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对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实现的借鉴与超越汇编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316928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对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实现的借鉴与超越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版对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实现的借鉴与超越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版对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实现的借鉴与超越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版对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实现的借鉴与超越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版对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实现的借鉴与超越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版对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实现的借鉴与超越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对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实现的借鉴与超越汇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版对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实现的借鉴与超越汇编 涂尔干认为学校道德教育要从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对社会的认同感、自律性等三个方面着手,按照其思路,学校道德教育的实现要依赖学科教育渗透纪律意识、加强合作学习、惩戒的恰当使用及塑造教师道德楷模等途径实现。但行为的道德性要求与行动者意志自主性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因此,针对这一矛盾,结合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现实,道德教育的内在型转变须在师生共同成长、加强社会实践和审美情感的培养中实现。 涂尔干 学校道德教育理论 借鉴 超越 一、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的内容 道德社会化是指个人将特定社会所认可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切实履行

2、这些规范。涂尔干对道德社会化的理解包括:道德由社会成员共享的价值构成,青年人社会化过程是他们理解并内化社会标准的过程,增强个人对分享价值所承担的义务。对于道德社会化的路径,涂尔干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纪律意识的培养 道德的功能旨在确定和固定行为,消除个体的随意性,以道德规范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作为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的首要因素,纪律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环境相似的情况下做出相似的举止行为,以形成道德规范所期望的道德习惯。涂尔干认为:“纪律就是使行为符合规范。纪律意味着在确定的条件下重复行为。不过,倘若没有权威,没有一种能够起到规定作用的权威,纪律就不会出现。”1学校道德教育首先在于通过

3、纪律树立道德规范的权威性,让学生遵从道德权威,习惯道德规范的约束。 2.对社会群体的认同 社会群体是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环境和实现社会化的最基本条件。家庭、同辈群体、邻里组成的社区是青少年学生生活的基本社会群体,特别是学校提供的同辈群体,把学生和社会直接联接起来。涂尔干认为:“除了由个人的联合所形成的群体即社会,就不再有任何外在于或超越于个人的东西了。于是,道德目标也就是那些以社会为对象的目标。”1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青少年学生对群体或社会的依恋和认同,增强其群体责任感。 3.主体自律性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影响和制约,人会主动地认识、控制、改造社会

4、。因此,要形成合乎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仅依靠遵守纪律和效忠社会群体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需要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为何这样做、为何不能那样做等。只有这样,道德才能由个人的持守变成个人的态度,成为不靠外在规约而不得不为之的行为。涂尔干认为:“我们必须对我们行为的理由有所了解,尽可能清晰完整地明了这些理由。这种自觉意识为我们的行为赋予了自主性,从此时起,公共良知要求所有真正的、完整的道德存在都具备这种自主性。”1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涂尔干把道德的自主性视为道德知性,强调道德内化的重要性。 二、对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实现的借鉴 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学校道德教育成为管理

5、学生的工具;道德教育途径“孤立、封闭化”;道德教育课程化,课程知识化;等等。这些严重影响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涂尔干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为我们探索学校道德教育实现方式具有显著的借鉴价值。按照实现途径,学校道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多学科灌输纪律意识 涂尔干说:“教授道德不是布道,也不是灌输,而是解释。”1但解释是建立在灌输基础上的,任何个体的道德观念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道德思考、判断、选择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它必须以人类的道德文化、知识的积淀为前提。美国政治学家奥勒姆说:“任何社会为了生存下去都必须成功地向社会成员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2从本质上说,灌输是

6、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遵循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理论、道德原则等知识的活动。 道德教育的灌输要通过多学科的渗透进行,而不单是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责任。一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直接让学生明白道德规范的内容。二是自然、地理、物理等自然科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看待事物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自然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力量,从宏观上认识到大千世界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三是历史、社会等社会科学的教学让学生从历史纵深、宏观视野理解社会与个人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塑造正确的社会规范观念。 2.合作学习形式的运用 合作学习中,把学生优化分组,学习以组员间合作性活动为主,以组员的总体

7、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合作学习旨在培育学生对群体的认同和责任感。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3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呢?美国学者约翰逊、史密斯等人认为:“合作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距离上与其他学生靠近,更重要的是合作学习规则设计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与其他组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只有组员都取得成功,自己才能取得成功,反之亦然。”4 因此,合作学习除了要有积极依赖的关系,还要拥有合理的机制设计。一是学生间发生相互作用和言语交流等建设性互动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间在平时学习时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促进

