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幼儿园案例幼儿探索性活动案例我的小鼓响咚咚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3467476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幼儿园案例幼儿探索性活动案例我的小鼓响咚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前教育幼儿园案例幼儿探索性活动案例我的小鼓响咚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前教育幼儿园案例幼儿探索性活动案例我的小鼓响咚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幼儿园案例幼儿探索性活动案例我的小鼓响咚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幼儿园案例幼儿探索性活动案例我的小鼓响咚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幼儿探索性活动案例(一)我的小鼓响咚咚教师的指导可以是以“学生”的角度去向孩子们“讨教”,帮助孩子把探索的经验提炼一下,但时机要掌握,最好是等他们尽兴了以后,以询问的方式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是孩子都能接受的,是他们的语言,或许觉得教师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常识知识,但是孩子的学习是有自己的年龄阶段的,“等待”这个字眼我们经常用,等待并不流于表面,不强制他们接受他们这个年龄不适宜接受的知识,是我认为最体现格塞尔成熟理论观点的一条。这是一个秋天的早晨,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走进了教室,开始了游戏,沈扬也走进了教室,他东看看、西望望,哎!他的眼睛一亮,朝着露台走去,原来,露台上

2、放着可以发声的玩具,有沙球、有小鼓和鼓棰,他走上前去,用筷子敲”敲小鼓“咚!咚!,用沙球摇摇“沙!沙!他似乎沉静在各种声音中,快乐地享受起声音带来的奇妙刺激。“沈扬!沙球借我玩玩!”这是顺顺的声音,沈扬是个大方的孩子:“好吧!就借一小会儿。”沙球借走了,美妙的声音失去了一个音符,沈扬有些失落。他用手上的鼓棰,敲击着铁栏杆“叮叮”铁栏杆居然发出了好听的声音,他再敲敲“叮叮叮”真美妙呀!顺顺被这声音吸引过来了,她学着敲,还向敲小鼓似的用两个筷子,敲起了“爵士鼓”,她这样敲,我就敲上面,沈扬用鼓棰敲击横杠,呀?横杠也能发出声音呀!于是,露台的金属栏杆全成了他们的“打击乐器”,不一会儿,身边就又多了几

3、个毛脑袋,他们也学着敲,沙球、小鼓、似乎没那么“走俏”了评析:粗看在这个活动中,我似乎什么也没做,只是观察而已,但我认为,我没有任何的显性的指导不等于没有指导,我恰恰是通过给予他们互相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不干预”作为指导策略。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即使当幼儿的探索不成功时,也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因为对幼儿来说,探索中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不同材质敲击的不同感受,这对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指导要尽可能做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在这个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孩子们的探索是自发的。当沈扬第一次敲击的时候,他也许是无意识的,但行为造成的结果,让他欣喜,他敲得很欢快,

4、如果这时我出面“干预”,他探索而得的经验敲击会产生声音会被我“无情”地割裂。孩子的探索积极性会被我打消或者牵扯到其他的地方,经验会“流产”。孩子们的探索是互相借鉴学习的。当顺顺也学着沈扬的样子,敲击时,我更是把观察露台的视线收了回来,使他们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自发地互相学习,在互相学习中,得到直接经验的传授,看着“毛脑袋”的增多,看来沈扬这个小老师,当得不错。实录2:隔天中午时分,我走到露台上,用手敲击阳台的砖头“扑!扑!扑!”“不对!不对!”张顺顺提醒我,她用鼓棰敲敲金属杆“叮!叮!叮好听么?”我好奇地问:“怎么那么好听呢?我怎么敲不出来?”她扶着我的手,硬是把鼓棰交给我:“只有这里才会

5、发出来的!”她帮着我,用力敲击“叮!叮!好听么?”阳光撒满了露台,金属杆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我想出来的!”沈扬急匆匆地冲过来,“这里发亮的!就会发声音的!”“是么?还有哪些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呢?”沈扬用发亮的眼睛叮着桌上的金属小罐,顺顺则看上了另个小朋友的金属皮鞋扣,我悄悄退出了露台,只见大家都对自己发亮的东西感到有趣起来,王胡冰用手指敲击着自己的金色纽扣,邓雯婷用筷子敲着自己的小汽车,因为小汽车的车轮也会发光评析:孩子的经验毕竟是松散的,如同沙漠中的黄金,如果忽视不见,一瞬的记忆显然对他们毫无卑益,我觉得,适时地点拨,把自己从“老师”的框框中解脱出来,以“学生”的角度,去讨教孩子们,让他们

6、把自己的经验用语言说出来,就象沈扬说的“亮的东西会发声音的!”我认为他的话简直就是概括了所有可以发出声音的金属物的特质,他们的“稚语”有时比我们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指导要点:1、孩子对周围事物的主动探索,都是自发的,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和老师创设的环境、提供的心理空间的大小都是有关联的,当孩子发现了一样他们特别感到好奇的事物,他们通常的行为表现是反复重复地做,然后吸引一群孩子到身边来模仿他的行为,旁人模仿的越多,他们的成就感就越强烈。在这个时候,老师的干预会使这一探索行为趋于瓦解,而且,老师的话在孩子看来是不可不听的,他们对原先的“创举”会失去兴趣,从而对未来的兴趣走向,失去了个人独特的观察角度。原发的探索,应该给孩子一段享受探索乐趣的时间。2、教师的指导可以是以“学生”的角度去向孩子们“讨教”,帮助孩子把探索的经验提炼一下,但时机要掌握,最好是等他们尽兴了以后,以询问的方式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这样总结出来的经验往往是孩子都能接受的,是他们的语言,或许觉得教师应该给孩子正确的常识知识,但是孩子的学习是有自己的年龄阶段的,“等待”这个字眼我们经常用,等待并不流于表面,不强制他们接受他们这个年龄不适宜接受的知识,是我认为最体现格塞尔成熟理论观点的一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