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重点(上墙规程制度)

上传人:金诺****简谱 文档编号:449707785 上传时间:2024-04-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重点(上墙规程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重点(上墙规程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重点(上墙规程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重点(上墙规程制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_浅谈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重点(上墙规程制度)编 制:_审 核:_批 准:_实施日期:_年_月_日浅谈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重点(上墙规程制度) 前 言 随着国家各种建筑工程法律、法规及地方性规程的陆续出台,尤其是建筑工程安全条例地颁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已成为重中之重,与工程质量相比,安全管理已与质量管理上升到一个水平上,从施工单位自身考虑,尤其是目前建筑市场存在多次分包的现实,施工单位加强对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势必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地投入,增加成本,而安全生产方面的投资又不存在直接经济效益,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施工单位往往对安全生产的投入积极性不大,同样,监理单位也

2、自身存在这样的误区,从一个项目监理部人员配置看,专职安全监理工程师往往为兼职,甚至不设置,或者安全监理工程师不熟悉安全标准,缺乏业务知识,认识不到安全监理的重要性,发现不了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针对以上情况,作为一名监理人员,应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监理,熟悉安全监理的业务知识,并积累经验,才能胜任完成自己的工作。 在此,本人想从事故多发的几个方面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重点谈一些自己的经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目的。在施工现场,事故多发类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脚手架(包括模板支撑系统) 2、建筑机械设备 3、临时施工用电 4、高空坠落 5、深基坑 (一)、脚手架(模板支撑系统)项目 近几年,外用脚

3、手架、模板支撑系统坍塌事故不在少数,尤其是水平构件的模板支撑系统在砼浇筑时发生坍塌的,往往造成了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其中不乏监理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因此,在此方面,安全监理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 经分析,脚手架或模板支撑系统倒塌事故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施工方案问题 施工方案抄袭或根本没有专项施工方案,方案无针对性,不是针对本工程具体特点编制的,或计算错误。 2、材料方面问题 钢管、扣件不合格,未按要求在进场后搭设前进行复试,此种现象较普便; 3、搭设方面问题 搭设方面问题主要分未按施工方案进行搭设和按施工方案搭设但方案存在问题二个方面。 针对以上情况,安全监理工程师对脚手架和

4、模板支撑体系应从施工方案的审批、钢管及扣件的检查和施工现场的搭设三个方面重点控制。 安全监理工程师在审查脚手架及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方案时应主要审核支撑体系承载计算、稳定性计算、构造搭设是否符合刚度、稳定要求,搭拆的施工顺序等,对钢管的材料、规格、接头方法、剪刀撑搭设均应有详细说明并应附图,并按计算和构造要求附搭设图。一般结构用扣件式双排架立杆间距1.5米,大横杆间距1.2米,小横杆间距1.0米。架高在20米以上时,从两端每7根立杆从下到上设连续剪刀撑,架高在20米以下时可间断式设剪刀撑,剪刀撑与地面夹角成450600,与建筑物的拉结水平距离6.0米,垂直距离4.0米。 满堂红脚手架及支模用的脚手

5、架的立杆、横杆间距应按刚度、稳定性进行计算确定。按构造要求,承重的满堂红脚手架立杆纵横间距应1.5米,水平杆间距应1.4米,檀杆间距应0.75米,在四角必须设抱角戗,戗杆与地面夹角为450600,中间每4排立杆应搭设一个剪刀撑,一直到顶,每隔两步,横向间距4根立杆设通拉杆。 当支模高度超过8.0米时,或跨度超过18.0米时,或施工总荷载10kn/m2或集中荷载15 kn/m2时,严禁使用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以保证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在材料使用上,一般钢管外径为4851mm,壁厚33.5mm,在材料进场后,第一次使用前,应按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和钢管脚手架扣件规定的标准,对钢管、扣件及

6、紧固件进行外观检查,并抽取样品进行力学性能和扭矩指标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在搭设质量控制上,安全监理工程师应重点检查操作人员是否持证上岗,是否按施工方案和有关标准进行搭设。应注意的是,在搭设时应配备力矩扳手,保证扣件螺栓的扭力矩达到40 kn/m2以上。 应强调的是,大模板和跨度超过6.0米的梁、板施工,高度超过8.0米或跨度超过18米的钢结构施工用承重用脚手架的施工方案应进行专家论证。 在脚手架和模板支撑体系搭设完成后,安全监理工程师应会同施工单位有关安全技术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在以后的使用中定期检查。 (二)、建筑机械设备 建筑机械同建筑材料一样,进场前应当向监理工程师进行报验。监理工程