8、彼此学习和任务的完成;鼓励优秀的学生把所懂内容解释和分享给其他同学;鼓励学生间互相督促,督促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进行学习等等。二是通过角色扮演、承担角色责任的方式增加学生互相间的依赖感。三是通过奖励机制,对能够提供帮助他人的同学以奖励,加深其对群体的责任感。 3.惩戒手段的恰当使用 惩戒手段的应用在于维护道德规范的权威性。“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5涂尔干认为:“惩罚的补偿作用是对道德*和权威的再确证,并且认为这种确证是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实现的。”6因此,对严重违法违纪的学生根据其错误的性质采用必要和适度的惩戒教育是教师经常采用

9、的辅助教育手段。 惩罚的主要形式是斥责和责难。一是语言的斥责要就事论事,通过讲事实、摆道理指出错误,让学生真心接受,从内心纠正道德失范。二是惩戒后要进行善后教育,要通过向学生敞开心扉,真诚对话,安抚学生因道德失范产生的负罪感。三是禁止体罚和所有可能损害学生健康的任何形式的惩罚,即使斥责也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道德不是法,道德在本质上要求在各种关系中个人的自觉行动。 4.教师良好形象的塑造 教师良好形象的塑造在于为学生塑造可供模仿的道德楷模。学校教育赋予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化和评价的权力。在学生眼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品格的榜样、道德的楷模,教师的学识、个性、品德和能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特别是中小学

10、生产生影响。每一个学生都是在拿着“放大镜”来观察教师,教师每一个道德失范的行为,都会被学生庞大的群体无限放大,甚至会在学生成长记忆中留存。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理想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感化服从”关系。作为承担“传道、授业、解惑”角色的教师,要积极塑造自身角色的良好形象。一是教师要以身立德,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以示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二是要刻苦学习、不断探索,以精湛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渊博的知识使学生信服。三是要富有爱心,真诚待生,以生为友,真诚关心学生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 三、对涂尔干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实现的超越 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把学校道德教育置于社会宏观环境中去解释,道德教育不

11、仅在于道德规范的建立,更重要的在于道德规范如何实现。根据其理论,道德教育应重在解决道德规范认知后,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矛盾,“他律”与“自律”的矛盾,行为的道德性要求与行动者的意志自主性矛盾。其中,行为的道德性要求与行动者的意志自主性矛盾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而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7。因此,解决这种矛盾的基本途径就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拉近认知和行为的差距。 1.学校道德教育由外在型转为内在型 学者郑富兴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分为内在德育目的和外在德育目的,内在德育目的指向主体自由(即解放的道

12、德),而外在德育目的旨在服务于外在社会秩序8。涂尔干的学校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来讲还是一种外在型的教育,这也是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202x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培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在课程中细化为“四有”、“五讲四美”、良好的行为习惯等。但现实是在很多学校,道德教育成为学校管理学生的工具。随着社会趋向现代性的变迁,学校道德教育要向真正注重学生的人格完善,良好道德和品格的形成的内在型道德教育转变,不从学生管理上来考虑道德教育的目的,不让道德教育只服务于学校管理和升学考试,而是合理安排学校资源让学生在

13、学习中升华道德情感,实现人格完善。 2.在师生间互动实现共同成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与云南晨光出版社“向孩子学习”课题组调查指出,今天孩子身上有着十大较成人更为可贵的优秀品质,包括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具有批判精神,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热心社会活动,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9。“在儿童期蕴藏着代际超越和进步的潜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10。在孩子面前,道德教育者不再是成人的专利,而是成人与孩子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单向灌输这种建立在教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的假设上的

14、道德教育要转变为同孩子平等对话中进行,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共同提升。 3.通过社会实践检验道德情感 个体道德社会化是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的统一。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技能与规范,适应社会生活,创造社会文化,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11。衡量一个人道德社会化水平的高低不是只看他对道德规范如何解释,而是看其如何实践。社会生活千姿百态、百味杂陈,藏于“深闺”中的学校道德教育如果不在社会中实践,一旦遭遇挫折,原有习得的道德观念就会变得支离破碎,甚至走向反面。因此,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课,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体验社会中的

15、善恶两面,以丰富自身内心世界。 4.重视审美情感的体验与发展 道德认识只有与相应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信念,推动道德认识、理想、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他律”与“自律”矛盾的解决都有赖于审美情感为中介来发挥其催化与调解作用。学校审美教育主要有三种方式:自然、社会和艺术。一是通过社会实践、野外采风、春游等形式,让学生认知、感受大自然的美。二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感受人的心灵美、形体美,感受人与人之间的语言美、服装美,群体活动的环境美、人情美。三是通过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教学,引导学生的艺术鉴赏。 参考文献 1 法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x. 2 美安东妮.奥勒姆.政治社会学导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3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x. 4 美大卫W约翰逊,罗格T约翰逊,卡尔A史密斯.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在教与学中组建有效的团队.刘春红译.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x. 5 孙云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杭州:江苏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