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土壤颗粒组成与化学特性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37842365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土壤颗粒组成与化学特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土壤学土壤颗粒组成与化学特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土壤学土壤颗粒组成与化学特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土壤学土壤颗粒组成与化学特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土壤学土壤颗粒组成与化学特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土壤学土壤颗粒组成与化学特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土壤颗粒组成与化学特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土壤学论文土壤颗粒组成与化学特性青土湖面积萎缩,土囊肥力下降,本篇土壤学论文分析青土湖水面形成区土壤特征主要受成土过程与区域干旱、多风的环境背景叠加作用造就了区域土壤的根本特性;而通过人工输水形成水面是青土湖退化的逆过程对区域土壤环境改善具有一定作用,且能缩短逆转过程。可以发表土壤学论文的期刊有?土壤学报?是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办的中文(含英文摘要、图、表和关键词)核心科技学术期刊(双月刊)。它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

2、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和问题讨论。青土湖输水作为石羊河流域治理的一项关键措施,对保护湖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距青土湖水面边缘东南方向0-450m的10个样点中分3层取0-60cm土样,测定土壤粒径的质量百分比与全氮、全磷、全钾和电导率,分析青土湖水面形成后土壤颗粒组成与化学特性变化。结果说明,随着离水面边缘距离的增加,土壤颗粒与化学特性呈有规律的增减变化,土壤粘粉粒组成与其全磷、全钾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青土湖水面形成加剧了距水面边缘0-150m处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土壤细粒及养分出现富集,分别在距水面边缘100-150m和300m处到达最大值。因此,土壤养分与土壤细物质的良好相关性说明

3、,土壤粘粉粒变化可作为反映该区域土壤性状变化和评价衡量水面形成后土壤恢复程度的定量指标之一。关键词:石羊河尾闾;水面形成区;土壤粒度;土壤化学性状青土湖地处石羊河尾闾,在20世纪初期区域水面积大约120km2。随着流域人口增长和灌溉农业开展,青土湖水面积逐渐萎缩,1959年完全干涸,仅残留东平湖、野麻湖、叶绿草湖、西硝池和东硝池等以“湖命名的盐碱滩地,而且大局部已被流沙覆盖或垦殖1。至此开始,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风沙危害扩展、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植被衰退等成为该区的突出问题。为了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恢复,自2022年起以渠道输送的形式分年向青土湖注入生态用水,据统计,于2022年最终形成了约15k

4、m2的水面。那么,青土湖注水能否起到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增强区域生态功能,也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定区域的土壤环境是土壤基质与周边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土壤特征的变化可以反映区域环境条件变化。土壤颗粒组成可反映土壤结构、生产力及土壤退化过程特性,是沙漠化导致的生态系统功能改变的一个重要的测度指标2-3。土壤的粒径分布变化和差异常被用作分析和预测土壤性质的重要指标4-6,可以用来判断土地退化的强弱和开展强度7。土壤中的全氮、全磷、全钾直接关系到地表植被的生长及其分布,随着沙化程度的加重,养分呈下降趋势8,而土壤盐碱度变化直接影响区域的生态演替方向9。土壤颗粒组成和化学性状发生

5、变化综合分析也可反映土壤沙漠化变化过程10-15。因此,可以将监测土壤粒度和化学性质变化作为评价“青土湖生态输水工程实施后生态学效应的重要指标。由于生态逆转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某一特定区域土壤性状的生态逆转的变化特征,比拟准确的方法是进行长期的定位动态监测,但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较长,并且代表性有限16。因此,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青土湖水面形成后同一时间距水面不同距离的土壤样品,对其颗粒组成、全氮、全磷、全钾等化学指标等进行比拟分析,旨在说明水面形成区土壤理化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水面形成后对土壤的影响,对于了解青土湖水面形成过程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参考意义。1研究区

6、概况青土湖位于腾格里沙漠西北缘,是石羊河尾闾海拔高度12921310m。该区年平均气温为7.8,10的有效积温3248.8d;年平均降水量89.8mm,且降水多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3%,蒸发量超过2644mm,无霜期168d17。研究区地理坐标为39077.3-39083.2N,1033753.0-1033840.6E(图1)。研究区土壤以湖相沉积物为母质的砂土及壤质砂土为主,植被类型为典型的荒漠植被,主要植被类型为白刺群落(Nitrariatanguto-rum)和芦苇群落(Phragmitesmunis),伴生灌木有黑果枸杞(Lyciumruthenicum)和盐爪爪(Kal

7、idiumfolia-tum);草本植物种类相对较丰富,主要有刺沙蓬(Salsolaruthenica)、驼蹄瓣(Zygophyllumfabago)、戟叶鹅绒藤(Cynanchumsibiricum),猪毛菜(Salsolacollina)、沙蓬(Agriophyllumsquarrosum)、砂引草(Messerschmidiasibir-ica)、碟果虫实(Corispermumpatelliforme)、砂蓝刺头(Echinopsgmelinii)等。2研究方法2.1样地选择和样品采集在青土湖输水两个周期后即青土湖水面形成后,对其周边区域环境要素进行实地调查。以水面为中心向水面外围延伸

8、设置宽200m的调查样带,以距水面边缘0m开始,每隔50m分别设置植被调查样地,每个样地各设置23个20m20m灌木调查样方,相应的植被调查方法采用“S形五点法进行土壤剖面取样,分0-20、20-40、40-60cm共3层取样,每层取3个重复样,样品分土壤粒度、水分样和养分、盐分样;将同一样地内同土层的土壤粒度、养分样各混成一个土样,充分混合后装入封口袋,密封带回实验室,经自然风干后用四分法取一定量样品,挑出石砾及可见凋落物和根系,用静电法去除植物碎片,过2mm筛,备用。调查的同时记录样地背景特征(经纬度、海拔、地貌特征、土壤类型、距水面中心的位置等)信息。2.2样品测定土壤粒度利用英国马尔文

