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5732576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布鲁氏菌病防治培训材料第一章概述一、布鲁氏菌病发展简史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以下简称布氏菌)弓I 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一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 乙类传染病。二、布病流行现状布病的主要储存宿主是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因此,其地理分布与家畜密切相关, 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报告有人、畜布病疫情的约有170个。三、布病造成的损失布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因此其造成的危害是双重的。以羊为主要传染源的国家和地区, 人的感染发病情况较为严重;以牛为主要传染源的国家和地区测对畜牧业危害较重,而人 的

2、发病相对较轻。人患布病常因误诊误治而转为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给患者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痛 苦,并导致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家畜患布病后常出现流产、不孕、空怀、繁殖成活率降低,还造成使役能力及皮、毛、 乳、肉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因此,布病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乃至内外贸易。全世界每年 因人畜间布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估计可达数十亿美元。四、布病防治管理机构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布病防治工作主要由兽医部门承担。在我国,人间布病防治工作由卫 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负责组织实施;畜间布病防治工作由农业部兽医局负责组织实施。第二章布鲁氏菌病病原学1887-1966年Bruce等人先后发现了布鲁

3、氏菌属的羊种、牛种、猪种、绵羊副睾种、 沙林鼠种和犬种菌。198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布鲁氏菌病专 家委员会第六次公报公布了新的布氏菌分类表,将布氏菌分为羊种(1-3型 牛种(1-7、 9型猪种(1-5型X绵羊附睾种、犬种及沙林鼠种6个种19个生物型。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宽约0.30.6pm,长约0.6 1.5pm。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镜检时多呈单个排列,少见成对、短链状或成串排 列。布氏菌可被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该菌属对营养要求 较高,需要各种氨基酸、硫胺素、烟酰胺、生物素、镁、铁、钙等各种离子。

4、有些菌种(如 绵羊副睾种)需在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才可生长。布鲁氏菌生长缓慢,初代分离一般需430天。其最适pH为7.2,最适生长温度371, 绵羊副睾种和牛种菌的某些生物型需在严格的CO2 ( 5-10%)环境下才可生长。布氏菌对 糖类发酵不明显,产酸不产气,过氧化氢酶、尿素酶阳性,甲基红、V-P反应阴性,不产 生吲哚,不液化明胶,硝酸盐还原阳性。该菌在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对低温和干燥都有很强 的抵抗力,在土壤、水、粪、尿、畜舍、皮毛中可生存数天4、5个月,在鲜牛乳中甚至 长达18个月。布氏菌对热、各种常用消毒剂、紫外线和各种射线都很敏感,对各种抗生素 和化学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不同种的布鲁

5、氏菌有其一定的寄生宿主,比如羊种菌多寄 生在羊只,牛种菌多寄生于牛。但也常发现有宿主转移现象,宿主转移和经不规则治疗的病 人体内分离的布鲁氏菌往往发生变异。布鲁氏菌的致病力强,主要与各种酶类及菌体崩解后 释放出来的内毒素有关。它们作用于宿主后,可引起传染一变态反应性炎症。不同种型不 同菌株间致病力有很大差异,一般羊种菌致病力最强,猪种菌次之,但牛种菌的某些生物型 的某些菌株甚至有和羊种菌相似的致病力。目前除绵羊副睾种和沙林鼠种尚未发现使人感染 发病的迹象外,其余四种布氏菌均能导致人类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第三章流行病学一、贮存宿主及传染源已知有六十多种动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驯化动物)可以作

6、为布鲁氏菌的贮存宿 主。然而,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各种饲养动物:羊(山、绵羊)牛、猪既是动物布病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在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鹿、犬等其它家畜为次要传染源。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都是敏感的实验动物, 也可以作为传染源。包括河南省在内的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局部地区牛为主要传染源,而 南方的广东、广西主要传染源为猪。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布病患者可以从乳汁、脓汁、尿液、阴道分泌物等排出布氏菌已 在细菌学上得到证实国外也报道了一些人感染人的实例如护理病人或通过性关系而感染。 然而,在我国经对大量布病病例的调查分析

