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细胞凋亡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3291020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述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细胞凋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综述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细胞凋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综述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细胞凋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综述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细胞凋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综述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细胞凋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述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细胞凋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述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细胞凋亡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综述: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细胞凋亡 吕冰峰博士生资格考试综述(2005年10月24日)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细胞凋亡吕冰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分子免疫实验室北京大学人类疾病基因研究中心摘要:线粒体是高度动态的细胞器,它们在细胞内彼此连接呈三位网络状。同时,线粒体在细胞内发生着频繁的融合与分裂,融合与分裂的相对速度决定了线粒体的形态与数目。现在已知的介导线粒体融合的分子主要有Mfn1/2,OPA1和Ugo1;介导线粒体分裂的分子主要有Drp1,Fis1和Mdv1。线粒体的融合分裂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凋亡早期线粒体网络往往发生明显的片断化;线粒体形态的调控分子参与了细胞凋亡,调控凋亡的分子也会明显改变

2、线粒体的形态。关键词:线粒体,融合,分裂,凋亡一、线粒体概述ATP是一切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动力,而线粒体是所有真核生物进行能量代谢,产生ATP的重要场所。糖分子在线粒体内通过充分的氧化代谢,所产生的ATP是糖酵解的15倍(1)。正是由于线粒体的这种极高效率的生产能力,生命体才能够在各种激烈的生命活动、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向前发展。能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种自由基分子也参与细胞内的信号传导。线粒体还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重要参与者。细胞的各种死亡信号几乎都要传递到线粒体,导致膜通透性增加,储存在膜间隙的多种分子释放到胞浆,包括细胞色素C,AIF,Smac/Diablo,Endonuclease G等,这些

3、分子通过活化caspase或者直接作用于染色体DNA,致使细胞死亡。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对线粒体结构的正确认识将有利于对其功能的深入研究。电子显微镜下,线粒体呈长椭圆形,具有一层高度折叠的内膜并向内突出成嵴和一层相对简单的外膜,双层膜之间为膜间隙,内膜包绕为基质。然而,这种基于二维图像得到的传统形态忽视了线粒体在细胞内立体空间的形态特征,伴随着三维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线粒体在细胞内彼此连接,呈现立体的管网状结构,并且发生频繁的融合与分裂(2,3)。本文将针对线粒体的空间结构,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做以综述。二、线粒体在细胞内的动态平衡线粒体是动态的细胞器,在细

4、胞的不同生命过程中以及外界环境刺激下,它的数量和形态都是可变的。线粒体可以有椭圆形、长管状、网络状,不同形状的线粒体由于频繁的融合与分裂,此消彼长,保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4,5)。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过程中必须保证膜结构的完整性,以防止膜间隙分子漏出,导致细胞凋亡。(一)线粒体的空间形态1998年,Rizzuto利用计算机辅助高速成像系统合成三维图象后发现在HeLa细胞内,线粒体自身相互连接,形成了巨大的、动态的管网状结构,并且进行持续的重排组合,显示出非常强的结构可塑性(2)。实验中mito-GFP被用来指示线粒体的形态,如果把线粒体网络的某一个局部进行荧光漂白后,该处的荧光很快就恢复了。由

5、此作者认为,细胞内的线粒体形成了连通的网络,mito-GFP在其中自由扩散,所以漂白部位的荧光得以快速恢复。另外,用膜电位敏感的荧光探针标记线粒体后,如果对线粒体的某一局部加以去极化刺激,同样会导致网络远处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这也说明细胞内线粒体的高度连通性(6,7)。细胞融合实验也证明线粒体是动态的(8,9)。待融合的两组细胞,一组用绿色荧光标记线粒体,另一组用红色荧光标记,两组细胞混合后用PEG诱导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内具有红绿不同标记的线粒体。一段时间以后,红绿色荧光消失,所有的线粒体都表现为黄色的荧光,由此证明线粒体是高度动态的,线粒体基质成分发生了充分的混合,实验中这个过程大约需要8-