9、MS2000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粒径划分采用,1978年?中国土壤?18中的土壤质地分类方法,细粘粒(2.3数据统计分析对所得试验数据用Excel记录,求取平均值,进行数据分类和绘图,应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观测数据的显著性检验和相关分析,采用Excel2022制图。3结果与分析3.1土壤颗粒组成变化从土壤颗粒组成来看,青土湖水面形成区域距离水面450m范围,0-60cm土层土壤颗粒以砂粒为主,所占比例为54.54%96.22%,其次为粗粉粒、细粉粒、粗粘粒,而粘粒含量较少(图1)。从各组分的比例变化来看,随距水面距离的增大,呈现较一致的波动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细粒物质(粗粉粒、细

10、粉粒、粘粒)先增加后减少,粗粒物质(砂粒、粗砂粒)先减少后增加;距离水面100200m之间为变化转折点,其中150m为变化峰值。从各组分变异程度来看,土壤颗粒变化最大为粗粉粒(变异系数达105.25%113.91%),其次为细粉粒和粘粒(变异系数达56.33%86.29%),粗砂粒变化最小(变异系数达40.17%77.00%)。距水面150m处的0-20cm土层土壤粘粒是0m处的3.84倍,粗砂粒和细砂粒减少了35.05%70.63%,而20-40、40-60cm土壤粘粒依次增加了2.43倍和6.91倍,粗砂粒和细砂粒那么减少了12.62%89.28%。距水面150m处的0-40cm土层土壤粗

11、粉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距离水面的粗粉粒含量(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其他距离水面的粗粉粒含量(P3.2土壤化学特征距离水面450m范围内,随离水面距离的增加,0-60cm土层全氮、全磷、全钾和电导率呈波动变化。在距0-300m范围,全氮、全磷、全钾和电导率均呈现增加-减小-增加的一致性规律,且分别在150、300m处出现峰值,与此相对应的200m降为最低,300m之后各指标变化不一(图3)。区域土壤养分指标值来看,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指标均大于其他两层,但全钾的变化差异不明显;而电导率那么表现出由表层到较深层次逐渐减小的特点。整体来看,虽然研究区域为古湖盆淤积土,但由于长

12、期干旱及风沙环境影响,区域土壤养分贫乏。区域土壤各指标变化可能受成土过程、风沙活动及目前的人工输水三方面的影响。由于原始湖面在变化过程中会产生由于水面扩展和退缩而导致区域土壤淤积形成圈层状变化,这是区域不同距离土壤特征变化的主导力量。输水水面形成对土壤特征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水面形成对近距离土壤产生淋溶作用21-23,比方距离水面0m电导率明显低于50-150m,就是由于盐分受水淋溶作用,而20-40cm层土壤各指标略大于上层,那么是由于下层富积;另一方面,水面形成减小了地表阻力,增强了水面外围一定范围的风速,使土壤风蚀程度加强,而风沙活动的影响主要作用在表层(0-20cm)。3.3土壤

13、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土壤沙漠化及其逆转过程中,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化学性质变化关系密切24-25,对青土湖水面形成区水面外围450m范围土壤粒度与化学性质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说明(表1),区域土壤化学指标与粒度具有明确相关性,且土壤全磷、全钾、盐分(电导率)与土壤细颗粒(土壤粘粒、粗粉粒和细粉粒)含量具有较好的正相关,而与粗颗粒(粗砂粒和细砂粒)含量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这种相关性主要表达在0-20和20-40cm两层。从各层次具体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来看,0-20cm土层,全磷和全钾与土壤粘粒、粗粉粒和细粉粒间极显著正相关(P0.05),全氮那么相关性较小。20-40cm土层,粗砂粒含量与全

14、氮、全磷和全钾呈负相关(P0.05),与电导率呈显著负相关(P4讨论与结论1)青土湖水面形成区外围450m范围,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化学特征均随距水面边缘距离的变化呈现波动变化,且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规律,在150m、300m处出现峰值,该结果与石羊河中下游的河流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范围为130-200m的观测结果相近21,而这一变化主要与青土湖区域成土过程相关。湖相沉积以悬移组分为主,以水面为起点呈波状变化26,因此湖泊环境沉积物往往会形成纹层;同时,在湖面扩展与退缩过程中,也会产生圈层状土壤沉积过程,而这是区域土壤特征波动变化的主要背景因素。地表形态及植被分布对这一波动变化也具有一定响应,在距离水

15、面300m后,波动变化的规律性不再明显,主要与研究区300m外围多分布有白刺沙包,地貌形态及地表覆盖均发生明显变化有关。2)区域土壤颗粒组成以粗颗粒物质为主,土壤细砂粒比例占绝对优势,区域整体土壤养分贫乏,盐分含量高,且差异较大,而这主要受区域干旱气候及风沙环境影响。在湖面形成过程中,水中泥沙携带的氮和磷等养分量可以占到养分总量90%以上27,受水的溶解运移作用,土壤养分随着细颗粒的不断在湖区富积,湖区土壤应以细物质为主,且富含养分。但由于区域湖泊干涸,加之干旱多风,原有的富含养分的细颗粒土壤易遭受强烈风蚀,而形成目前的现状。但在人工输水后,这一过程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逆转。3)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养分相关分析说明,两者均可作为评价区域土壤物质或环境变化的指标,尤其是细颗粒含量的变化可作为衡量水面形成后土壤结构、肥力状况及退化土壤恢复程度的指标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