7、,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通过病人而传染引起 的病例,以及病人家庭和医院内交叉感染的病例。因此,人做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就人类 布病而言,因动物传染发病是多见的、固有的,而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是罕见的。二、传播途径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布氏菌可以通过粘膜、眼结膜及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 某些毒力强的羊种布氏菌可以通过微小伤痕或完整皮肤侵入人体。通过此途径感染的常见于 与病畜密切接触的畜牧兽医、饲养放牧人员、布病专业工作者以及畜产品加工企业的职业人 群等。因此,我国及有些国家或地区将布病定为职业病。经消化道传播:布氏菌通过人们进食和饮水,经口腔、食管粘膜进入机体。如饮用被污染的水源食用 患布病动物的乳

8、、肉或其他被污染的食品,特别是生食或未煮透食用、污染的手拿吃食物。 在布病实验室中喝水、吃东西也很容易感染布病。经呼吸道传播: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毛屑是招致布病的又一重要途径。常见于皮毛加工企 业和布病实验研究过程中。三人群易感性和抵抗力不分年龄、性别、种族,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感染发病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 布 氏菌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病,经过一定病程也可以产生一定的免疫。对再感染 有一定抵抗。患病后所获得的免疫是不牢固的,免疫力是有限的,持续时间约12年。由 此可见,布氏菌感染后所获得的免疫是很相对的,在疫区经常见到反复感染的病人。这表明,病后的机体对布氏菌仍然是敏感的。

9、在疫区,接受过布氏菌苗接种的人群中, 仍然有5%10%的接种者受布氏菌感染发病;在实验动物中亦证明,在接受过布氏菌苗 免疫动物中受攻击后有10%30%发生感染。免疫一年后,绝大部分机体可再感染布氏菌。 这些资料说明,在经过感染或菌苗免疫的机体对布氏菌仍然易感。四流行因素自然因素:布病的发生和流行,和气候关系非常密切。旱涝灾害、暴风雪、寒流、酷 暑等均可导致人畜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发病。在我国北方牧区,暴风雪造成牧草短缺,不 仅牲畜患病增多,而且由于畜群被暴风驱使,顺风迁徙,造成疫源地的扩散。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在布病的流行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年未实行国境卫生检疫,输入了

10、传染源,是我国布病流行的重要起因。上世纪初期,外国殖民者从欧洲带进奶羊、奶牛、盘克猪等家畜,混有病畜,使我国部分养殖业地区 成为布病疫源地。2、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低下,卫生状况不佳,卫生知识缺乏。如有些地方人、畜混 居,共用水源;有的人剥食流产、病死羔、犊肉,饮生奶;有的人在接触病畜、流产胎儿或 从事其它危险操作时,不注意防护;不讲究卫生,不洗手进食、饮水等。以上因素均导致布 病罹患率增加。3、传染源输入及流动失控。跨省、市、县的牲畜交易频繁,由于相应的检疫措施未能 很好落实,大量未经检疫的各类牲畜随意流动,其中包括一定数量的布病病畜,致使布病得 以在大范围、远距离传播。河南省西部、西北部和

11、北部地区此种情况较多见。4、牲畜管理及饲养方式改变,对畜群作分群、合群等组合变动,造成感染扩散。5、消费水平提高,集市贸易活跃,皮、毛、乳、肉等畜产品大量上市,如布病检疫工 作跟不上,易导致感染发病。6、易感人群、畜群数量增加或免疫力降低,如非疫区人员进入疫区务工、经商、旅游, 部队换防,职业人群中青年人群增加,以及战争和灾荒等情形迫使居民和畜群流动,如未采 取有效的免疫保护措施,则容易发生流行。7、各级政府对布病防治工作是否重视,卫生、畜牧、商务等部门是否协调和沟通,对 布病防制工作的经费投入,专业人员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宣传工作力度,群众布病防制知 识掌握程度,畜间检疫工作能否正常开展,传