6、12小时。线粒体形态还随细胞周期而变,G1期细胞线粒体以网络状为主,而S期则呈现片断化的结构(10,11)。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线粒体的形态也不完全相同(4)。在酵母中,通过mito-GFP定位线粒体也同样显示出分支网络状的结构(12,13)。细胞内线粒体的网络化程度取决于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相对速度,通常情况下融合与分裂速度相当,线粒体的数目与形态保持稳定。如果线粒体融合过程受到抑制,就会发生线粒体片断化;而如果线粒体分裂过程受到抑制,线粒体的网络化程度就会加强(14,15)。线粒体的融合与分裂活性必须均保持活跃才可以稳定线粒体的形态。当然不难想象,如果线粒体融合通路发生障碍,也可以通过相应地抑

7、制分裂通路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线粒体形态,反之亦然。比如超表达Drp1K38A可以使Mfn1或Mfn2基因敲除小鼠片断化的线粒体恢复为长管状(8)。既然同时下调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活性,线粒体的形态也能够维持稳定,为什么细胞还要进化并保持这种活跃的线粒体融合与分裂活性呢?其答案一定是高度动态的线粒体相比静态的更具优势。线粒体融合能够促进线粒体的协作。线粒体连接成网络有利于能量在其中的传递(7);有利于信息沟通,包括膜电位快速传递以及线粒体内容物的交换。融合还可以使线粒体之间通过线粒体基因组交换进行充分的DNA互补。伴随着生命的衰老,线粒体DNA会聚集很多的突变,通过线粒体网络进行的基因组互补,可以

8、有效地修复这些突变(72),从而保证线粒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线粒体分裂可以明确分工,使得细胞内不同区域的线粒体执行各自的功能,并表现出不同水平的钙储藏、膜电位及膜通透性(16)。分裂还可以使线粒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平均分配到子代细胞中,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G1期细胞线粒体成网络状,而S期则呈现片断化的结构(10,11)。线粒体在动态的网络结构中发生频繁而持续的融合与分裂,协作与分工频繁转换,可以精确地调节细胞复杂的生命活动。近年来,许多调节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基因被发现,其中多数是Dynamin超家族成员(见表一),它们对线粒体的形态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这些基因功能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对线粒体形态与

9、功能的认识。表一、参与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主要分子哺乳动物分子酵母分子活性Drp1(17,18)/DVLP(19,20)/DLP1(21,22)Dnm1(14,15)分裂hFis1(23,24)Fis1(25)/Mdv2(26)分裂未知Mdv1(26)/Fis2(25)/Gag3(27)/Net2(28)分裂Mfn1(8,9,29),Mfn2(8,30,31)Fzo1(32,33)融合OPA1(34,35)Mgm1(36,37)融合未知Ugo1(38)融合图一,参与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主要分子结构图。GTPase,GTP酶结构域;HR,疏水重复序列;TM,跨膜区;MTS,线粒体定位序列;METM,

10、线粒体能量转移基序;Central,Dynamin中间结构域同源区;GED,GFP酶效应结构域。(摘自Current Topics in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04,59:122)(二)线粒体分裂哺乳动物细胞中Drp1和Fis1是线粒体分裂的重要执行分子,另外酵母分子Mdv1/Fis2/Gag3也参与线粒体分裂。1. Drp1Drp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也被称为DVLP(19),DLP1(22)及Dymple(39),酵母同源物为Dnm1。Drp1是一个大的GTP酶分子(见图一),其N端具有GTP酶结构域,C端为GTP酶效应结构域,

11、中间是Dynamin同源结构域(5)。Drp1主要定位于细胞浆(18),并以多聚体(可能是四聚体)的形式存在(20)。受线粒体外膜分子Fis1的招募而转位至线粒体外膜,并且富集于线粒体潜在的分裂位点(14,17,40)。在此处,多个Drp1分子围绕线粒体形成指环结构,并通过GTP水解改变分子间的距离或角度,逐渐压缩直至线粒体断裂,产生两个独立的线粒体。线粒体分裂后,Drp1重新回到胞浆,如此循环往复(40)。超表达Drp1分子可以加速线粒体的分裂,从而产生大量片断化的线粒体(40)。而通过siRNA或基因敲除的方法抑制内源性的Drp1,则会抑制线粒体分裂,使线粒体网络化程度加强,说明Drp1是

