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黄冈市高一上学期元月期末调考语文试卷

上传人:大** 文档编号:456401186 上传时间:2024-04-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黄冈市高一上学期元月期末调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黄冈市高一上学期元月期末调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黄冈市高一上学期元月期末调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黄冈市高一上学期元月期末调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黄冈市高一上学期元月期末调考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黄冈市高一上学期元月期末调考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黄冈市高一上学期元月期末调考语文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市州黄冈市高一上学期元月期末调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魏晋诗歌是中国诗歌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阅读欣赏魏晋诗歌,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我”字入诗的现象。从指向上来看,含“我”的魏晋诗歌除了少数指诗人之外的他人他物外,多数均指诗人自我,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类诗歌。 魏晋诗歌“我”字入诗是较为明显的现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字作为诗人寄托个体情感的重要对象,关乎诗歌主旨以及情感的传达,在魏晋诗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诗歌内部发展来看,“我”字入诗,于先秦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已多有所见,汉乐府中的“我”字亦是屡见不鲜,东汉

2、无名氏所作古诗十九首中同样也有“我”字的使用。魏晋诗歌汲取前人这一作诗传统,在诗歌中使用了“我”字。 魏晋诗歌中的涉及“我”诗句,有一些是对诗经诗句的引用或化用,诗人借此表现魏晋时代主题下文人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诉求。魏晋诗歌之“我”受诗经影响,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爱用诗经成句,如曹操短歌行“我有嘉宾”取自小雅鹿鸣。二是化用诗经诗句,如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我行水已久”,化用小雅六月“我行水久”。 尽管从建安到东晋,诗风是变化的,但在“我”字入诗这一点上的确是有共性的,这一共性与始于诗经的中国古代诗歌传统有关。中国古代诗歌的主体是抒情诗,情感抒发是作诗的目的。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

3、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数于言。”诗歌抒发的是诗人主体的情感,而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我”,无疑是诗人主体情感抒发最直接、最明显的指称。以“我”入诗写作诗歌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魏晋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发展阶段,自然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一传统。 魏晋时期,“人的觉醒”成为一种思潮,它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情感诉求。而以“我”字入诗,适合直抒胸臆,适合表现强烈归结于自我的主体情感,彰显主体意识之“我”,契合魏晋诗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现实需求。比如魏晋的羁旅行役诗,诗人们以“我”入诗,清晰表达了个人的主张与情感。魏晋诗人生当乱世,多有因不同原因而背井其乡者。行旅之“我”在艰难乱世寻求立足之道

4、,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之间注入深沉忧思。大致说来有:羁旅而处家国百姓世界中的“我”,羁旅而处人世情感世界中的“我”,羁旅而处个体精神世界中的“我”。家国百姓境界中的“我”多是曹魏诗人写作的,个体精神世界中的“我”多是两晋尤其是东晋诗人写作的。这与曹魏到东晋思想发展的进程是一致的。 从汉语语言发展情况来看,“我”“余(予)”“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最早可追溯到甲骨文,在尚书诗经等先秦文献中使用较为普遍。“朕”因作为帝王专称而退出第一人称代词的原因众所周知。“余(予)”的萎缩。“我”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洪波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谦敬这一语义功能的不同,“我”由于没有“余(予)”“朕”那样的语义功能(“余”表

5、谦卑,“朕”表尊敬),在使用上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生命力强大,所以一直沿用下来,朱庆之认为,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都退出口语这一重要变化,最晚在东汉时期已经结束。 可以判断,“我”在魏晋时期应是存在且广泛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魏晋诗人欲以第一人称代词在诗歌中抒写个人情志,“我”无疑是最佳且最现实的选择。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魏晋时代,诗歌中使用“我”更能突出抒情主体的内心世界,因为它广泛存在且在使用上没有谦卑与尊敬的语义功能。所以,魏晋诗歌以“我”入诗也是汉语语言自身发展的一个选择。 基于上述原因,魏晋诗歌大量使用“我”字就成为了必然。 (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3日11版连晓雨、张明

6、魏晋诗歌中的“我”字何以如此之多,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诗歌中存在大量“我”字入诗的现象,“我”字是诗人寄托个体情感的重要对象。在魏晋诗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先秦诗歌、汉乐府及古诗十九首中都有“我”字的使用,魏晋诗人汲取前人的这一作诗传统,在诗歌中使用“我”字。C语言总在发展变化,洪波认为,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都退出口语这一重要变化,最晚在东汉时期已经结束。D“我”字在使用上没有谦卑与尊敬的语义功能,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魏晋时代,诗歌中使用“我”更能突出抒情主体的内心世界。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诗人的

7、诗歌创作受到诗经的影响,这可以从以“我”入诗的魏晋诗歌对诗经具体诗篇的袭用与化用看出。B以“我”入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从建安到东晋,诗风是变化的,但在“我”字入诗这一点上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这一传统。C以“我”字入诗,契合魏晋诗人自我意识发展的现实需求。他们生当乱世,却努力寻求立足之道,在国家命运与个人境遇之间注入深沉忧思。D从曹魏到东晋,由于诗人创作时自我意识和情感诉求不断加强,羁旅行役诗中的“我”有从家国百姓境界向个体精神世界转变的倾向。3下列选项中,所列魏晋时著名诗人诗作中的诗句中都有“我”字,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嵇康四言诗十一首其三“藻泛兰池,和声激朗

8、。操缦清商,游心大象。倾昧修身,惠音遗响。钟期不存,我志谁赏”。B陶渊明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索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C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D谢灵运游南亭“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逝将侯秋水,息景堰旧崖。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4请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魏晋诗歌大量使用了“我”字,请根据文本概括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外婆的手纹李汉荣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

9、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想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 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

10、的。 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在我的童年,穿新衣是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 精心 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

11、”缝补着生活。 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 落 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过,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

12、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 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 密密 的手纹,是她 密密 的心情。 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

13、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还有的让女儿用。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 过时 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 过时 了。 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思苦中,沉

14、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和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我看见天空上,水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6 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心”表现了外婆对生活认真的态度,把平凡乃至艰难的日子变得富有诗意,让自己和他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B“落”字表现出外婆对事物的观察非常认真,把它们的形与神都铭记

15、于心,让这些成为自己临摹和创造的源泉。C两个“密密”,从直观的手纹过渡到内在的心情,就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密密”一样情韵悠长,耐人寻味。D妻女都说外婆的手艺“过时”了,意味着外婆的手艺在当下已经失去了价值,蕴含着“我”对已逝旧时光的无奈和感伤。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回忆性散文,感情在记实中流露,记事由情感滋润,叙事抒情融为一体。B本文采用双线结构,外婆的手艺是明线,我对外婆的情感是暗线,随着对外婆手艺描写的深入,我对外婆的理解和情感也在加深。C本文刻画人物时,虽然很少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但是外婆的形象仍饱满、立体、丰富,让人印象深刻。D本文语言平淡朴实,闪烁着哲理的光芒,这种风格与外婆质朴智慧的人生观,以及诗情画意的审美观相得益彰。8 从文中外婆做的针线活的角度简析外婆这一人物形象。 9 文章最后三段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