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5634029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质量征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吴丽滔教育质量征文作者简介:吴丽滔,女,生于1983年4月,2006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同年7月在龙陵县职业中学任教。通讯地址: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职业高级中学联系电话:15308750709Email: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摘要 课堂上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使之以后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创新 现代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也在不断的进步,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改变于适应于现今的时代步伐。因此,针对职校生我们在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就不能仅仅是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仅仅是以教会课本知识为前提而已。职校的学生本来在学习的

2、基础上就比较弱,可以这么说也大都是不爱学习、对书本是一看就头疼的学生。针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我们教师再以传统的方式,一上课就给学生抬着课本来讲,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大半不是睡觉,就是说话。这也不能全怪他们,对于自己一点都进入不了的状况,不去干点别的事情,对自己简直是一种折磨。教育家沃得说过:“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演示知识;伟大的教师鼓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坚持的原则是给学生“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这样让学生走出校园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些教师采用比较古板、机械

3、化的教学方法,使一堂课死气沉沉,没有生机和活力,学生象线上的风筝,被牵着按照教师的思路“飞翔”,一点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和空间。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够呛,学生也怨声载道,好象受了万般委曲,有些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把课堂的自主权给还学生,引导着学生自主练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下课后学生意犹味尽,恋恋不舍,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挂满笑容。因此,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让每一次课满生机和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让每一次课学生都能轻松的学到知识。那么课堂上,要做怎样的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行之有效呢?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一、课堂上,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成为“主人”。教师上课,不能再是

4、“满堂灌”,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我要学”变成“我想学”。主动参与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现代教学认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状态不同,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牢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否则,如果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甚至“身在曹营心在汉”,在学习上完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就

5、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课堂教学真正落实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在我们上的计算机课上,就深有感触,如果教师上课一节课的时间学生的电脑都被教师控制着在讲课,前半时间效果都还好,后半时间,他们就开始有小话,而且还有一些抵触情绪。就算勉强把这节课讲完了,可也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职中生的这些情况,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课进行一些改革。上课的时候,减少“控制”他们的时间,尽量是边讲让他们边动手。并且速度要慢,让80%以上的同学都能跟得

6、上。边讲的时候还要告诉他们在课本上是在哪一页,课本上只是写了个概要,具体的步骤要再给他们写下来。他们跟得上就不会觉得没事做,而是会总觉得两节课的时间太短了,一个内容都还没做好,时间就没了。让他们变得总是很期待着下一次课的到来。二、课堂上,让学生组成团队,体验相互合作。合作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我国,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因此,把合作学习的观念引入教学系统,不仅是为了顺应教育社会化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新教材中新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就是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

7、,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有助于构建全班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学习的教学动态组织系统,通过师生、生生的多项互动交流,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表现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至少不是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合作意味着尊重,意味着交流,意味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职中学生是马上面临的就是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在社会中处处是要与他人相处,协作。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也应该培养学生之间的

8、相互合作的能力。在我的计算机课上,比如给他们一个制作一个宣传画册的主题。让他们分成小组,完成这个内容。他们也是做的有模有样,有有人准备图片部分,有的准备视频,有的准备文本部分等。最后再来一个把所有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完成了一幅相当可以的作品。 三、减少批评,注重鼓励,注意批评与鼓励的艺术性。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题,在教学中只有他们主动参与,才会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犯了错,不要一鼓脑的就是一阵狂批,应该找到更有技巧的方法,让学生从心里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能够主动的进行改正。著名作家毕淑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

9、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捧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嘛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辩出来的我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这则故事十分形象地告诉我们,在运用表扬和批评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和艺术,注重效果。表扬和批评都是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方式手段,目的在于调动积极性、激发上进心。表扬和批评相辅相成,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用于目标对象,催人奋进,教人争先。表扬好比是热敷,批

10、评就像是冰水,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人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发奋向上,赶超先进。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这个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你不让做的,他偏偏要做,你让做的,他偏偏不做,反着来,显示他的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且很爱他们心目中所谓的“面子”。即使是他们真的错了,老师骂他的时候,尽管说得很正确,还是遭到他们的顶撞与反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后,他或多或少都可以为自己找点“正确”的理由,加上犯了过错后,他的防犯心理特别强,就像一座防犯坚固的堡垒。教师如果不好好地寻找突破这个堡垒的薄弱点

11、,学生当然听不进你的正确批评。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只能靠批评才能解决。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运用好表扬的艺术,在班集体中为同学们树立一个个鲜活的榜样,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对受表扬的人来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让做的差的人“心有所动”而又不过分难堪。小结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现代教育一直的喊的口号,可是要真正的能做到完美,可能还要好好下一番功夫。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创新素质,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需要。教师的创新素质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独特性和可开发性等特征。创

12、新教育要求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学应该注重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实验性,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法,对于优化课堂教育结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天宝;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2.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2000 3. 张爱华 教师的创新素质与课堂教学改革 期刊论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 4. 燕良轼 创新素质教育论 2002 5. 学位论文 论信息化社会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 2004 6. 韩立娟 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期刊论文 -中国高教研究2001(19) 7.李科峰 论新世纪教师的创新素质 2002(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