开了勾践,然而文种 未听范蠡之劝告,留在了勾践身边。勾践深知文种的才干,自然对之 有戒疑之心,后赐予一柄宝剑给文种,就这样,一代忠臣贤士就这样 因其才遭猜忌所害。古时,臣下功高盖主是一大忌,君主虽需良臣贤 相,但同时也会毫不犹豫地打压才识过人之臣。其实,不止在古代, 现代社会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就如彼德原理中就有一种观点:上级不 会希望有比自己能力强很多的下属。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才能过分地 显现,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因而,我认为“装傻”有时 也是一种智慧,掩饰自己的某些才能不失为一种自保之策。然而人也不是越无用越好,一个有才能之人,不能把自己的才华 过分掩饰,而真正的无才之人就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素养。因为 不材之人往往被社会压榨被世人嘲笑,对社会地位及生活是、质量产 生不利影响。由此观之,处于材不材之间能使身心获得较大程度的自由,并且 较好的保全自己。二、此观点对于现实的消极意义及不合理之处第一,对于“材”与“不材”的划定不明确,庄子提出“处乎材 与不材”,但却没有对其进行明确定义。“材”与“不材”之间有许 多不同选择,而怎样又是“不材”呢?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这个程度 又如何去把握呢?其实,没有几个人
5、能明确做到“材”与“不材”之 间吧。第二,这种观点有不合理之处,不可行之处。我们知道庄子提出 “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主张,但庄子自身呢?他提倡清静无为,认 为“木秀于林而风必摧之”,但他又发扬了自己的思想致力于思想的 探索与思考,并写出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极高的文字,庄子流传 至今,难道他就做到“材与不材之间”了吗?这个先秦诸子中的大文 学家、思想家以其自身为“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主张提供反例。其 实,由此,我们可以感到,人情冷暖,世故风情,纷繁社会,哪会那 么容易洞悉明察,哪会那么容易拿捏好这个分寸? “材与不材之间“或 许只是人们去追求,去向往的一种理想状态罢了。第三、这种观点不利于长远发展
6、。不得不承认,这种心态是一种 消极、自闭、遁世的人生价值取向。试想,如果大家,有为有才识之 人都选择“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人生目标与价值定位,那么,每个 人,我们的集体,整个社会,还怎样去发展进步呢?如果有才能之人 都想方设法地掩饰自己的才干,而不是贡献智慧,那社会发展的止步 与停滞一定会成为一种必然。由此可见,这种观点的消极意义,尤为宏观上的弊端是十分明显 的。除理论自身的不完善外,它对我们的整体发展都是有较大危害的。三、对这种观点的看待与反思每种观点都会有其积极意义和漏洞与弊端,对于“人应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的观点,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待。首先,在适当的时间,适 当的地点,适当的机会,对适当的人
7、,以这种主张指导自己的行为, 对自身会有一种保护与缓冲作用,是一种明智的为人处事之道。再者,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大可不必以这种观点为宗旨。人类社会需要不断 发展,我们每个人也需要不断进步,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观点就显得 消沉了。而且,我认为,如果一个社会会奉这种主张为理念的话,那这个 社会也太阴暗太可悲了。如果主流观点为“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话, 说明人们不能,更多的是不敢或不愿尽自己全部才能,这显示一个社 会的非常态,甚至是病态。我们不妨从对这种观点的思考出发,审视 社会,或许,我们应更加致力于对民主的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改良 整个社会风气与氛围,让所有人都愿意培养自己的能力,并倾尽自身 才干致力于社会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社会与文明才可一步步向前发 展并不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