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6358187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内容。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三、正课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2.请

2、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

3、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

4、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四、小结*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第二课时爱莲说(周敦颐)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

5、情。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3.请再次朗读课文。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的主旨。5.提问:*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6、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8.提问:*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

7、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2.通过朗读

8、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教学重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激情导入、自由发言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3.提示重点词句。(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4.指导背诵。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1.上面

9、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四、点拔意境五、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第二课时一、 情境导入、情入境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2.介绍其背景情

10、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5.诗句导读。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三、体味赏析自读体味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出示问题:(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四、本课小结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

11、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3教学目的:1、学习*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2、掌握*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教学重难点:*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的教学的重点。关于*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

12、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检查旧课,引入新课。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二、课题。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四、教师范读课文。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然后上黑板注音):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