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板形讲义(杨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7438543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86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轧钢板形讲义(杨荃)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轧钢板形讲义(杨荃)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轧钢板形讲义(杨荃)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轧钢板形讲义(杨荃)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轧钢板形讲义(杨荃)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轧钢板形讲义(杨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轧钢板形讲义(杨荃)(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宽带钢生产线板形质量控制理论和应用杨荃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5.08.16主要内容1、板形理论的基础知识2、轧件变形和辗系变形理论3、轧后带钢的屈曲失稳理论4、轧辗磨损及热膨胀理论5、部分板形测量仪表的原理6、层流冷却对板形的影响7、基于板形控制的轧机选型8、板形控制系统的应用9、板形控制模型的参数分析10、变凸度辗形的相关技术思考题1、如果我负责新建轧机的技术工作,我将在机型、辗形、工艺和控制诸方面注重哪些技术要点?2、如果我负责轧机生产线的技术工作(工艺、设备、电气、质检等专业),我应该把握 板形质量的哪些重要环节?3、如果我负责某条生产线的技术工作(热轧、酸洗、冷轧、

2、热处理、涂镀层等专业)我如何考虑前后工序的配合来保证板形质量?1板形理论的基础知识板带材做为基础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国民经济发展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现代化工业部门如建筑、能源、交通、汽车、电 子、机械、石油、化工、轻工等行业的飞速发展,不仅对板带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且对其内在性能 质量、外部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诸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 使得板带的横向和纵向厚度精度越来越高,也推动着轧机机型和板形控制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对于热 轧、冷轧板的尺寸精度问题,有相对成熟的专门研究方法和解决手段。

3、对于板形问题,无论是研究领域 或技术应用领域的工作,都具有更大的难度。有关板形的基础知识是解决板形问题所必需掌握的。1.1 板形的概念板形(Shape)所含的内涵很广泛,从外观表征来看,包括带钢整体形状(横向、纵向)以及局部缺 陷;从表现形式看,有明显板形及潜在板形之分。板带的横截面轮廓(Profile)和平坦度(Flatness)是目前用以描述板形的两个重要方面。横截面外 形反映的是带钢沿板宽方向的几何外形,而平坦度反映的是带钢沿长度方向的平坦形状。这两方面的指 标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共同决定了带钢的板形质量,是板形控制中必须兼顾的两个方面。图1.1板带的横截面轮廓1.1.1 横截面轮廓横截

4、面外形的主要指标有凸度(Crown)、边部减薄(Edge Drop)和楔形(Wedge)。1.1.1.1 凸度凸度Ch是反映带钢横截面外形最主要的指标,是指带钢中部标志点厚度hc与两侧标志点heo和hed平均厚度之差:Ch = hc-(heo + hed)/2( 1-1 )式中Ch-带钢凸度; hc-带钢中点厚度; heo-带钢操作侧标志点厚度; hed-带钢传动侧标志点厚度。标志点位置e1 一般取为25mm或是40mm,也有文献介绍为 50-100mm或0.05Bw, Bw为带钢板宽。 各符号意义如图1.1所示。1.1.1.2 边部减薄边部减薄是指带钢边部标志点厚度与带钢边缘厚度之差:(1-

5、2)(1-3)Eo = h eo- heo,Ed = h ed- hed式中Eo -带钢操作侧边部减薄;Ed -带钢传动侧边部减薄;heo-带钢操作侧边缘厚度;hed-带钢传动侧边缘厚度。边缘厚度位置e2一般取为5mm,也有文献介绍为 2-3mm。1.1.1.3 楔形楔形Wh是指带钢操作侧与传动侧边部标志点厚度之差:Wh = h eo - h ed( 1-4 )式中Wh-带钢楔形度。1.1.1.4 比例凸度比例凸度Cp是指带钢凸度与厚度之比:Cp=Ch/hc*100%( 1-5)式中Cp-带钢比例凸度。1.1.2 平坦度带钢平坦度是指带钢中部纤维长度与边部纤维长度的相对延伸差。带钢产生平坦度缺

6、陷的内在原因 是带钢沿宽度方向各纤维的延伸存在差异,导致这种纤维延伸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轧制过程中 带钢通过轧机辐缝时,沿宽度方向各点的压下率不均所致。当这种纤维的不均匀延伸积累到一定程度, 超过了某一阈值,就会产生表观可见的浪形。平坦度的表示方法有很多,如波高法、波浪度法、纤维相对长度差法、残余应力法、矢量法等。连轧过程中,带钢一般会被施以一定的张力,使得这种由于纤维延伸差而产生的带钢表面翘曲程度 会被消弱甚至完全消除,但这并不意味着带钢不存在板形缺陷。它会随着带钢张力在后部工序的卸载而 显现出来,形成各种各样的板形缺陷。因此仅凭直观的观察是不足以对带钢的板形质量做出准确判别的。 由此

7、出现了诸多原理不同、形式各异的板形检测仪器,如张力分布式板形仪、平坦度仪等。它们被安设 在轧机的适当位置,在轧制过程中对带钢进行实时的板形质量监测,以利于操作人员根据需要调节板形,或是指导板形自动调节机构进行工作。1.1.2.1 带钢的波浪高度和波浪度带钢的波浪度表示为:dw = Rw/Lw*100%(1-6)式中dw-带钢波浪度;Rw-带钢波浪高度;Lw-带钢波浪长度。1.1.2.2 带钢的平坦度(延伸率差)带钢的延伸率差表示为:% = % w2 /4*10 5 (I-Unit )(1-7)式中如-带钢的平坦度(延伸率差)。#图1.2带钢的平坦度承载辐缝轧件残力应力理论分布板形仪显示应力分布

