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33653775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枣庄市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联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 (2016高一上河北期中)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瞋目(zhn)寂寥(lio)残羹冷炙(zh)B . 孱头(cn)戮没(l)殒身不恤(yn)C . 桀骜(ji)黯然(n)挥斥方遒(qi)D . 喋血(di)创伤(chung)长歌当哭(dng)2. (2分) (2017高一下泰安期中)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思厥先祖父存亡之理可谓智力孤危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2、子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 . B . C . D . 3. (2分)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 元杂剧剧本的体例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论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也有五折六折的也有两个楔子的。B . 戏剧三要素为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C . 范晔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的历史。班固的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D . 雷雨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

3、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用“雷雨”这个标题形象地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4. (2分) (2018高三下新津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矿难发生后,大批子弟兵在前往救援时,许多专业心理救助人员也赶赴救援现场,第一时间对获救矿工及遇难矿工家属进行心理治疗。B .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17年1月25日签署行政命令,决定在美国和墨西哥边界修建高墙,其目的是阻止非法移民涌入美国,进而避免美国境内发生大规模骚乱事件。C . “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推选活动的宗旨是寻找并推

4、选出身边好青年,引领广大青年崇德向善,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D . 国家公祭日是缅怀过去、牢记历史的措施,也是中国在向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5. (2分) (2019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好好的一个连长他不去当,却自愿到一个负债百万的工厂当厂长,且还乐此不疲,大家都觉得有点不可理喻。投入生产的无人驾驶汽车已陆续被应用,而AI技术的发展更是推波助澜 , 让无人驾驶汽车的性能有了质的飞跃。这次的作文材料选取了当下的一个社会热点,他有感而发,立刻奋笔疾书,文不加点,片刻间就洋洋洒洒

5、地写了一大篇。以分发给每人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对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该公司的这种做法也只能是扬汤止沸 , 对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帮助的。这些到西藏支教的大学生受到了当地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接待,当地教育部门对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关照更是无所不至。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过后,百花凋零。我走在田野上,顿觉春意阑珊 , 心中莫名的有些感伤,春天就将这样走了吗?A . B . C . D .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6. (6分) (2017高一上成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

6、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

7、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

8、、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

9、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选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1)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就是精神上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B . 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在“变”中继承“常”就非常重要。C . 中

10、国诗歌在传播上,必须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写诗需要难度,而读诗需要易度。D . 中国诗歌的“常”总是存在的,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它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B .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有了“走出”就有了审美距离和诗美体验。C . 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D . 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

11、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变是新诗的根本,于是有人就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B .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C . “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D . 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了。7. (12分) (2017高二上黄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渐渐消散的炊烟老

12、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

13、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其他的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

14、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

15、意。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