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5515864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气压带与风带教学导入【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 规律。【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三、教学方法、教具【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 多媒体课件、动画四、课型与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五、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 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 吗【组织复习】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 道

2、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 球的空间分布一一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规律。【板书】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提问】大气环流的概念【板书】一、 大气环流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假设:地表均一地球不自转太 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 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 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第二步假设:地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

3、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 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板书】二、三圈环流三、风带【讲解】(1)赤 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 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 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 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 南)和向南分流。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 )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

4、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 流。)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 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 气压。(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 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 风。(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 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 “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结 合上述分析完成上图。(8)引起上述“三

5、圈环流”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 偏向力。(9)结合上图,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大气环流二、三圈环流三、风 带【归纳总结】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绘图、板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将三圈 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便 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规律,化解了知识难点。2、本节课在教法设计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演示,使学生得到启发, 自主发现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节移动规律 及其影响,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知识的目的,完 成了课准

6、要求。3、从学法上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理解和牢固掌握本节知识, 通过让学生阅读、观察、讨论、合作探究、表达、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 学知识对新知进行思考、推理,从而得出结论,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与作用气压带和风带属 于第二章重要的一节,它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而 三圈环流却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因为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 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

7、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3. 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 程。难点: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 移动二、教法和学法分析(一)说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是历史与 社会,很少接触地理概念,基础较差,再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 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制造假设,化繁为 简,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 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二)、说教法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 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设问式教学假设一个条件结论一单圈环流假设二个条件结论二三圈

8、 环流假设三个条件结论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2.通过板图、FLASH动 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环流中的难点(风向和气压 带的季节性移动)教学手段: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理由1.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2.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三)、说学法学生能 否学好,教师指导有很大的关系,每节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每学习 一节书时教师都应该给学生说明学习该节注意事项或提示。探究式学习创设环境、课堂模拟板图练习三、说教学程序:(一)、 教学过程设计原则: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2.调控有序、高效和 谐原则;3.简明易懂、生动有趣原则。(二)、具体教学过程:1、对于“气压带和风带

9、的形成”的教学, 成败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边做模型(或边画图),边理解。为此,采用以下教 学程序。依据上节课内容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导致气流上升和下沉运动,是同一 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气流运动倒入新课授课过程(1)明确大 气环流的概念,即“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2)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组织学 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1。学生会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容易实 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 流(3)假设的条件“地球表面是均一的、考虑地球自转、但不考虑公转” 组织学生按活动2的要求制作三圈环流模型,让学生亲

10、身体会高、中、低 三个环流圈形成的过程。同时与学生共同完成低纬环流的制作,要把它讲 清楚、讲透彻。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4) 通过“三圈环流立体图”小结三圈环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 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5) 如果进一步考虑地球公转,分析出气压带和风的季节移动。得出 结论,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最后结合板书小结,重点、难点用彩 笔单独注释。这节课的内容难点比较集中。难度存在于几个方面:一是空间跨度大, 二是抽象,三是运动形式比较复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务必注意多利用 图、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分解,把握从简到难、 从单一到多个、从纯理论到实际这样一个分析过程。推荐访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