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4789607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语“中庸之道”的含义 中国有句古话:“极高明而道中庸”,什么意思呢?说的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不是平庸之道呢?可以这样理解,但是在老式文化中,却有另一番含义呢。中庸之道之因此被奉为“极高明”,阐明不是一般的高明,那它高明在哪里呢?本来中庸之道是指,做事要根据不同状况,采用合适措施,坚持中道,不偏不倚,过犹不及。这并非是说不讲原则,而是要讲究时机,讲究修养,在老式的“四书五经”里,专门有一部讲中庸的典型中庸。其中有一段话孔子的话: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说: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

2、实行的因素,我懂得了:聪颖的人自觉得是,结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因素,我懂得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度,不贤的人主线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品尝滋味。孔子这句话很故意味,她觉得聪颖人和愚蠢人都偏离了中庸之道,生活中多数人追求聪颖,聪颖有什么不好吗?孔子觉得太过了,太过了固然不好,那么,愚蠢呢?愚蠢固然也是不好的,可是,生活中有人往往走向背面,觉得聪颖不好,就故意装得愚钝起来,甚至故意愚钝起来,还觉得那是大智若愚,其实,聪颖和愚钝都没有体味中庸之道的内涵。尚有啊,就是贤能与不贤,这两者都违背了中庸原则,有人的确是贤能的,但是呢,什么事都做

3、,什么话都说,似乎别人都不懂似的,此类人的确比一般人高明某些,但是往往做过了头。生活中有某些道理,如果强调得过了头,就会过犹不及,例如说,如何看待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有人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仅仅懂得道理是没用的,但是必须明白“做出来”这个道理,才可以更好地去做啊,只有明白了道理,才可以积极地去做,故意识地去做,不可以只执其一端,而不及其他。仅仅强调“知”,或仅仅强调“行”,都是片面的,对的的做法是做到知行合一。再例如,有人觉得想学好佛,就要出家,要出世,另某些人则强烈反对,觉得修行离不开生活,必须在生活中修行,必须入世,担当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大隐隐于市,这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两方面似乎均有

4、道理,但是,固执于任何一种方面,都违背了中庸之道,都并非是极高明的,极高明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状况,采用合适的措施,或出世,或入世,而不是讨论究竟哪个好,哪个不好。再例如,如何看待烦恼问题,有人竭力驱除烦恼,觉得烦恼不利于静心,有人反过来,觉得烦恼不是坏事,修行的人还要借助于烦恼,烦恼即菩提,于是乎,甚至有人开始追求“烦恼”了,真是让人无法理解。规避烦恼,是逃避现实,是“弃缘”行为,追求“烦恼”,是一种“攀缘”行为,都是违背中庸之道的,对的的做法是随缘,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坦荡荡,这样心情就安静了。动静问题。运动与休息都是很重要的,张弛有度,禅定也不是一潭死水,静中有动,运动并不是心浮气躁,而是

5、动中有静,以静制动,动中禅,就是在运动中达到禅定与静心的目的。劝人问题。面对一种极其痛苦的人,劝了不对,不劝也不对,一切都要根据时机,根据不同场合,巧妙地奉劝或者奉劝。高境界与低境界。高境界是好事,也也许是坏事,高境界用不对了地方,就还不如低境界。好境界与坏境界。不管是好境界还是坏境界,都应区别看待,都要以中庸之道看待之。这颇有些类似“中道精神”:不要懦怯与鲁莽,要勇敢;不要自傲与自卑,要自信;不要吝啬与挥霍,要节俭;不要滑稽与粗俗,要机智;不要羞涩与无耻,要谦虚;不要损人与损己,要公正;不要过敏与无耻,要知羞耻,不要柔弱与蛮横,要坚强;不要愚钝与狡猾,要明智。某些“中道”品质如下: 过度中道

6、不及纵欲节制禁欲鲁莽勇敢胆小狡猾明智愚钝损人公正损己自傲自重自卑无耻羞耻过敏挥霍大方吝啬愤怒温和麻木自夸信实自贬蛮横坚强柔弱 注:南宋出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典型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尚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余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后来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中庸书前部分阐明中庸之道,后大部分则论述治国之道。“极高明而道中庸”这句名言来自中庸,意思是圣人之道,虽然高明远大,但实践起来却不离乎百姓日用,也就是“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其斯觉得舜乎?(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2章)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3章)冯友兰先生著有中国哲学之精神,觉得国内的哲学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最高境界,书中论述了其发展之历程,而以宋明理学的形成,为这一哲学追求的成果。并且觉得此后中国哲学的发展,还是必须循着理学的路子下去才好。梁漱溟觉得,西方哲学偏重于向外求,印度哲学偏重于向内求,唯有中国哲学,不内不外,不偏不倚,极高明而道中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