12、线粒体分裂的必需分子。Drp1的突变体分子K38A(位于Drp1的GTP结合位点)可以抑制线粒体分裂。超表达Drp1K38A会导致线粒体网络状结构的解体,并产生大的核周团块(18,21),应用微管解聚诱导剂Nocodazole使团块分散开后可以看到它们实际上是异常增长并彼此相互连接的线粒体(17)。超表达Drp1K38A还可以使Mfn1或Mfn2基因敲除小鼠片断化的线粒体恢复为长管状(8)。Drp1只参与线粒体外膜的分裂,而不参与线粒体内膜分裂(40)。Drp1还可以参与其它膜结构的分裂,比如过氧化物酶体(41)。2. Fis1/ Mdv2Fis1是一个小的蛋白分子,通过C端的跨膜区均匀定位于

13、线粒体外膜,其N端的TPR结构游离于胞浆,并通过该结构招募胞浆中的Drp1分子,之后共同聚集于线粒体潜在的分裂位点。Fis1缺失突变的细胞中,这种聚集明显减少(25,26),Drp1更多地定位于胞浆,线粒体分裂也受到抑制,说明Fis1是调节线粒体分裂装置的重要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和免疫共沉淀已经证实Fis1与Drp1相互结合(24)。超表达人Fis1能够引起线粒体片断化(23,24),Fis1介导线粒体分裂必须依赖Drp1,因为超表达Drp1K38A可以阻断Fis1的活性。Fis1还可以与酵母Mdv1分子相互结合(42,43)。3. Mdv1/Fis2/Gag3酵母Mdv1/Fis2/Gag

14、3分子也是参与线粒体分裂的重要分子(25,26,27,28),它的缺失突变可以增加线粒体的网络化程度。和Drp1/Dnm1一样,Mdv1主要定位于细胞浆,也有部分Mdv1点状定位于线粒体潜在的分裂位点,并与Dnm1共定位。酵母双杂交显示Mdv1与Dnm1相互结合,但结合很弱,所以免疫共沉淀无法检测到。在Dnm1缺失突变体中,Mdv1不再点状定位,而是均匀分布在线粒体外膜,说明Mdv1参与线粒体分裂必须有Dnm1分子的介导。Mdv1的C端具有七个WD重复序列,可能作为接头分子介导Dnm1与其它分子相互结合,形成大的线粒体分裂装置(26,43,44)。但是目前尚未发现Mdv1在哺乳动物的同源物。4

15、. Rab32Rab家族分子Rab32也参与线粒体分裂(45)。Rab32是一个小的GTP酶分子,主要定位于线粒体。超表达Rab32的突变体分子T39N(位于Rab32的GTP结合位点)可以引起线粒体的异常融合。总结线粒体分裂模式(见图一B):线粒体外膜分子Fis1/ Mdv2招募胞浆中的Drp1,再结合Mdv1/Fis2/Gag3以及其它一些分子,形成大的分裂装置;Drp1的多聚体指环结构逐步缩紧,线粒体一分为二。图二,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模式图。A,线粒体融合;B,线粒体分裂。(摘自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2005,6:658)(三)线粒体融合目前已知的线粒体融合执行分子主要是Mfn1/2,另外OPA1和酵母分子Ugo1也参与线粒体融合。Mfn即线粒体融合蛋白(Mitofusin),在哺乳动物有两个分子,Mfn1和Mfn2,二者具有80%的相似性,其酵母同源物只有一个,即Fzo1。Mfn1/2分子N端具有GTP酶结构域,C端有跨膜区,跨膜区两侧各有一个疏水区,类似于Coiled-coil(5)(见图一)。Mfn1/2表达谱非常广泛,均匀定位于线粒体外膜(8,29,30)。Mfn1/2在线粒体融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fn1或Mfn2基因敲除小鼠由于线粒体融合效率下降而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