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32890168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候类型的判读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专题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的教学设计宁乡六中 李定国 指导思想与理论根据:尝试让学生动起来,探究和梳理气候分布的基础知识、分析气候的成因和特征规律,最终搭建起判读气候的知识框架。因此本课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地图和气温和降水数据坐标图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知识,通过对气候类型的判读的过程,帮助学生感知大尺度空间地理事物,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抽象这一认知规律。教材分析与命题趋势:气候类型的判读是高考必考点,是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本节课是大气一章的综合和提升,地位非常重要。 近年来所占分值比重不断提高。从历年出题方向上看,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进行区域气候类

2、型判读。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通过图文转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而气候的考查,一般以气候类型的判读为前提,通过给定的条件判读出气候类型,然后再考查其它与气候有关的内容。以图幅的形式出现的气候类型,从各种文字图表中,尤其是统计图表中读取有关气候的定性、定量信息,仍是备考重点。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分析: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特点。2.学习障碍:(1)对形成气候的原因的理解表面化,对非地带性的因素的影响过程却不理解。(2)对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记忆不牢。(3)对区域地理知识模糊,不清楚东亚和南亚等的具体位置。复习目标:1:理解影响气候的因素;2:了

3、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特点及成因; 3:掌握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4:通过讲练结合,提高学生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5:通过对高考真题的体验,提高判断气候类型的能力,并能区分各种气候类型。从各种文字图表中,尤其是统计图表中读取有关气候的定性、定量信息复习重点:从气温和降水的坐标图判断气候类型复习难点: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及能力提高教学方法:综合分析法、讲练结合法、图文转换法及多媒体展示复习过程导入:通过复习提问有关问题导入复习课程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1、从自然景观上判读:2、丛分布和成因上判读:3、从特点上判读: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

4、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 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 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下);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冬雨型夏季干燥、冬季多雨地中海气候(3001000mm)少雨型终年降水稀少热带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略集中在夏季):亚寒带与极地气候。4、体验高考通过高考实题演练和教师的分析让学生体验高考试题的答题思路和方法。5、拓展延伸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板书设计:气候类型的判读1、从自然景观上判读:2、丛分布和成因上判读3、从特征上判读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