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班建构游戏影响因素探析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20KB
约6页
文档ID:452711426
小班建构游戏影响因素探析_第1页
1/6

小班建构游戏影响因素探析导语: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一种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如积木、沙土等,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因此,结构游戏也是一种造型活动在这种游戏中,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意愿进行构思构造,表现一定事物的形态从根本上而言,这些事物的形态,是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结构游戏也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小班幼儿建构游戏指导策略,以期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得以正确的进行建构游戏的指导存在问题 教师对游戏过程的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可见教师指导的重要作用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教师的正确指导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在指导小班建构游戏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提供材料不适宜1.没有提供充足的结构材料 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物质基础,充足的结构材料是游戏开展的前提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喜欢独自操作,平行活动,如果材料不够充足,就会发生玩具被别人拿走而发生争执的情况再者,小班幼儿在获得游戏材料前往往没有形成游戏的主题,材料缺乏,幼儿就会不顾甚至还来不及假想最后建构物,匆忙争取材料,而在材料充足的情况下,幼儿会表现出明显的选择过程,有时还可以见到幼儿的选择更正,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逐步发展幼儿的自主性。

2.没有提供适合小班幼儿特点的结构材料小班幼儿手腕、手指等小肌肉群的发育较晚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加以随意控制,他们还没有很大的力气拼拆,因此太过大型、过重的材料不适合幼儿单独建构,而太细小的材料幼儿有可能放入口中或者因为接口太小,拼接不了而失去耐心,出现厌烦情绪等3.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换结构材料 建构游戏材料的使用时限长,不易坏,且材料更换费时费事,因此教师常常为了避免麻烦,当幼儿需要扩展游戏情节或者更换主题时没有及时提供相应的材料,阻碍幼儿开展结构游戏二)指导策略不适宜1.教师的预设成分过多 小班幼儿的游戏水平较低,其目的性、坚持性的培养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帮助,在结构游戏中,教师预设主题内容、材料成分过多,使得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教师直接预设游戏的主题、限定每个区域的建设物,这不利于幼儿的思维、想象力的培养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按照自己预定的目标对游戏内容进行示范讲解,当幼儿出现困惑之时,教师或者帮其完成建构或者直接让幼儿放弃建构,对幼儿来说长期性的、直接帮助幼儿建构会让幼儿形成习惯性,遇事不会自己想办法,直接让老师来帮忙做就好了,而让幼儿放弃操作则是一种对幼儿的否定,不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2.介入方式不适宜 教师的有效介入是帮助幼儿获得收获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反之,介入方式不适宜则会违背幼儿的意愿而破坏幼儿的游戏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赖大,幼儿对教师的介入是否正确、有效没有判断能力,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受教师言语影响暂时中断原来的行动而按照教师的要求行动,幼儿的游戏思绪就会收到干扰,情绪受影响有时教师的介入方式过于成人化和口语化,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够了解,采用大中班幼儿的方式,幼儿对教师的言语不理解,游戏活动受到阻碍,这违背幼儿的游戏意愿和教师的初衷三)评价方式不适宜1.形式单一 小班幼儿刚入园,对于建构游戏的评价还处在陌生阶段,反映式评价以教师作用为主,较为实际可行,但是一到建构游戏评价过程,教师便对活动情况全程复述,幼儿只能被动的听,幼儿单纯的听完常没有实际的改进动作,评价便没有效果若以问题式评价为主,小班幼儿又抓不住评价的重点,评价时往往看似热闹,但是实际收效却不大进行欣赏式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太过困难,幼儿并不懂得要评价的要素有哪些,只会是粗略的“好”与“不好”两个反应,因此单一的评价形式对小班幼儿来说并不适合2.评价时间过长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因此,组织评价的时间不宜太长,一般小班幼儿的评价过程时间不超过5分钟。

由于时间限制,不可能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讲述,教师常让单个幼儿长时间讲述或者每次讲述就那几个幼儿,而其余的幼儿在这5分钟就会互相讲话或者做小动作,出现活动常规的混乱幼儿进行自我讲述时,教师认为要锻炼其发展语言能力,对幼儿的言语出现间断时,表现出耐心倾听而没有及时的提示,让幼儿在伫立在那儿不知所措,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时间的浪费3.评价内容过于笼统 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经常以“好”“很棒”等简单的鼓励性质的言语来总结评价,对于评价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幼儿的结构游戏发展水平、教师改进结构游戏指导的目的认识不清,没有提出实质性、具体的内容小班幼儿评价要求内容具体,直观,要明确的指出幼儿的不足及改进的方案,如“颜色不够多样,可多种结合”让幼儿通过评价能够为之后的区角活动中修改提供方向影响因素 综上,建构游戏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教师的实践活动?这些因素决定了教师以什么方式指导建构游戏,对幼儿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接下来我们先从主观因素入手进行分析:(一)主观因素1.教师对于幼儿年龄特点的认知小班幼儿刚入园,教师进行建构游戏指导时首先要对其身心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制定系统的、有组织的计划,正确的预测他们在每个发展阶段所可能取得的进步,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阶段性指导。

小班幼儿的认知能力差,生活经验较少,所接触事物的范围较小,教师只有正确的认知其年龄特点才能制定有效的指导策略2.教师对于建构功能的认识 教师对于建构游戏功能的认识是教师开展建构游戏的重要指南,建构游戏在小班幼儿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教师应如何开展建构游戏才能使其作用充分发挥对建构游戏的认识不够,常会造成教师对建构游戏开展的不重视,将其看成是“调剂品”,认为小班幼儿什么都不懂,建构游戏开展可有可无,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系统的认识建构游戏,以及影响幼儿兴趣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3.教师在建构指导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将自己在建构游戏的角色定位为支持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可以促进建构游戏的目标实现,建构过程的顺利进行,激发幼儿对于建构游戏的兴趣反之,教师将自己定位为“安全的看护着”,只要幼儿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活动,生命安全不受威胁,无视幼儿在建构中的问题和发展,这样幼儿的建构技能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建构的兴趣二)客观因素1.幼儿园提供的建构玩具材料 结构游戏必须有物质对象,没有建筑、结构材料也就没有结构游戏在各种不同的结构游戏中,所使用的结构材料不尽相同,但任何一个结构都必须以结构材料为基础,否则结构游戏无法进行。

多种多样的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物质基础如果建构材料不充足,那么幼儿无法进行材料的选择,教师只能进行单一材料的建构游戏,指导方法枯燥,建构游戏便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幼儿园所提供的玩具材料是建构游戏的开展前提2.幼儿自身的游戏心理需要 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必须在充分发挥幼儿游戏主体性的基础上结合结构游戏的特点,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幼儿作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有其发展的需要,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认识了周围环境后,通过建构将其认识再现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教师要关注幼儿的需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