7、师应检查其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有资质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重点应查验相关资料的有效期、相关证书、检测报告与实际进场设备的型号是否相符,各种机械设备必须经验收合格挂牌后才可使用。一般来说,小型机械可由施工单位项目部进行验收;井架等中型机械应由施工企业安全技术部门进行了验收;塔吊、施工电梯等大型机械应由拆装单位和使用单位联合验收,且每次顶升或降节后需继续使用的,应重新验收。井架、塔吊、施工用电梯和物料提升机等大型机械的书面验收记录,监理工程师应留存备案。这是要特别提出的是:监理工程师塔吊、施工电梯和物料提升机等装拆前应对施工单位上报的专项方案进行审批;从事塔吊、施工电梯和物料提升机等装拆的施

8、工单位应具备起重设备安装工程资质;上述机械设备的装拆及操作人员也必须取得相应的特殊工种操作证,方可上岗,监理工程师也应当对现场实际操作人员与施工单位上报的上岗人员是否相符。 物料提升机检查的项目应包括:架体制作、架体稳定、钢丝绳、楼层卸料平台防护、吊篮、安装验收、架体、传动系统、联络信号、卷扬机操作棚和避雷等内容。提升钢丝绳不得接长使用,端头应用压紧装置卡牢,在卷筒上应能按顺序整齐排列。当吊篮处于工作最低位置时卷筒上的钢丝绳不应少于3圈,提升机应具有安全停靠或断绳保护装置、楼层停靠栏杆(门)、上极限限位器及紧急断电开关。附墙架与架体及建筑物之间,均应采用刚性件连接,并形成稳定结构,不得连接在脚

9、手架上,提升机的缆风绳应经计算确定,在架体四角有横向缀件的同一水平面上对称设置,提升机高度在20米以下时,缆风绳不少于一组(48根),提升机在2130米时,不少于2组,在安装、拆除以及使用提升机的过程中,设置的临时缆风绳其材料也必须使用钢丝绳。使用提升机时,物料在吊篮内应均匀分布,不得超过吊篮。当长料在吊篮在立放时,应采取防滚落措施,散料应装箱,严禁超载。 塔吊项目主要检查:力矩限位器、限位器、保险装置、保险装置、附墙装置与夹轨钳、安装与拆除、塔吊指挥、多塔作业和安装验收项目;起重机的变幅指示器、力矩限位器、起重量限位器以及各种行程限位开关等安全保护装置,应完好齐全,不得随意调整或拆除,在塔吊

10、使用的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注意的是:塔吊指挥人员也应持证上岗,塔吊的使用应符合操作规程,遵守“十不吊”规定。 (三)、临时施工用电 临时用电方面的监理工作,首先应由电气监理工程师及总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的临时用电专项方案进行审批,方案必须由施工单位电气技术人员编制,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审核,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施工用电现场检查项目包括;外电防护、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配电箱、开关箱、现场照明、配电线路、电器装置、变配电装置和用电档案等内容。 当施工现场的外脚手架、临设、和塔吊等与电线路达不到最小安全距离时应采取增设屏障、遮拦、围栏或保护网等防护措施。 在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线路中必

11、须采用TN-S接地线路,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专用保护零线连接,保护零线不得为工作零线,必须采用多股铜芯线,统一标志为黄绿双色,截面不小于工作零线截面,保护零线上不得设开关或断熔器,在电箱内必须通过端子板连接,其它地方不得有接头, 每个工地重复接地装置不得少于三处,电阻值10。接地线应由二根以上的导体,在不同点与接地体作电气连接。接地体应采用角钢、圆钢、钢管和扁钢,严禁采用螺纹钢。 电缆干线应采用埋地或架空敷设,严禁沿地成明设,以避免机械损伤和介质腐蚀,架空线必须采用绝缘铜线或绝缘铝线,电缆穿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及引出地面从2米高度至地下0.2米处,必须加设防护套管,橡皮

12、电缆架空敷设时,应沿墙壁或电杆设置,并用绝缘子固定,严禁使用金属裸线作绑线。橡皮电缆的最大弧度垂距地不得小于2.5米。 配电箱与l 总之,施工安全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上述内容是每个建筑工程施工现场都会遇到的安全监理工作方面的细节问题,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目的是与监理同行进行交流与切磋,共同提高监理水平。但要真正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工作,在施工安全中发挥真正的作用,监理工程师不但要了解和掌握施工安全方面的专门知识,学习相关法规和技术规范,充分发挥在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方面的预控作用,还必须对作为施工安全负责主体的施工单位加强监督管理,以督促施工单位健全自身施工安全保证体系并切实搞好自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消除施工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各种事故隐患,把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合理水平,实现安全监理目标。 第 7 页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