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化学实验的教学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56931835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化学实验的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新课程化学实验的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新课程化学实验的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新课程化学实验的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化学实验的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化学实验的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程化学实验的教学平和一中 叶文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实验方面的最大变化是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界限,设计了随堂实验56个,安排了29个活动与探究,同时列出了10个学生在家里容易完成的家庭小实验。通过三方面实验教学,特别是活动与探究,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可以说再多的实验对化学的学习都不为过。下面谈谈本人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一、注重教材中对比实验的教学。教材中为了说明问题,设计了许多对比实验(即控制变量的实验),通过对比实验(含空白实验),学生容易从直观的现象获得感性认识,从而理性得出结论。挖掘教材这部分内容有案例

2、A:探究CO2与H2O反应产生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不是CO2或H2O使之变红。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由、石蕊不变红,说明CO2或H2O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也排除Cl的可能);由石蕊变红,说明是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均为对比实验);由石蕊试液变红,对比说明确实产生了酸,即H2CO3使石蕊试液变红。这样设计与教材纸花变色相吻合,学生对该难点迎刃而解,效果很好。案例B: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可这样设计:由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对比说明燃烧与可燃物的着火点(温度)有关。由热水中白磷不燃烧,对比说明燃烧还与O2有关。由通入O2后,白磷燃烧(水中发出火光),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要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3、和O2同时俱备。这样的对比实验并不难做,只需准备一个烧杯,做完后,只要再加入小粒白磷,最后通入O2即可(由双氧水制备较方便)。上述即控制变量的教学:图控制可燃物;图控制O2;图同时俱备,从而对比得出燃烧的条件。教材中有关对比方法的教学还有:铁生锈条件对比;溶解度概念四要素对比;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比;铜生锈条件对比等。教学中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可在总复习时运用对比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如:CuSO4溶液显蓝色,其中含有Cu2+、SO42、H2O,哪种粒子显蓝色呢?可通过水,稀硫酸均无色作对比,得出是Cu2+显蓝色;NaOH溶液和稀HCl中和反应无现象,如何证实它们确实发生反应呢?可通过对比实验说明:取两

4、支试管,分别加入NaOH溶液,第一支加入CuSO4溶液出现蓝色沉淀做为对比,第二支先加入足量稀HCl,再加入CuSO4溶液,没有出现蓝色沉淀,说明NaOH确实与稀HCl发生了反应。或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稀HCl,第一支加Na2CO3溶液,有气泡产生作为对比,第二支试管中先加入足量NaOH溶液,再加入Na2CO溶液,无气泡产生,说明稀HCl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另外,在进行H2、O2、CO2制备复习时,可以从药品、原理、装置、收集、检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列表对比;讲授碱、盐性质时,抓住酸的五点性质进行对比。对比方法的充分运用对于学生突破难点,掌握化学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拓展教材中探究

5、性实验的教学。科学探究做为新课标的一级主题提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掘教材所设计的实验,展开这些素材,需要教师的引导。我在教学和复习“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从以下几个角度作了全面梳理:A、点燃前:观察蜡烛的形状、颜色、组成并嗅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说明硬度小)投入水中,浮于水面(说明密度小于水)。B、点燃时:1、观察到烛芯燃烧,几秒后逐渐变暗,同时烛芯周围石蜡熔化,随后又亮起来(说明石蜡熔点低于着火点);2、观察火焰:发光发热,火焰上部较亮黄,烛芯周围较暗红。用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火焰中,1秒后取出,有两处出现黑斑(图a)(说明外焰温度最高);3、取一个新的蒸发皿靠

6、近火焰上方,片刻变黑,手触摸,有滑腻感,说明黑色颗粒是炭黑(说明蜡烛中含C元素,也说明不完全燃烧产生炭黑);4、燃烧后产生什么物质呢?取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几秒后看到内壁有水雾,说明产生了H2O(气),(推理说明蜡烛含H元素)。另取一个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一会儿看到内壁出现白色的物质,说明产生CO2(推理说明蜡烛含C元素);5、将一个短颈三角漏斗罩在外焰正上方,用一燃着木条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焰熄灭(图b),说明产生的CO2不支持燃烧;将正罩火焰的三角漏斗倾斜45度,并靠近焰心,再将燃着的木条靠近漏斗截口处,产生黄色火焰(图c),这是由于所含的蜡烛蒸气引出而被点燃(黄