8、单侧边浪双侧边浪中浪四分之一浪边中复合浪生成浪形图1.3带钢的应力分布F2图1.4带钢板形的平坦度死区200000000 3 2 1 1 2 3 4 5 Qorh a 9 =0-551.1.2.3 带钢的张力分布带钢的张力分布可以回归为多项式形式:t (x) = A o+A ix+A 2X2+A4X4 +(1-8)式中t (x)-带钢横向张力分布;Ao -带钢横向张力分布平均值;Ai-带钢横向张力分布的线性不对称分量;A2 -带钢横向张力分布的二次对称分量;A4 -带钢横向张力分布的四次对称分量。有时用车比雪夫正交多项式表示:t (x) = C0+C1X+C2 (2x2-1 ) +C 4 (8

9、x4-8 X2+1 )(1-9)式中Co-带钢横向张力分布平均值;C1-带钢横向张力分布的线性车比雪夫系数;C2 -带钢横向张力分布的二次车比雪夫系数;C4 -带钢横向张力分布的四次车比雪夫系数。1.1.3 凸度与平坦度的转化及板形良好判据作为衡量带钢板形的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凸度与平坦度不是孤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 转化,共同决定了带钢的板形质量。带钢平坦度良好的必要条件是带钢在轧制前后比例凸度保持恒定:(Cin/Cout) /(h in/hout)=1.0(1-10)式中hin-入口厚度;hout-出口厚度;Cin-入口凸度;Cout-出口凸度。需要指出的是,式(1-10)是在不考

10、虑带钢横向金属流动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在热轧生产中尤其是 粗轧及精轧机组的上游机架,带钢厚度大,金属在轧制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横向流动。因此比例凸度可以 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平坦度也可以保持良好。通常用Shohet判别式表示如下:-3 K S水时,将出现中浪;当S -3K时,将出现边浪;当8满足式(1-11)时,将不会出现外观可见的浪形。如图 1.4所示。1.2 板形控制的基本理论板形控制的基本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的理论体系,即: 轧件三维弹塑性变形理论。 辐系变形理论(弹性变形、热变形和磨损变形)。 轧后带钢失稳理论。根据这三个方面的理论和实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轧件

11、弹塑性三维变形为辐系弹性变形模型提供轧制压力的横向分布,同时为带钢失稳判别模型提供前张力的横向分布,辐系变形模型为轧件变形模型提供有载辐缝横向分布。三者关系如图1.5所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构成板形理论体系的三个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辐系弹性变形模 型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至今日已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无论从计算精度及计算效率方面均可满足 工程应用的要求;由于轧件变形特性的高度非线性,轧件的弹塑性变形计算较辐系的弹性变形计算复杂板形基础理论体系的构成得多,虽然借助有限元法方法也能获得较好的计算精度,但计算量大,计算时间过长,不具有工程应用 价值;相对来说,对于轧后带钢失稳判别模型的

12、研究较少。2轧件变形和辐系变形理论2.1 方法综述板带在轧制过程中三维弹塑性变形的求解是板形控制研究中的难点之一,有限元是目前广泛采用的 计算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提高计算精度与降低计算成本、提高计算效率之间始终存在矛盾。出于对 计算量的考虑,目前对于轧辐的弹性变形以及轧件的弹塑性变形计算大多都是作为两个独立的模型分别 求解,而对于模型之间彼此的联系涉及甚少。这固然能获得满意的计算精度,但如前所述,三个模型是 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模型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任何一个模型的求解都是建立在其它模型计算结果的基 础上,脱离其它模型而单纯求解某个模型显然有悖于客观事实,在理论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目前常用 的

13、一种变通的方法是对一些模型计算所需的未知变量如轧制力沿轧辐轴向的分布、有载辐缝横向分布等 采取假设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理论计算表明,对于不同的假设情况,其计算结果会有很大承载辐缝形状图2.1轧制力分布对承载辐缝的影响的差别。图2.1所示为轧制力大小相同但分布形态不同的三种情况所对应的承载辐缝形状。图中Ap为轧制力分布系数,表示轧制力分布的中点值与平均值之比。由图可见,当 Ap值由0.9增至1.1时,辐缝凸 度由48.8 增至78.1岬变化幅度高达 60%。如果将轧辐、轧件合成一个模型进行计算,这种方法构建的模型规模大、计算复杂,导致计算量巨 大,计算时间过长,可提供离线分析参考。为了

14、提高板形控制模型的工程化和计算效率,可以采用变通 的处理方法。根据大量有限元的计算工况,提取轧制过程中轧制力的横向分布规律,以一个等效分布系 数来反映轧制力的分布规律。以此取代复杂的轧件三维弹塑性变形计算,并将其和辐系的弹性变形计算 模型结合进行迭代计算。由此避开了对未知量的过分假设,实现了两个模型的有机结合。z图2.2变形区单元体z早期的轧制理论建立在平面应变假设基础之上。1925年,Von Karman根据轧制变形区力学平衡条件,忽略轧件的宽展量,建立了求解平面变形的平衡方程式;1943年,Orow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轧件不均匀变形理论,导出了 Orown单位压力平衡微分方程式。这两个平衡式创立了早期轧制理论的力学模型, 同时也对各种现代轧制理论模型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55年,Alexander首次将滑移线理论应用到热轧板带轧制的求解中,Ford、Crane对其进行了简化,使其应用范围得以扩大。由于板带轧制过程的边 界条件不易处理,并且引入假设条件过多也降低了求解精度,因此滑移线理论仅适用于理想刚塑性的平 面应变和轴对称问题,适于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