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2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32900727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安徽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安徽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安徽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安徽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某知名中学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3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50分)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A 宣扬“君权神授”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B 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C 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 新儒学从根本上脱离“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强调的是修身养性。下列与之类似的是A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B “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C “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

2、不得两起,故谓之一”D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汉宋中医A 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B 深受主流思想影晌C 具有强烈迷信色彩 D 主要关注人的品行4元代修史,朱熹及其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到清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明代理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B 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C 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 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5根据道教的一

3、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A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 B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C 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 D 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6孟子既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以世袭贵族治理数以百万计农民的施政理念,又勾画了一个“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的最低限度的保障。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A 表达了社会动荡时期对精英政治的理性需求B 体现了以民众利益为出发点的“仁政”理念C 孟子思想中出自于人类天性的完美政治诉求D 社会大变革背景

4、下封建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7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论衡)A B C D 8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 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9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

5、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A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B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10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教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A 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C 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 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11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

6、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又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A 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C 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12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A 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 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C 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 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13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

7、体的人)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却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A 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B 多数人的利益表示C 主权者的集体诉求 D 统治者的根本利益14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这里的“微光”指的是A 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 B 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C 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 D 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15欧洲

8、文艺复兴史在评述人文主义运动时称,“教会之守旧,人文派之复古古代艺术之爱好者,甚至为教皇所奖励保护,由此可见新旧冲突非表面而为内心的也。”这里教会与人文派的内在冲突是指A “因行称义”还是“因信称义” B 遵从守旧观念还是鼓吹复古思潮C 坚持神权至上还是人性至上 D 王权高于教权还是教权高于王权16“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其中使个人“从人的权威下获得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 文艺复兴 B 近代科学的兴起 C 启蒙运动 D 第一次工业革命17德国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

9、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和上帝沟通,与上帝直接对话。与路德同时代的中国学者李贽说“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材料中路德和李贽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 对传统宗教思想进行了批判 B 反对权威高扬人的主体地位C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18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有学者指出,如果说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了场地”,那么启蒙运动则是“大兴土木”。这里的“大兴土木”是指A 摧毁蒙昧和专制主义 B 建设工业国家 C 弘扬理性和科学思想 D 构建民主法治社会1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不断地与人辩论,形成了一套严明的辩证科学,即问

10、答式的方法来考查一切已有见解,并认为可以发现有关绝对真理、绝对善或绝对美的观念,将为个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材料中“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主旨是A 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B 继承捍卫智者学派C 人生的意义在于寻求善 D 重视人的道德力量20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他们(启蒙思想家)在经济领域的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这种对政府干涉的反对,是对通常被称为重商主义的这种对经济生活全面、严格控制的一种反应。”这表明A 启蒙运动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B 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密不可分C “重商主义”不能推动经济发展 D 经济理论是启蒙运动的较重要议题21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

11、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A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B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C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D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22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 C 自由平等 D 三权分立学说23雕塑家罗丹(18401917年),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曾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

12、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依你的推论,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指的是A 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B 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C 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D 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24(题文)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 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B 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C 宗教信仰 D 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25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A 仁政和道德教育 B 王道和民主政治C 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 实行人治和法治二、非选择题(26

13、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区分“古之君”(尧舜等原始民主时期的“君”)与“今之君”(秦以下全体专制帝王),指出“今之君”是“天下之大害”。黄氏针对尊君论的理论基础“天下受命于天子”之说,重新论证了“天下”与“君”孰主孰客,从而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而其论证手法是复归“古之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黄宗羲从“君客论”出发,高唤出这样的警句:“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进一步阐发君臣关系为同事协作关系:“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

14、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材料二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否定了“君权神授”说,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主权思想。他指出,所谓人民主权就是以公共意志为最高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由全体人民根据自身利益所制定的社会契约。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都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换言之,在最高主权面前人是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如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即迫使他自由。通过“社会契约”的学说,卢梭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而“人民主权论”则更直接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旗帜。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思想所体现出的新变化及其历史价值。(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卢梭思想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希腊的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性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