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余秀琴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3286386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余秀琴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余秀琴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余秀琴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余秀琴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余秀琴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余秀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余秀琴(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征文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基于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视角余秀琴余秀琴(1975) ,女,江西广丰人,天津大学职教学院2006级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合作教育。 (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摘要:政府与市场关系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是要在政府宏观主导下,使市场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这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宏观背景。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出现是合作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中国特定环境下的表现。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内外部环境的合作关系,主要是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关系,这也是

2、产生职业教育交易的来源。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在处理职业教育交易费用中都有一定的失效性,而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交易费用,将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外部问题部分地内部化。但,高职教育集团应该是有边界的,政府高职教育集团市场这三种方式相互补充,协同作用才是提高高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主体性策略。关键词:资源配置;政府;市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自黄帝教民制作舟车,神农教民播种五谷,伏羲教民从事渔猎的神话传说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在实践中便天然地承载起了技艺传承的民生重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确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稳步推行,宏观形势不断趋好,为职

3、业教育提供了许多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其中高等职业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截至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学院共有1184所,年招生规模达到310万人,在校生达到900多万人,至今,高等教育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累积培养2000多万名和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世界正走向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生产和服务的质量将决定效率。培养富有成效的灵活的劳动力对迎接21世纪的竞争至关重要。每一个国家,不论其发展状况如何,必须努力革新其国家的技术教育和培训计划以解决下一个世

4、纪的就业问题旨在培养合格技术员和熟练、半熟练劳动者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该是所有国家发展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绿皮书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50.1(科林鲍尔,1999)。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不可忽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改革令人瞩目。发展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特定环境下的资源配置,如何有效配置资源是任何事物发展模式中都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的一种新型战略选择,是提高特定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5、的一种有效途径。 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重点问题。谈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必然涉及如下几个要素:特定环境、资源配置、政府与市场。沿着层层解套的路径,我们可以探究一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宏观背景,以及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新型可选择模式的缘起与策略。一、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宏观背景:政府与市场关系演绎(一)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常用概念,通常是“指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知识)在各种不同使用方向间、在各种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 2 王善迈.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M.

6、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资源配置之所以成为问题,是由于:首先,社会的资源供应量是有限的,即资源具有稀缺性,而人类的欲望却是无限的;其次,资源具有替代性,既定的资源往往具有多种不同可供选择的用途。人类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如果资源也是无限的,人类能够无限量地生成每一种需要的物品和服务以满足需求,那么,“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就不会成为问题”3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88:27.3 (萨缪尔森,1988)现代社会中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计划经济,以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二是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因此,也可称之为政府配置

7、和市场配置。政府曾经一直处在社会秩序的中心,但是,自市场交易以来,人类发展史上就不存在纯粹形态的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现代国家的经济制度都属于混合经济,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及其变换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永恒主题,也是经济学中的主要研究命题。在资本主义萌芽之初,在社会经济中就开始突破政府的垄断权力,普遍建立起了以自利为道德哲学基础的“自然秩序”当时的经济学家和道德哲学家普遍倡导建立自然秩序。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s)在维利坦中试图要建立一个属于自由人的自然秩序,其实质是理性的人们资源交出个人的自然权利而自发形成的自然秩序,国家是这个秩序的守护者。而洛克(John Locke)则进

8、一步明确在资源稀缺性条件下,国家是个人财产权的保护者,“人们联合成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权”。孟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和休谟(David Hume)和法国的重农学派都观察和描述过近代市场社会的自然秩序,推动市场经济制度成为运转社会的机制。,这实际上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市场制度。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市场经济制度在欧洲广为接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但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建立在“天赋自由”、“谨慎之德”、“正义的法律”(斯密,1776)等有效运行条件上的,而这些条件是苛刻的,这就需要政府的间接