7、色因玻璃成份所致)。6、在燃着的蜡烛烛芯周围分别放入约0.5g味精、白糖、食盐,有何变化?教学时取4支蜡烛试验:第一支正常点燃,第二支放味精,第三支放白糖,第四支放食盐,一段时间后发现烛芯周围的味精、白糖烧焦变黑,特别是味精火势较暗,易吹灭。而加食盐的蜡烛最稳定,不易吹灭,且附着食盐后,不易“流泪”,并且与第一支相比较,燃烧时间约延长一倍。通过实验和引导,同学们得出了初步结论,也提出了许多疑问:为什么味精、白糖易熔化烧焦(这正是有机物的特点)?为什么食盐不易熔化且火焰稳定?多少质量食盐效果最好?这样做是否存在误差,怎样克服?实验结果对蜡烛生产有何实际意义?其他盐类是否也有类似效果等等。同学们带

8、着问题,回家后都积极投入实验,当然有的问题不一定会得到满意的解释,但由此引发了同学们对化学探究兴趣的倍增,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提高了科学素养。C、熄灭蜡烛:怎样用不同原理的方法使一根燃着的蜡烛熄灭?学生们回答主要有吹灭扇子扇洒水扣上大烧杯将蜡烛芯捻灭剪去烛芯将蜡烛放入烧杯中再倒入CO2。这时加以归纳分类:属于降低可燃物温度;属于隔绝O2;属于除去可燃物;为CO2不支持燃烧所致,通过讨论,同学们对灭火的原理印象深刻。D、蜡烛熄灭后:吹灭蜡烛,可以看到一缕白烟,迅速用燃着的火柴靠近,白烟又被重新点燃,它是什么物质?同学们猜想可能是H2O(气)、CO2、CO及石蜡蒸气,这时联系物质的性质引导否定了

9、H2O(气)、CO2及CO(无色),哪么究竟是否为石蜡蒸气?必须通过实验加以证实,怎样做?可用上述B部分中第5的图b、c进行验证,也可以取长玻璃管(中间用湿面巾纸包着)一端插入火焰另一端用燃着的木条靠近,可以看到能被点燃,且玻璃管中间有白色固体物质凝固,说明它为石蜡蒸气(当然也可能含少量CO)。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意犹未尽,兴趣倍增,又提出了许多问题,如:长、短两支点燃的蜡烛扣上大烧杯,哪支先熄灭?蜡烛燃烧时间与颜色、烛芯材料是否有关?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如何验证?蜡烛为什么要有烛芯,它起什么作用?蜡烛的化学式怎样写?三、指导家庭小实验的教学:家庭小实验是学生课堂教学的延伸,通过课堂理论的学习

10、,带着探究目的进行的课外活动,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有着现实作用。教材列举了自制类如净水器、明矾晶体的生成、汽水、叶脉书签、炭黑。试验类,如:“1+12”,石墨导电,餐具洗涤,保鲜膜功能及回火淬火等。教学中把握以下几点:1、提供几种主要药品如明矾、氢氧化钠、活性炭、柠檬酸等给特别兴趣的同学,其他物品自行收集。2、要求学生在家里建立一个小小实验角,寻找化学仪器替代品,如:玻璃杯、一次性纸杯代替烧杯(不加热);筷子代替玻璃棒;棉花、纱布、面巾纸代替滤纸;吸管代替导管;橡皮擦(泥)代替橡皮塞;墨水瓶代替酒精灯座鞋带代替灯芯;眼药瓶代替滴管;而点滴板可取用西瓜霜含片的塑料板;注射器

11、代替滴管、量筒和分液漏斗。化学药品的替代品也各得其所,如衬衫、饼干中的干燥剂CaO或铁粉;从废电池中回收锌皮,MnO2及碳棒;有药用双氧水酒精;有自制的指示剂;有收集的废铜丝、铝线、各种纤维布料;还有食用Na2CO3、NaHCO3等。3、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布置,当教学需要时,学生将制作的装置带到课堂展示,同学们相互比较对方的设计,如自制净水器、自制汽水等,还有个别学生将明矾晶体的长大过程用数码相机拍照下来。教材中铁的生锈条件探究,各班指定科代表在家里准备好装置(提供4支试管)用胶布粘贴在教室墙壁上,同学们约在二周时间段观察生锈过程,授课时便能很自然地得出生锈的条件。4、教学时及时调整,增加一些易成功的小实验,如鉴别洗衣粉和面碱;检验白 糖是否饱和以及加入白糖晶体所发生的变化;制取CuSO4晶体;鉴别酱油和黑醋;利用干电池及其炭棒,测定厨房中溶液的导电性;观察洗涤剂对油污的乳化和洁厕净对瓷砖去污差别;制作雨水收集器并用自制指示剂(或购买的PH试纸)测PH等。化学这门珊珊来迟的学科对同学们来说是非常新鲜的,奇妙的化学现象,极大的引起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引起了同学们对周围生活现象的思考,再通过老师的重视、发掘和引导,同学们一定能更深入的了解化学,以极大的兴趣学好这门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