12、染源能否及时淘汰。畜间免疫质量能否保证, 都对布病的流行有着重要的影响。五. 流行特征1、人群分布:人对布病普遍易感,感染发病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而从本质上讲没有年龄、性别、种族等差异。某些职业或某 个年龄段等感染发病较高主要与接触机会多有关。河南省现阶段病人以农村男性青壮年为主,多在饲养放牧、处理流产羔、屠宰病畜等情况下感染。2、时间分布: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流行没有周期性。在羊种布病流行区有明显 的季节性高峰,我国北方羊群布病性流产高峰在春季的2-4月,人间发病高峰在4-6月。 某些地区夏季剪羊毛和奶食多,也会出现小的发病高峰。据河南省统计,由于春节前后羊只 屠宰和消费量较大,也可导致

13、发病增多。猪种和牛种菌布病流行区的发病季节不明显。3、地区分布:一般情况下,牧区感染率高于农区,农村高于城镇。形成这种差别的主 要原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牲畜(传染源)数量以及人们的接触机会有关。牧区牲畜 多,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生活资料,人与之接触频繁,因此感染机会多;农区或半农半牧区 以农业生产为主,牲畜数量相对较少,感染机会也相应减少;而城市布病多发生在皮毛乳肉 加工行业,或因食用布氏菌污染的乳、肉制品感染。我国布病疫情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的广大地区,羊种菌占绝对优势。此外, 南方的广东、广西两省,以猪种菌流行为主。地处中原的河南省,是以羊种菌流行为主的我 国布病重点疫区,其中豫

14、西、豫西北、豫北分布较广泛,疫情多较重,中部和豫西南的局部 地区也有集中分布,其它地区则为散在发生。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三门峡、洛阳、郑州、 安阳、焦作、鹤壁、南阳、平顶山、驻马店等省辖市布病疫情较为活跃。此外,1987年该 省曾在南部信阳市罗山县,由家犬体内分离出犬种布氏菌,但未发现感染人的迹象。第四章监测一、布氏菌病监测概述(一)概念:是指长期、连续和系统地收集布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 分析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二)目的:掌握布病疫情动态、流行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为预测布病流行趋 势、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三)监测组织

15、:布病监测工作应在各级卫生、农业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由各级疾病预 防控制和兽医防治机构组织实施。(四)监测点的选定:选定监测点时应考虑的因素有:布病疫情的严重程度,布病流行优势菌种型的分布, 自然宿主种类和分布,布病疫区的地理分布,防治技术力量和工作基础等。根据以上原则, 目前我国共在黑龙江、河南等省(自治区)设立了 21个国家级布病监测点,卫生部已出台了 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二、监测内容和方法:(一)常规监测:1、人间疫情发现和报告2、暴发疫情监测(二)监测点监测1、 基本资料收集一般情况调查:包括人口资料、自然地理、气象、监测点性质、居民生活 条件、卫生习惯、对布病防治知识了解程

16、度、职业人群对布病的个人防护情况、畜牧业概 况等。回顾性调查:包括病史追溯、人间疫情、畜间疫情、人和家畜布病防治情况等。2、 现场监测人间疫情监测:各监测点除按全国常规疫情监测工作要求开展人间疫情监测工作外, 应加强主动搜索,以便早期发现疫情。同时,对所报告病例应进行个案调查。三、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一)数据收集包括布病疫情法定报告信息、布病病例个案信息、一般情况调查资料、本底调查资料、 布病实验室监测信息、暴发调查总结报告等。(二)资料分析1、发病情况:根据发病数、发病率分析各地的发病趋势。2、病例分布情况:从时间、地区、人群分布分析布病的发病特点。3、重点人群感染状况。4、菌株分离数和分离率。5、流行因素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