9、作用,为市场立法和建立规则。政府对经济不可避免的干预,问题的核心是政府作用的适当界限在哪里穆勒(John Mill)为此把政府的只能划分为必要职能和任选职能。早期的新古典经济学者坚持市场信念,其核心理论是论证市场价格机制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必要的政府干预只是对市场失灵的部分校正。到了19世纪20年代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市场失灵暴露了市场机制本身的严重缺陷,政府干预经济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凯恩斯主义看到了并分析了政府在解决宏观经济问题方面的优势,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正确发挥作用找到了市场途径。但政府失灵和政治体制的缺陷削弱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功能。主流经济学试图提供一个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

10、逻辑体系,其原理是,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效率基础,在市场经济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无需政府干预,在其失灵的地方,则需要政府遵循市场原则,对经济进行适度而明确的干预。但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需要谨慎行事。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的经济滞涨现象,为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的重构提供了契机。“新制度经济学遵循市场效率标准,给政府干预经济规定了一个交易费用的原则,即在纵向一体化过程中,当由市场或企业组织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交易费用大于由这种安排引起的收益是,就需要政府出面解决外部性问题”(王善迈,2002)。新凯恩斯主义重新解释了传统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论,认为市场与政府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

11、进的。(二)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中国的经济转型期的时间跨度一般指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马克思主义社会进化的观点认为所谓社会转型是指某个国家从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向先进的、高一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过渡。该观点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从我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发展实践看,“转型”最典型的含义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即主要指经济转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基于对市场经济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优的判断局势下,选择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目标的。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种渐进式经济转型模式,是在既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由政府主导渐进推进的。转型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国家改革发展课题,

12、但这种渐进式改革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在世界发展史中很难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由此,转型期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的边界界定和转换都有待实践和理论探索。不少学者研究认为,转型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制度供给与主导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实际上是一个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相互博弈的公共选择和制度变迁过程。市场化的制度转型,就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而言,主要是要注意资源配置领域、内容和方式的转变。而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使市场在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把计划体制下政府手中的本该由市场来配置的资源转归市场来调节。这种转型期市场和政府关系特点也必然印证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

13、资源配置发展模式之中,是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生发的宏观背景。二、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一)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简析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也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新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可指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要素在不同途径中的分配。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包括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配置。从生产领域和发展环境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它应该包括两种发展环境下的资源配置:一是外部环境中的资源配置,即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不同组织的配置;二是内部环境中的资源配置

14、,即在配给资源既定的情况下,某部门、地区或组织在其内部的资源配置。(二)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简析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中的一种可选择性新型策略。它缘起于提高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教育发展本质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从这个角度着眼,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一般是指以一个或若干个发展较好的高等职业院校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或资产为主要联结纽带,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而组建的校校、或校企合作型的多法

15、人职业教育集合体。从世界职业教育宏观发展轨迹看,从最早的父子相传、历经学徒制、至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的总体发展模式可简括为以上这几类,并最终向合作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演进,中外并无二致,究其差异,大致在于各种模式演进的时间、交叉融合的方式或具体的形式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其演进过程如图所示:父传子学徒制学校职业教育农业社会手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学徒制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现代社会合作职业教育 图 合作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再从特定环境下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校校合作型和校企合作型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两种基本类型。校校合作常指高职学院和其他学校间的合作,当其他学校为中职学校时就涉及了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环境的中高职衔接

16、过程的资源配置关系,当其他学校为普通教育类院校时,就涉及了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普职沟通中的资源配置关系,当合作学校处在不同区域时,如城乡、东中西部,就涉及了高职教育外部环境的城乡统筹、东中西部合作等其他资源配置关系。在职业教育集团化情况下,校企合作往往涉及多个学校和多个企业的,长效合作中的资源配置关系。为此,我们可以说合作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出现是合作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中国特定环境下的表现。这种表现源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又超越之,是覆盖中国经济转型期的职业教育城乡统筹、东西部合作、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的一揽子发展模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可选择性发展战略。(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