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_虚化过程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3289058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_虚化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_虚化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_虚化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_虚化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_虚化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_虚化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_虚化过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_虚化过程论文导读::本书“得”字用字频率较高。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看“得”的用法。论文关键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得”,语法意义,格式功能,虚化过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下简称诗话)口语程度很高,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言材料。本书“得”字用字频率较高,既能作动态助词,表示动作变化的完成;又能作结构助词,成为补语的标志;经常作能愿动词使用,有前置和后置两种;偶尔还能作动词,不过是动词的残留。下面我们对四种格式分别来进行分析。一、得V R得V 法师云:“你如何得知?”(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 法师不觉失笑,大生怪疑,遂曰:“汝年尚少,何得妄语?”(入大梵天王宫第三)

2、 法师告谢已了,回头问猴行者曰:“如何得下人间?”(同上)以上各例中的“得”和疑问代词“如何”、“何”连用,置于动词之前,表可能,作能愿动词。在句中充当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同时配合疑问代词为询问动作行为的方法、途径、原因、反问助势。如果失去“得”的帮助,询问的力度便减弱了许多。因此,这里的“得”同时具有两种功能,一是修饰动词作状语,二是帮助询问。(二)D得V(4)仆夫寻到渔父家虚化过程,果得买大鱼二头。(到陕西王长着妻杀儿处第十七)(5)法师曰:“未言别事,且得平安过了。”(入香山寺第四)(6)法师曰:“此中似有州县,又少人民,且得见三五农夫之面。”(经过女人国处第十)上例的“得”,和连词或

3、者副词连用,修饰后面的动词,后接的宾语类型有代词、数量短语,表示行为的可能性,同时有配合副词表达语气的功能。(三)不得V(7)猴行者曰:“我即今有僧行七人,从此经过,不得妄有妖法。”(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第五)(8)天符有限,不得迟迟。(转至香林寺受心经处第十六)以上各例中的“不得”,是能愿动词“得”的一种否定式,但不是简单表示“不能”,而是相当于“不准”,“不允许”,“不能够”,在句中作状语使用。二、V得(O)和V(O“之”)不得(9)玄奘曰:“是经讲得,无经不讲。”(入大梵天王宫处第三)(10)行者曰:“我年纪小,历过世代万千,知得法师前生两回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同上)(11)罗汉云:“

4、凡俗肉身,上之不得,请上沉香座。”(同上)(12)教虎精吐出,开口吐之不得,只见肚皮破裂,七孔流血。(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13)前去遇一大坑,四门陡黑,雷声喊喊,进步不得。(同上)(14)女王合掌,遂设斋供。僧行赴斋,都吃不得。(经过女人国处第十)上例的“得”表可能,强调客观上允许,共两例,有一例后带小句作宾语。此处“不得”,用在动词后,表示一种不可能,相当于倒置的能愿(不能),客观上不允许,强调一种结果。并且,“不得”习惯和双音动词进步、行去连用虚化过程,如果前面是单音动词,也习惯带宾语或者用副词修饰,构成双音短语。上例动词后表可能的“得”存在四种形式:V得、V得O、VO(之)不得、V不得

5、。三、V得(O)(一)得到义(15)只是东土佛寺人家及国内设斋之时出生,尽于地上等处收得,所以砂多。(经过女人国处第十)(16)皇王收得船若心经,如获眼睛中国论文网。(到陕西王长着妻杀儿处第十七)以上“得”置于动词之后,具有动词义“得到”、“获得”,表示通过某种动作而获得某种结果,但动词性质开始弱化,核心义在前一动词上。(二)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结构助词“了”。(17)天王赐得隐形帽一事,金环杖一条,钵盂一只。(入大梵天王宫第三)(18)猴行者拘得背筋,结条子与法师系腰。(入九龙池处第七)(19)深沙云:“项下是和尚两度被我吃你,袋得枯骨在此。”(同上)(20)去经半载,逢遇相知人回,附得家

6、书一封,系鼓一面。(转至香林寺受心经处第十六)上例中的“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和动作变化的完成,达成了某种目的,强调完成和结果。其中, “袋得枯骨”的“得”还表示动作的持续。“得”后所带的宾语类型为名词和数量词作修饰语的名词短语。四、V得C(主谓结构)(21)此日感得唐朝皇帝,一国士民,咸思三藏,人人发哀。(入波罗国处第十三)此例“得”放在动词后面,连接主谓结构的补语,已经是纯正的结构助词,完全没有了动词的性质。而且“得”后是两个主谓结构的补语,对前面动词进一步描述,表示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并且补语中的主语“唐朝皇帝”、“一国士民”、“人人”正是全句谓语动词的施事。从汉语史

7、的角度来看,书中“得”兼有表示可能、获得、完成、持续、做动补结构标志等多种功能。在“得”完全虚化为结构助词中,“得”经历了由实到渐虚再到虚这么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同时在它虚化的每一个阶段各种虚实用法也是并存的。这种早期兼类现象,使得助词“得”似乎处于一种过渡阶段。在“得V”格式中,“得”常和疑问代词、副词等配合使用,一起作动词的状语,使得动词的修饰语比较丰富。“V得”表可能式形式多样,存在四种结构:V得、V得O、VO(之) 不得、V不得,“不得”可以放在动词或者动宾结构之后。“动得O”格式继承中古虚化过程,有两例“得”表示通过某种动作获得某种结果,这种动词还带有“取得、获得”的意义,其中多数“得

8、”是表示动作变化的完成,而表示动作变化持续的例子相当少见。曹广顺认为:“得在唐代有一种用法与动态助词表完成的了相近。”而“动得C”的用例却只有1例,补语由联合式的主谓结构充当。这说明结构助词“得”开始形成,而主谓结构作“得”字句补语的时间比其它结构都要早,因此存在用例少的现象。王力先生认为,带“得”的述补结构产生于唐代。曹广顺先生指出:助词“得”从唐代开始形成,“动得补”是宋代“得”字用得最多的格式,也是发展最明显格式。这种早期用例少的现象,在明清之际最终发展为“动得C”的主流格式。书中“得”字用法以“得V”、“V得(不得)”、“V得O”格式为主,“得V”和“V得(不得)”中的“得”都是表示可

9、能。从“V得O”用法来看,“得”的动词义已经衰落,仅仅是残存着,而主要用法是表示动作的完成,相当于动态助词“了”。大量“V得O”式的使用,为“得”的进一步虚化创造了条件,随着使用范围扩大,要表示动作完成后所造成的情态,就有必要在“得”字后补述上一种具有描写性质的成分来,这时,结构助词“得”就直接由这种表完成的“得”字虚化来了。因此,“得”虚化为结构助词的过程也可于本书中略见一斑。参考文献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3杨平.“动词十得十宾语”结构的产生和发展J.中国语文,1989.4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